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有生机,画家就长寿

2019-09-10 07:22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19年7期
关键词:董其昌体质

西门杏庵

溥心畬 《煮茶图》。名利放两旁,只为作好画!这份高风亮节的文人品质伴随溥心畬一生。溥心畲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

1.整整45年,董其昌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出身寒微,34岁以科举入仕;他,是个学霸,官当得大,从一介平民成为从一品的太子太保;他,情商高,知进退,活得长;他,书画理论“文人画”“南北二宗”“真山水”之说,影响大;他,书画作品价格高;他,3次出仕入仕,将明哲保身的政治哲学运用得出神入化;他,50岁前学古模古,博取众家所长,51—62岁期间,学古更懂变古,随着年龄的增长,流露出返璞归真的气息,笔力愈发老成练达;他,在艺术与官场之间游刃有余,时而进取,时而归隐。归隐期间,以京官与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享受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他,懂得经营,凭书画生意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他就是倡导“读萬卷书”的董其昌,晚明书画大家。《明史》这样评价他:“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这个“性和易”,说的就是董其昌性格“中和”,这也是他长寿的原因。你看《诗经》的第一章《关雎》,其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老夫子很推崇这首诗,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得通俗些,《关雎》之美就在于一种“中和”之美。

有人说,董其昌学遍晋、唐、宋、元时期的名家古画,在此基础上自成一派,形成自由超逸、秀雅空灵的艺术风貌,其后又被清代书画大家八大山人、石涛等承袭。董其昌可以看作一位承上启下的书画宗师。

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思翁,别署香光居士,原籍上海县(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后徙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卒于崇祯九年(1636)。

董其昌是明晚期艺术领域中最具号召力的人物。他是书画艺术家、理论家、鉴藏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董其昌活了82岁(虚岁),这在明朝算是相当长寿了。

公元1585年,30岁的董其昌与挚友陈继儒一同参加了应天府举行的科举考试,结果双双名落孙山。

这是陈继儒第3次参加科考,接连落榜,信心受到打击,索性绝了科考念头,归隐山林。董其昌画了一幅《山居图》送给陈继儒,并在画中题款:“余尝欲画一丘一壑,可置身其间者。”

董其昌屡败屡战,33岁终于中举。一年后,他去北京参加会试,从4千多人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第二名。入仕后,董其昌先后在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为官,曾官至翰林编修、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主管一省学政,卒后谥“文敏”。

最让他风光的是,他曾经担任过明神宗的皇长子朱常洛的老师(太子太保)。

大约是屡败屡战的挫折教育了他,入仕后,他审时度势,收敛锋芒,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猾头”,一方面不介入各派的争斗,和哪一派都处得不错,又不和任何一派走得太近。在官场,他多栽花,少种刺;在艺术圈,也一样,多交朋友,少论人非。无论“三观”是否相和,他就奉行一个字“和”。观点不同没关系,不得罪人才是硬道理。

你看孔夫子夸奖他最赞赏的学生颜回,说颜回“不迁怒,不二过”。意思就是说,出了问题不迁怒于人,甚至比“一种错误不犯两回”还难能可贵!董其昌是不是到了“不迁怒,不二过”啊?有了问题,他一不抱怨,二不迁怒,自己递交辞职报告,远离是非之地。吃亏就吃亏,保老本要紧。

苏东坡常说:长恨此身非我有。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天底下哪里有永远属于自己的?其他的东西也一样。

董其昌对局势异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闪人,主动辞官归隐。这就好像“五禽戏”中的倒立一样,别人都站着,他偏要倒立。别人都向前冲,他便要向后退。倒立,又称拿大顶,俗称项功,是一项简便易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是很多男青年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年轻人健身的最佳方式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就曾用此法治病健身,并取得了神奇效果。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其中“猴戏”就将倒立动作列于其中。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运动和娱乐中,几乎都是直立着身体进行的。人的骨骼、内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下坠的负重作用,易导致胃下垂、心血管和骨关节病变等疾病的产生。

