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前进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建立、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近年来众多的学者对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伦的结合与发展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这篇学术论文,笔者针对偏远落后的贵州黔西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理论如何指导中国革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以其成果做引导,希望能对马克思理论和中国革命结合的研究能增添有用的素材。为今天中国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黔西南
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早期宣传形式分析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中国革命志士在对众多社会思潮进行辨别和比较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有以下几个共同之处:普遍受教育水平比较高;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都以救国为目的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李大钊先生。他在《我的布尔什维克观》中满怀信心的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随后他组织进步人士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介绍有关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各个国家的革命运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的传播与结合打下了坚实的阵地基础,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宣传提供了较好的方式和宣传经验。没有前期马克思主义的较好宣传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革命斗争将困难重重,少数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自己本民族未来的发展是迷惘和没有目标的。所以我们今天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贵州黔西南地区的传播离不开对早期中国革命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较深入的研究与推广宣传。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简析分析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科学的社会
中国学者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得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实际意义的科学性。因此,中国的先进分子争相对该理论进行研读。而后,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发现唯物史观有利于解决中国问题,有利于中国进行社会改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我们在利用好马克思理论思想来指引中国革命的同时,也指导了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与经济建设更是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我们贵州黔西南地区普遍落后,文化素质不高和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指导革命、老百姓能够认可它,能够从心里接受这样的唯物史观,接受它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与我们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革命相结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走出少数民族自己的胜利尤为重要。
2.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使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全面深刻。中国著名学者李大钊先生的《我的布尔什维克观》一文,深入描绘和解释了马克思有关剩余价值的理论,认为资本家掌握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只将一小部份分给工人,这部分只能满足工人的基本生活,其余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增加利润,扩大剩余价值的方式,第一种是延长工人工作的时间。,其二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节约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资本家对于工人的掠夺必然会使得本应该在工人手上的资本逐渐转向资本家手中,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难以为继。随后,李大钊又先后发表了《资本论入门》以及《马克思经济学说》等文章,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经济学领域,而是把剩余价值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武器来进行传播,这加剧了中国论唯物史观的发展。对于马克是主义理论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黔西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的深入分析的一项就是要向少数民族人民讲解资本家和地主是如何剥削他们,我们又将如何摆脱这样的剥削和压迫,推翻旧的统治社会,打倒军阀地主,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任何一个中国人,包括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将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上的一切生产资料将属于大家,大家不再为资本家和地主当奴隶,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对于剩余价值的研究是无法进行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入贵州黔西南地区后通俗易懂的讲解,当地人民能够理解和信服这个理论,知道自己被压迫的根源所在,他们才能更好的参加到革命中积极推动本民族的革命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黔西南地区的早期传播方式分析
一、黔西南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直观下的自觉接受
贵州黔西南地区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长征时经过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是隨着红军的到来和宣传队的宣传才走进了这片神奇富饶、落后但追求进步的土地。它为黔西南人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同胞一视同仁的政策,对当地的民俗民风的尊重,,使黔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红军,不一样的共产党,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在红军的带领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成为红军 队伍中的一员,积极投身中国革命,作为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马克思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温暖,感受到自觉当家做主的幸福。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在贵州黔西南地区的实践和发展是直观感受下的自觉接受。虽然它的接受还不够深入,但是这已经为中国少数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已经开了个好头。
二、革命斗争中党对贵州黔西南地区大力的理论宣传和引导是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方式
与红军的朝夕相处,使得黔西南地区各族人民认识到红军思想的伟大。他们在红军的感召和带动下,思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不仅自愿给红军带队,还主动地为红军挑水,打草鞋。五十多岁王昌凤老人积极组织二十多户人家为红军搭桥。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的积极支持是红军躲避敌人堵截,顺利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胜利的伟大战略保证。
