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宇峰 刘镜 刘旭
摘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解决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因人设课等弊端,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为人才培养构建起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最佳平台。
关键词:创新;课程建设;意见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为先导,课程建设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要求,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通过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要提高广大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认识,把创新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育教学目标,把创新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二、目标与任务
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和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系列课程与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采用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要依据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结构的要求,做好课程建设规划的论证工作。课程建设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课程建设的现状、差距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建设方案与具体措施;课程建设条件保障。
创新课程建设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内容更新、融合和优化;二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促使教学体制的变化,在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大框架下,全面加强建设。创新课程要精选内容,适度压缩课时,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与要求
(一)加強对课程建设的管理
加强对课程建设规划的组织,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通过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等文件,切实加强课程管理。
(二)加强系列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1.根据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趋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要加大课程整合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既注重基础教育,又重视专业教育;既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又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既充分发挥单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又加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创新课程教材建设要牢固树立目标意识、精品意识、多样化意识和更新意识。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2.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鼓励教师编写具有特色的专业教材、讲义。
3.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努力保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四)教学手段
1.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2.根据创新课程教学要求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3.积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或双语进行课程教学。
(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创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积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适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大力加强教学沟通,促进教学相长。
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制定课程考试标准,采用各种形式的“路演”方式完成课程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参与兴趣。
(六)加强课程的师资建设,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
把课程建设成效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要选聘专业对口,创新意识出众的青年教师授课。严格把好课程主讲教师审核关和教师上岗培训关,根据课程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聘任校外就业创业实践专家,优化师资队伍。拓宽就业创业教育的渠道,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形式,实现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结构的多元化
四、保障措施
采取各项措施,在政策上、资金上保障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的深入进行。
(一)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和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工作,保证时间和精力投入。
(二)把创新课程建设工作成效作为教师岗位(职称)评聘、考核的必备指标之一。
(三)资金保障。设立创新课程建设专项资金,以推进课程建设,确保达到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校内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场地和条件,力争让30%以上学生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让教师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