从33岁中举到82岁去世,董其昌这个“老猾头”,有3次,一看时局不对,马上求退,换圈。

“换圈”,是现在人的说法。从前叫“乱邦不居”。事实上,和什么人在一起,决定你成为什么人、说出什么话。王宝强和冯小刚在一起,就是傻根、许三多;和徐铮在一起,他就成了疯疯癫癫的卖葱油饼的混混;和贾璋柯在一起,他就成了面无表情、反映敏捷的杀人抢劫者。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就露真性情,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在怡红院和晴雯在一起,贾宝玉就成了开心疼人的好情人;和他娘在一起,就连吃饭都要装出爱吃素的样子;而在爸爸面前,他完全装出成“器”的样子。所以,气场决定气质,气质决定涵养,涵养决定心情,心情决定顺逆。董其昌就三次“换圈”,结果身体也换好了,艺术境界也提升了。

第一次是他刚入翰林院不久,正赶上明朝历史上“国本之争”。啥叫“国本之争”?就是争论谁来当太子,这一争就是20年,没完没了。

郑氏是明神宗朱翊钧的贵妃,她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

《甄嬛传》中有这么一句台词:“皇帝,您一定要雨露均沾,不能独宠一家,这样才能保我大清江山永存”。神宗不是这样,他不爱皇后,连好感都没有。他们的婚姻是依从母后慈圣的结果。太后年高,望孙心切。在众多妃嫔中,神宗皇帝只喜欢与众不同的郑氏,引为知己,宠爱无以复加。他们的“热恋”却埋下了明朝一个极为严重的政治隐患。万历十一年,郑贵妃生下小公主。万历十四年,郑贵妃又生下一子,即三皇子福王朱常洵。生个皇子,大功一件,被神宗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既然皇上不喜欢皇后,何不取而代之?当了皇后,那才叫光宗耀祖、显达门庭。如何才能成为皇后呢?郑贵妃非常清楚“母以子贵”的道理,自己的儿子如果成了太子,她的地位就稳了。但是,按照祖宗的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才顺理成章,是这样吧?

神宗原本就不喜欢朱常洛,他甚至压根就不希望这孩子出生。那是他和王宫女一时兴起、行了“周公之礼”,想不到那王宫女一次就怀孕了。怀孕就怀孕呗,还被贴身太监、文房太监记录在《内起居注》上啦,想赖都难。这位皇长子朱常洛,就是后来的明代第十四位皇帝光宗。

如今自己最宠幸的郑贵妃生下了皇子朱常洵,皇帝的心思和郑贵妃的心思,大概都倾向于让郑贵妃的儿子当太子的吧,尤其是郑贵妃,更是费尽心机。“国本之争”,拉开序幕。那些受正统礼法熏陶的大臣,不能够接受废长立幼这种情况,不屈不饶地上奏,要求按照“无嫡立长”的礼法,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一拖再拖,要求大臣不要再为此惊扰圣上,以待时机,这一等就是20年,青丝也熬成了白发。《明史·神宗本纪》:“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皆不听。”这一事件最终以神宗长子常洛继位而结束。

“国本之争”“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恩怨相寻,冰炭互角”。董其昌一向佛系,他心里明白,册封谁当太子,那是皇帝家里的事,这些大臣瞎掺乎什么?谁当皇帝,就当谁的臣民好了。哪轮到你说三道四的?争论下去,能有好果子吃吗?朝中不少大臣为了这事愁得睡不着觉。有个官员就对他说:自己最近老睡不好觉,查了查睡不好的原因,一是烦恼多,二是压力大。这两个原因我都没有。那就是我想得太多了,平时没事老琢磨这样那样的问题。董其昌心里想,这人傻不傻啊?你看我,干脆啥也不想,没事就出来喝点酒。有些人你不必与之交流,有些朋友已经淡出朋友圈,人家早换圈了。有些事你不必争,真的,“欲辩已忘言”,这才是高境界。

