薛剑飞
走遍天南海北,阅尽美肴万千,美食文化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事。传统糕点,应该是每个人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因各地的环境、风俗习惯不一样,加工制作出来的糕点各不相同,丰富的品种和花色足以让人目不暇接,而处在塞北高原的古都大同,传统糕点同样是这里一道舌尖上的美好记忆。
大同,历来是北方重镇,这里人流如织,商贸发达。茶马古道上的来往客商在这里常常驻足游览,长年累月便形成边塞古都的独特文化特征,而这里的美食更是远近闻名。山西的糕点行业曾流传着“南有福同会,中有双合成,北有新发广”的说法,日前,记者有幸走近这家远近闻名的传统糕点之家——大同新发广糕点,零距离感受着这家企业源于北方水土的情愫和故事。
一
大同是一个重情义的老城,逢年过节时,总有礼尚往来,此时的月饼、元宵,槽籽糕、大炸、小炸,自来红等传统糕点就成了香饽饽。
作为一家糕点老字号,新发广三十年来没有改变创业初心,将古都文化完美融入进了传统糕点的传承之中,那是抹不去的味道,更是不可言喻的大同情怀。
据了解,“新发广”的牌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当年的“广发新”是老大同少有的糕点行,因其糕点质量上乘、服务周到倍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成为当时风靡大同的知名糕点品牌。而后来创生出来的“新发广”正是汲取和传承了原有老字号精华,通过自我革新求变,让这个昔日的老品牌重新焕发新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糕点文化, “新发广人”用坚守造就一段段艰辛的奋斗史。
记者驻足于新发广糕点总店,这里处于大同古城云中路畔,它也是大同本地为数不多的村办集体企业,至今仍然保持着集体企业的本色特征,它的全名为大同市恒兴集团新发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临街而建的店铺坐北朝南,以中式风格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房。门楣上挂有“新发广”牌匾,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透露出几分厚重的历史感。在楼梯道口,一个硕大的展板映入记者眼帘,展板四周的花边不是设计的某个花色,而是一个又一个企业获得的荣誉牌匾构架而成,这让记者不禁对这家企业肃然起敬,更从中感悟到了企业苦心经营的发展之路。
踏进正门,便能看见一排排诱人的糕点摆放在玻璃橱窗后的柜台上,一股浓浓的糕点香气和淡淡的甜味便扑鼻而来,不时而来的顾客挑选着形态各异的糕点,乘兴而归的喜悦洋溢在人们脸上,这就是藏在心间的某种礼遇。
景义斌,“新发广”品牌的始创者之一,也是这个老字号得以发展壮大的功勋人物。店面时至今日,仍保持着前店后厂的加工销售模式,所有糕点均为手工制作,现烘现焙,现做现卖,将糕点的“鲜”保持原状。
新发广的中式糕点,正是集合京味糕点的精华,通过娴熟的手工制作,注重色泽、口味的纯正,形成特有的传统美食。
发展伊始,企业积极探索当地的文化元素,适时推出了月饼、油璇儿、自来红、花蛋糕、酥皮点心等多种经典糕点。除了常年销售传统的中式糕点外,还要赶制时令糕点,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还有过年的什锦元宵、糕点礼盒,每一样都是货真价实,精工细作,一时间,“新发广”就成了大同百姓首选的糕点美食。
大同人爱吃,不假,但也挑食,只有好的味道,才能有好的彩头。随着名气越越来响,很多知名品牌企业如同煤集团、大同机车厂、中国移动等也是慕名而来,成为新发广常年的业务客户,定制各类节假日糕点作为员工福利。“从建厂的时候一直到2005年左右,我们的员工有130多号人,生日蛋糕一天就能走六、七十个,逢年过节的时候,因为排队的人太多,甚至需要把柜台的玻璃撤下来,节日几天的时间就能有200多万的营业额。”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在一线的老员工感慨万千。
二
老字号最为珍贵的是品牌理念与文化,托底的就是产品。新发广创立后,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企业宗旨,以后的继承者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
徐建平是新发广的老员工。他19岁进厂,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每次上班都会到那块书写着“新发广”字号的木牌子多瞅几眼,这样的情怀已然注入老徐的生命,深厚感情自然不言而喻。那块牌子是1990年就挂在那里的,从来没有动过,受尽风雨洗礼,沧桑巨变,直到现在虽旧犹新。老徐回忆起刚进厂的生活,对记者说:“我那时就是个烤面包的,那时候我和同事两个人要轮着连轴转,一人睡觉,另一个人不停地烤,每天要给428加工100多袋面,虽然很累也很充实。”
“大同糕点哪里好,到了新发广就知道。”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踏上大同这片热土,打听哪家糕点好不好吃,人们不约而面都会推荐“新发广”。
新发广因此名声鹊起,当年成为大同周边糕点烘焙行业的标杆企业,新发广因此成为大同糕点首个“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大同市知名商标”,成为山西省总工会表彰的“山西省诚信示范店”,成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理事单位和优秀企业业会员,创始人景义斌还曾为天安门国旗仪仗队送去中秋月饼,并接受了仪仗队的欢迎,当时大队长还为新发广题了词,企业先后获得的各类荣誉不胜枚举。当时新发广的烘培技术在大同市可谓是遥遥领先,不少烘培行业的人都要到这里学习技术。每年大同的烘焙技术交流会就在这里举办,来自周边地区的烘焙师傅们在会上互相交流学习。可以说,新发广的发展,正是见证着大同糕点业的发展。