红军长征结束后,黔西南地区的人民因为受过红军革命思想的影响,该地区革命队伍迅速发展起来。这样快速的革命形势得益于红军在长征时,在黔西南地区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这一部分的革命武装中的骨干力量,大多都是黔西南地区的有志青年,比如其中典型斗争的代表黔西南地区布依族青年韦阿古带领50多人在贞丰县洛艾进行革命武装建设,苗族青年熊亮臣主动组织队伍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这些斗争对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和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革命斗争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黔南地区的广泛传播,是时代背景下红军长征过程中马克思思想理论宣传成功的一个典型代表。
三、外省进步人士积极支持和对家乡人民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宣传和讲解也是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方式
在外省发展的黔西南籍革命先驱以及进步教师们通过创办、邮寄进步刊物、写家书以及学校授课等方式,向家乡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宣传。周逸群以邮寄等方式将他与黔西南进步青年李侠公创办的《黔西南青年》旬刊寄回黔西南,并且通过《黔西南青年》這一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内容。《黔西南青年》传入黔西南,并在黔西南广为传播,成为当时最受黔西南进步青年欢迎的刊物之一,激发了黔西南广大青年的革命热情。
四、红军宣队利用教育机构对黔西南地区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革命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讲解革命的道理,传播马列主义。如在上音乐课时,教唱《工农民众大联合》、《打倒列强》等歌曲;在教语文课时,从认字到分析字义,都贯穿了阶级教育。此后,中共毕节支部、中共黔桂边区委员会、中共卡法支部、中共黔西南工作委员会等党组织在黔西南陆续建立,在黔西南内组织当地群众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这些支部非常重视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同时十分重视教育中马克思理论的宣传和组织学习工作。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贵州黔西南地区传播的历史意义分析
一、促进贵州黔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觉醒
作为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科学思想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在斗争中发展,与中国革命的结合产生了新的内容成果,也为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黔西南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影响下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和发展,他们革命的斗志更加坚定。特别是在红军进入黔西南开展革命活动以及中共黔西南地下组织建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在贵州黔西南产生了巨大的指引力,并逐步与黔西南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指导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黔西南地区的革命觉醒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功。
二指导了黔西南革命青年的进步和对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宣传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有志青年进行了中国革命国情的研究和革命方式的理性思考,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最为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其中周逸群、王若飞、肖次瞻、田君亮、秦天真等人,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后期纷纷回到家乡,发起各项革命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在省城贵阳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贞丰县等等地都发生了学生和群众自发的集会或示威游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宣传和抵制日货运动。黔西南的青年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黔西南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冲击了军阀的反动统治,促成了黔西南青年的觉醒。他们在黔西南地区各地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和思想,青年学生们虽然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但马克思主义论著和一些革命的基本道理通过这些青年学生传播和影响,使人们了解了有关阶级斗争、唯物论等知识,从而推动了黔西南知识青年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流,激发了黔西南广大青年投入革命中。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逐渐进一步,黔西南的进步知识分子与爱国学生积极投入革命实践,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全国学生救国团体代表的宣传、动员,以及外地学生运动的鼓舞下,黔西南学生受到极大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使运动更有力量,迅速成立了学联黔西南支会,并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全省各地,使反帝爱国运动逐步向全省推进,为促进黔西南各阶层、各地区反帝爱国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后,由于受红军与党组织革命活动的影响,黔西南青年的文化水平与革命信念都有了新的飞跃,认识到不仅要信仰马列主义,而且还必须坚持并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并实践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结合。
三、初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贵州黔西南地区传播的光辉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黔西南地区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广泛的传播, 激发了该地区人民的革命热情,激起了他们对光明前景的向往。这一进步力量是黔西南党组织进行少数民族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不断扩大和进一步,黔西南各地党组织不断建立起来,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黔西南地区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并在贞丰和荔波等地建立了中共蛮瓦支部、中共卡法支部、中共丰业支部、中共荔波支部等。黔西南地方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发展壮大起来。同时,红军在黔西南的革命活动更深刻的影响了黔西南各族青年,由于红军在黔西南期间,群众基础良好等原因,许多地方相继建立起了革命委员会,建立起地方游击团队,地方党团组织也相继建立和扩大。在这些革命活动中,许多青年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在党和红军的培育指导下,在中国伟大的革命转折的艰苦斗争中留下了光荣的足迹。
参考文献:
[1]徐建飞. 乡村社会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97-103.
[2]王跃,孙长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五个理论问题[J]. 江苏社会科学,2015(01):107-111.
[3]张付,张寒. 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J]. 齐鲁学刊,2015(05):93-98.
[4]赵付科,季正聚.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13(02):77-85.
[5]邱蕊,曲文涛. 黔西南地区红色资源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3):76-78+120.
[6]耿春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述论[J]. 中共党史研究,2016(02):101-114.
[7]石亮. 传播与革命:中共建党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01):21-28.
[8]张东,朱方朔. 自媒体流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与策略[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2):79-84.
[9]王占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发展沿革及当代蕴含[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03-109.
[10]王元鲲,瓦文龙. 民间信仰变迁与引导——以黔西南州为例[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2):23-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