他感觉自己与这个大臣“朋友圈”里人已经不是朋友了,情况相当不对。你看那个孔乙己,一个穿着长衫的屌丝独自站着喝酒吃茴香豆,偏偏还要写不同的“茴”字,还假装很陶醉。什么叫悲催?一个人每天用银勺子吃燕窝粥,粥里还放了情敌送的食材,这种食补法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人我不说大家都猜到了,她就是林黛玉。

董其昌在大臣“朋友圈”里就是这种感觉,他觉得再不“换圈”,别说艺术啦,连身体都废了。他不愿意蹚浑水,也没有能力蹚浑水,就于1599年提出申请,说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失眠病等等,总之,没办法继续上班了,请求回老家松江养病。他当时想,反正老家还有房有地,回家即使没有薪水,也不至于饿死,但继续待在这里,有可能被整死。回到家,即使种田,也可以皓月当空的。

“皓月当空”的“当”,繁体作“當”,归入“田”部,《说文》解为“田相值也”。清人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值相持皆曰当。”也就是说,“当”的原义就是两块田地价值相等。

回到老家,吃到家乡菜,他所有的恐惧和焦虑都释然了。有时候,吃到熟悉的家乡味,看到电影的某个镜头,或者听到某段勾起回忆的歌曲,眼泪就会啪嗒啪嗒掉下来。每个人心底其实都有一种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小秘密,黏附在那段青春岁月里,在悠悠的时光中氤氲、弥漫。

董其昌这一“养”就是20年。整整20年啊,他这病假可请得够长的。

“国本之争”的结果,1620年,皇长子朱常洛即位,也就是光宗皇帝。董其昌曾经当过朱常洛的老师。朱常洛即位不久,就想起自己的老师,命人把董老师请过来,“朕要任命他当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董其昌被召回,新岗位没待多久,光宗驾崩了。皇位由熹宗即朱由校接任。朱由校被称为“木匠皇帝”,因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木匠,下朝后就忙自己的木匠活,而且其乐无穷。有一次宫廷内要修缮宫殿,被他看到了,他居然上前指责人家木匠做得不好,还想自己做。

这熹宗不想管太多事,就将大权交给了太监魏忠贤。魏忠贤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兼掌东厂,专横国政。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当时的文人圈也是相轻,谁也不尊重谁,互相看不起。有的人甚至仇恨一切人。魏忠贤就用残酷的手段让他们服。

魏忠贤下手那个狠呀,非我族类,不诛你才怪。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被抄家,像一个全景游戏,董其昌害怕了。

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大家都学过明末文学家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自称东林后人,写下这篇文章,以歌颂其中五人的英雄气概,以示“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张溥叹息说:“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

董其昌再狡猾,也難以赢得魏忠贤的信任。朝中局势越来越乱,人心惶惶,党争不断,1626年,为明哲保身,董其昌又一次称病退隐。后来,崇祯继位,杀了魏忠贤。

在电视剧《黛玉传》里,最后贾府被抄家,贾雨村此时得势,风头正旺,他带着人查办。一切都被典卖包括丫鬟和主人,只剩最后一块保留地,那个里面住了两个人,紫鹃和宝钗,她们在一个朋友圈,最后是她们了结这个故事。时代风云变幻,谁知道最后你和谁在一个朋友圈呢?紫鹃和宝钗,她们俩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有趣。世道沧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我看来,从艺术气质来看,紫鹃接近晋人,而宝钗最多接近宋人,社会竟然能把她们俩拧成主仆,这是不正常中的正常。