除了致力于让传统糕点创新发展,新发广还很注重企业的文化形象,他们的职工锣鼓队连续三届为大同市云冈旅游节开幕式表演助兴,受到了全市人民的欢迎。同时,新发广的工会也经常为大同市希望小学送去节日糕点、慰问贫困的孩子们。
2006年左右,新发广曾在大同市区连开5家店,无论从店面装修和经营理念都重新布局,但是,這样的尝试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创收。老顾客还是不折不扣地力捧老字号,而新的消费者却没有更多的跟进,老字号的牌子没不带来市场的变革。
时代变迁,滚滚而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提升,大同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尤其是西式糕点的冲击,老字号的生意不免下滑。随着烘焙工艺的推陈出新和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街小巷隔着几百米就会有糕点店,再加上新兴糕点和外来品牌的冲击,给新发广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发广的牌子没变,工艺没变,人气没变,而变得是消费人群的结构和观念,老牌子如何奋起直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新型糕点企业,这成为如今新发广人思考的问题。
现代人吃东西讲究健康,少油少糖,但老字号的食品往往油和糖的含量都较高。传统技艺要保持生命力,质量和工艺绝不能减分,但依赖老传统、老秘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新发广人主动出击,走南闯北,和现代化的大型烘焙行业企业扑下身子学习,逐步开始致力于新口味、新品种的研发,于是,馅料单一的果酱面包有了豆沙、莲蓉、巧克力等多种口味,还增加了鲜奶、香橙、黑森林、笑脸儿等多种新品种蛋糕。
老店开新花,创新正当时。这样的改变是成功的,消费者在购买糕点的时候,除了心中的那份对老字号的情结之外,也对创新的品种多了一分选择。
三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站在新发广门口,面对穿梭的人流,前进之路仍在脚下。坚守品牌价值,这是企业生存之道。只要这个道在,人气就在,企业发展指日可待。新发广有什么,有的正是老字号的精神。靠得就是质量过硬的好口碑,靠的是真材料、真手艺,手工制作也能出细活,更能出精品。
记者走进新发广的生产车间,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大家手上眼花缭乱的手艺,这里的员工都在10年以上,他们个个功夫了得,手法娴熟,每个忙碌的身影都在演绎着品牌的魅力。师傅们在个别的糕点上面还要点上红点或芝麻,这是传统糕点的做法,表示好看和吉祥之意,这是现代烘焙理念中没有的,但新发广仍然在用,消费者仍然欢迎。
传统糕点,它不仅是一个糕点文化,它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缩影。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每一秒的信息量都是以“亿”级数量计算,但真正坐下来,静静了解传统行业的人,又有多少?
“用手揉出来的面才是活的”是这里工人的口头禅。这绝非是故弄玄虚,这是对心境的考验,更是从骨子里对事业的热爱。在这里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糕点师傅称,“只有凭经验积累的手感,才能够熟悉掌握面团醒发的时间,成型的力度以及烘焙时间,这些可以机械化操作,但很难流水线作业。只有这样才能让糕点变得更有灵气,更加生动,吃起来口感更为丰富细腻。这样的感觉看似笨,其实是任何机器无法比拟的。”
新发广糕点所用的食品用料考究,选用特定的精制面面粉,油料为上好的油,清澈透亮,而包装上也费了一番功夫,除了我们的手工制作坚守传统,其它环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例如元宵,新发广一直选择沿用古老的“人工滚元宵”的做法,保留原汁原味的老味道。传统新发广的手工元宵与超市中即食汤圆相比,个头更大,口感更粗,馅料也更有咬劲。糕点师傅将黑芝麻粉、棉糖、白糖等原料按比例调制好馅料,再裹上糯米面团,然后沾上水放入糯米粉中一遍遍翻滚,前后要滚十几遍,直到汤圆变得圆润瓷实。元宵好不好吃,就看滚的功力了,口感、色泽和软硬度的奥秘都藏在其中,新發广的糕点师傅们对每一道工序的把握都炉火纯青。“这些制作工艺表面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每一道工序背后都大有门道,馅的调制、滚元宵的力度都得凭经验。”恰恰是这些采用传统工艺、真材实料制作的元宵们,每年都能卖断货。也许,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人本情怀,更包含着新发广几十年来的树企之本。
这里的负责人段守贵讲到,“新发广不会和别人比花样,比价格,比现代,我们比的就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一直信奉着“坦诚、合作、分享、感激”的理念,几十年来,我们做好糕点的心没有任何变化,凭良心做糕点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习惯。”
记者临别之际,碰巧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到店里买了点自来红糕点,老人感慨的说,“新发广的糕点,我吃了三十年,还是吃不够。我还没结婚的时候就喜欢吃这的糕点,味道好,价格也实惠。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这个口味。”
重焕青春逢新机,不忘初心永向前。“新发广”的老品牌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站在新时代的征途之上,启发智慧,永葆奋斗之心,向着更为广阔的事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