明人笔记《假庵杂著》中有一句话:“宁为宋人,毋为晋人。”意思就是说,宋人的那种规矩你能学,但是,晋人的气韵你学不来。“感方孝孺殉国死节,笑其寡谋无远识”,这是日本幕府末期的一介农民写的,你听听,是不是充满浩然之气?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没有天资没有神悟,仅仅靠勤奋是成不了大画家的。我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一个观点,女儿可以成为一个诗人、画家,但丈母娘注定成不了。女儿,在找人生伴侣的时候,有那么一个阶段,她除了爱情可以什么都不在乎的,哪怕对方是个要饭的,只要有爱情,天涯海角都随他去。丈母娘不会,这世界上没有听说哪个丈母娘会对女儿说:女儿呀,你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有爱情的、心领神会的男人,不要在乎对方的工作啊、有没有房子啊、有没有钱啊这些世俗的东西。没有。真的没有。

董其昌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有“邢张米董”之称,领一时风骚。《明史》说他“集宋元诸家之长,行已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明代的松江,以“华亭三名士”闻名。三名士是什么人呢?就是董其昌、莫是龙和陈继儒。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名人嘛,随便说个什么,都有人当语录转发的。据说有一个老太婆不识字,在新年贴福字的时候,把福字贴倒了而遭人嘲笑。恰好苏东坡在,于是苏东坡说这位老妇人是有大学问的,她贴福字倒了,是寓意福要到了。苏东坡,名人嘛,于是众人皆服。

77岁的董其昌,再次被起用,“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不久,魏忠贤的余孽再掀党争,董其昌又耍猾头,在《过泖看九峰》一诗中表达了归隐的感伤:“九点芙蓉堕淼茫,平川如掌揽秋光。”“浮生已阅风波险,欲问蒹葭此一方。”不由想起作家史航的话:都说贾母是红楼中最不愿意散去的人,《红楼梦》里,我现在喜欢的人,往往都有这种不愿意散去的感觉。我们中国人现在每一年过日子,可能只有一天过的是《红楼梦》的日子,就是除夕。好像我们别的时候都得按部就班,只有这一夜是有弹性的,这一夜是张爱玲讲的“中國的日夜”,那时候有仪式感,可以说我们在364天里互相疏远的感情,都在这一天想尽量地保温,尽量地融合在一起,那一天晚上我觉得很“红楼梦”。

“风平则例,浪涌则止”,董其昌再次退隐,回家当书画商人去了。董其昌总能以称病等理由巧妙躲避风险。

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哲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当董其昌发现自己所在的圈子三种友爱都没有,他就开始隐身,闪人。居家乡归隐之后,他以书画安度晚年,终其一生。这个时候,你看不出他脸上有任何情绪。有意思的是,距政坛越远,离山水越近。

《金刚经》里有说: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董其昌的尴尬在于,想着相都没法着。因为他已经远离官场了。我有什么相呢?无相可言。我都这样了,你们怎么还那样啊,是吧。想整他的人也慢慢忘记了。慢慢地,他会明白这样的道理:请你晚上吃饭的人很多,给你买早餐的人太少;请你喝酒的人很多,喝醉照顾你的人太少;生病时关心你的人很多,能给你买药带你去看病的太少;嘘寒问暖的很多,能真给你送衣送伞的太少;平时说大话的很多,当有困难帮你的人太少。

不过,只要你的心是晴的,人生就没有雨天。整整45年,董其昌这个“老猾头”,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江湖险恶,不行就撤。这种做派也可以认为是缺乏应有的担当,这和曾国藩的勇于担当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静和定的生活习惯。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是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是湘军的创立者,湖南双峰人。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

《说文解字》里,“是”指的是夏至时分太阳走到空间的基准点上。由此,“是”引申出“正确”“善”等含义。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自小深受儒学精义陶铸,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同时,他更注重务实精神,不唯书,敢于突破程朱理学的藩篱。

“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这是《曾国藩家训》中的话。

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一生功成名就,立身、立德、立言三不朽。这是现代人的评价,但在曾国藩本人看来,自己“非战阵之才”,不过一介书生而已,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十年征衣期间,筹军费伤透脑筋,要实权七年不得,兵靠自己招,钱靠自己筹。此所谓“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

曾国藩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凤凰男”,为了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自小拼命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他连进京赶考的路费也是亲戚们凑的。

诗人顾城说:“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曾国藩不是这样,在晚清大变局中,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前三十年和一般读书人没有任何不同,就是读四书五经,学程朱理学,参加高考、上大学,考公务员,当官。总之,就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东西。他有黄埔军校的背景吗?没有。他有留学的背景吗?没有。他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吗?不是。他有军事经验吗?没有。完全没有。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家都不敢出来,我来。就这样,他逼自己从一介书生变成一个武将。总要有人出来担当啊,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再没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危矣。要求人人都去过清教徒、苦行僧般的生活,也是走极端。但是,一个人如果眼里只有个人利益,过分在乎帽子、票子、房子、车子、位子,那就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享受的需求来自于个人欲望,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无限膨胀。内心有“福不可享尽”的自警自省,懂得节制欲望,方能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美色面前收心,在权力面前敬畏,在荣誉面前清醒。就好像朝廷的运转,你不让捞钱,有的人就消极怠工,请假休息,如果谁都不干活,谁都不担当,那么,谁来和洪秀全打仗呢?

曾国藩逼自己站了出来,他30多岁就位居二品,都是他自己逼自己。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以来立功立德立言的集大成者。

古印度僧伽斯那所著的《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个富人看见别人建了一幢三层楼房,又高又大,富丽堂皇,便想同人家比美,要工匠为他仿造。当工匠动手给他修建第一层时,他却说:“我不要下面两层,只给我造最上面的一层。”工匠回答说:“没有下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富人固执地说:“反正我只要第三层,你们就给我造第三层。”

没有下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曾国藩就踏踏实实建第一层,让后人成为第二层、第三层。所以,他从来“不晏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晚起,就是从来不恋床,晚起会浪费时间。他逼自己早起,近乎苛刻。一生践行这一习惯一直到终老之时。曾国藩做到了,并且谆谆告诫子孙也要坚持这一习惯,孕育了中国近代第一家族。

曾国藩一生都在逼自己,他每一步都是靠自己逼出来的,咬牙立志去逼。

看曾国藩的日记,他的“谨独”功夫甚是了得,每天按照成圣标准要求自己,每天记笔记检讨反思自己,每月把日记装订成册,存档。甚至实行禁欲主义,偶尔忍不住夫妻同房,或者因为见到别人小妾漂亮而多看了几眼,他都深深自责,在日记里检讨自己。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之有敬畏心,始知有行为边界。因畏而修己正身,是立德,是从善,是去恶,是免祸。

但是,逼自己逼得太狠,心情也不可能放松,难免处于焦虑状态。

人生没有完美无缺,曾国藩被“癣疾”( 牛皮癣)折磨了一生,甚至痒到了连奏章都没精力写的地步,“余遍身生疮,奇痒异常,极以为苦,公事多废搁不办,即应奏之事亦多稽延。”

瘙痒可见于急性皮肤病,也可见于慢性皮肤病。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与外风有关,常见风寒、风热、风湿热等,致病特点是发病迅速、症状流窜不定,如,寒冷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急性湿疹等;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病。而寒邪除有外邪侵袭外,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而致。

曾国藩过度劳累,早年就已得肺病,后来又得牛皮癣。这种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令曾国藩苦不堪言,至死方得解脱。

曾国藩深受病魔折磨,冷不丁就感觉全身上下痒痒痒,稍微挠抓后就起一身鸡皮疙瘩、红色风疱,渐渐融合成片,骤起骤落,反反复复,不胜烦恼。多方医治无效,丧失信心,身心和生活深受困扰。他也曾想过放弃,有过消极念头。曾国藩晚年在与太平天国的生死搏斗中,曾数次企图自杀。战争不仅耗尽了他的聪明才智,也耗尽了他的体能。曾国藩是大政治家,身负力挽狂澜的重任。清廷对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有着很深的猜忌,一直是恩威并用。这种不信任使他时时处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惊惧之中,过度伤神。他的愿望就是“惟望速死”。

从医学角度看,心神郁闷长期情绪低落的人,很容易促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曾国藩最后中风而亡,与肝病、眩晕、高血压甚至心情郁闷不无关系。

他早年自负耿直,就是一愤青。碰壁之后,由“愤青”到“佛系”,低调,再低调,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夹着尾巴做人,表面上圆满了,但内心的憋屈根本没有释放出来,也没有找到一个释放的出口,长期只积累不爆发。

别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懂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做了萝卜,自然就做不成白菜。曾国藩一生都在谨慎地与满清官僚集团打交道,后来还要考虑如何和太平天国斗争,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他不知道哪个压力更大,时刻如履薄冰、命悬一线,常常“绕屋彷徨、积泪涨江”。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可见,他是个不怒而威、心思很重的人。思虑过度,伤脾,免不了。不到40岁已经耳鸣,老态已现,他反而加速逼自己熬心力,去拉清朝这架破车,长期精神紧张、思虑过度。而皮肤病有一个特点就是越焦劳越容易复发,这些也是曾国藩的皮肤病长期不能治愈的原因。

众所周知,皮肤是人体第一个外在防线,其实皮肤还是一个表达愤怒、恐惧和忧伤的心理器官,在人体的胚胎发育上,皮肤和神经器官同宗同源,所以心理情绪很容易影响到皮肤。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忧伤、紧张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神经和内分泌的失常,促进血管和组织细胞释放缓激钛或组胺等介质,作用于靶组织引起一系列反应,如皮肤血管收缩与扩张、汗腺皮肤腺分泌、肌肉收缩,甚至刺激角质形成,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疾病。

曾国藩从35岁起就开始被皮肤病所困扰,可以说是个严重的皮肤病患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他身上痒、苦不堪言,癣遍布全身,奇痒难耐,抓烂作痛,长期烦心难眠,有时候脸上癣明显时都无法出门见人。看过各种名医,皆无法根治,好一阵坏一阵。他甚至对中医失望。鲁迅也有对中医失望的时候,他说完“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后,便弃医从了文。

曾国藩的皮肤病有可能是过敏性的。为什么中医没有能够治愈曾国藩的皮肤病呢?中医该怎么治療皮肤病呢?

过敏性皮肤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指人的机体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的刺激后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在体内引起体液或细胞性免疫反应而导致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中药外洗疗法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常用方法,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只有在辨证施治的框架内运用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中药外洗时,其有效成分对皮肤的病灶发挥直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局部辨证的方法,即收集病变肌肤的局部症候和发病特点来判定局部证型、指导用药。

曾国藩的皮肤病也可能是慢性荨麻疹。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民间俗称“冷目”,相当于中医的“瘾疹”,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隆起性、不规则的红色风团疙瘩,发无定处,时隐时现,一般数小时消退,消退后一般不留痕迹,常伴剧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发生在眼睑、口唇等组织疏松部位,水肿特别明显,则称“游风”(血管神经性水肺)。男女老少均可发病,以禀赋不耐者多见。急性者发病较快,消退迅速;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质量。荨麻疹除有急性和慢性荨麻疹外,常见的还有丘疹状荨麻疹以及划痕症等。一般认为该病多由于正气虚弱或素体有热而复感外来风邪,使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通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所致。或是与人体素质,吃虾、蟹等物以及寄生虫等有关。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有认识,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阳有余,病皮痺瘾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其病因病理是:1.肌肤有湿,复感风热或风寒之邪,致使营卫不和而起。 2.肠胃湿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临床采用疏风解表、清热、熄风、驱虫等治疗,对于急性轻症能够取效,而对于顽固的慢性荨麻疹此法多不灵验。倘若以固表清营法,治荨麻疹,则能收到良好效果。

《素问·至真要大论》十九条中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金匮要略》中称之为浸淫疮。湿疹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皮肤疾病。古代文献中无“湿疹”这一名词,对它的记载散在于风、疮、癣等各个章节中,根据发病特点及分布等不同因素,有浸淫瘡、血风疮、湿毒疮、肾囊风、绣球风等不同名称,中医病名将其统称为“湿疮”。其发作,有的泛发全身、浸淫遍体,有的周身遍起红粟、瘙痒极甚,有的表皮肥厚、苔藓样变,有的抓之出血,有的局于一处……病势经常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慢性荨麻疹、湿疹、各类皮炎、银屑病、痤疮、白癜风、紫癜、血管炎等,有人被这些皮肤缠身,奇痒难忍,甚者几十年不愈。

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中医治病是建立在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对疾病病因病机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既重视整体又重视局部,无论是辨病还是辨证,均紧紧依靠临床实际的潜方用药,才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治疗目的。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比如,对于银屑病,进展期多以血热风燥为病机,治则以凉血祛风、清热解毒为主;静止期或消退期则以或血瘀、或血燥、或风寒湿阻络为病机,分别采取活血解毒通络法、养血祛风润燥法和祛风除湿通络法;而对红皮病型则以热入营血为病机,治则以清营凉血、解毒消斑为法。同样,不同的疾病只要发病机制相同,其治则和方法也可相同。如慢性湿疹、风热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只要其具有血虚风燥的病机,就均可用养血祛风润燥的治法,用当归饮子加减。

中医认为瘾疹发病主要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外加六淫之邪的侵袭;或饮食不节、肠胃湿热;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所致。治疗上实证者以疏风清热、疏风散寒或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邪为主;虚证者以益气养血,固表扶正为主;虚实夹杂者扶正与祛邪并用。可结合针刺疗法、耳针疗法、刺络放血、拔罐疗法、贴脐疗法、自血疗法、中药涂擦治疗等中医外治疗法,起到祛风止痒、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扶正固本的作用。有个医生自拟参芷洗剂治疗湿疹,获得满意效果。方药组成:苦参、黄连、白矾各8克,白芷、马齿苋、地肤子各15克,黄柏、银花、蛇床子各12克。用法:上方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再加白开水500毫升,先用蒸气熏患处,待冷至37℃左右洗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

有人主张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方清肝除湿这一新思路为干预措施,方药组成: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术l0克,柴胡l0克,当归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赤芍10克,连翘12克,紫草12克,白鲜皮12克,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分服。

中医治疗皮肤病,既辨病,也辨证,更多的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濮欣在“香山讲坛”一次关于《中医养生智慧和方法》的讲座中说 :美好人生有三大支柱:健康、事业、家庭。现在养生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黄帝内经》第一段就是讲养生。现在医学研究的一个结论,就是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如果是百分之百的话,其中15%是遗传因素,7%是气候因素,8%是环境因素,医疗其实只有10%,60%是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讲养生,就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生活方式占60%。真正的养生之道不是你今天甩甩手,明天又去吃茄子或者吃绿豆汤,而是以提升人的整个生命质量为目的,不是教我们怎样保养生命,而是改变我们生活中一切弊端,包括不良的性格,还有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养生是一种修养,是我们一生的修为。

我们现代养生就有一个误区,就是比较急功近利,好像平时不太管,到了真正有问题、觉得不舒服的时候,突然晕倒了或者脑子反应迟钝,就想到去医院检查一下,找一个养生的办法。其实不是这样的。阴阳平衡是我们健康的保证。阴阳学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把我们事物的两个方面,它的特性或者它的演变规律分成阴和阳。我们比较浅显的理解就是凡是向阳的东西,向外的、明亮的、运动的,都属于阳。凡是背阳的东西,内守的、阴暗的、静止的、向下的、寒冷的,都属于阴,这是从它的性质来说。如果从形态来说大家容易理解男属阳,女属阴。还有就是从我们个体内部来说,凡是属于物质的东西都属于阴,而那些功能性的东西属于阳。阳是无形的功能,是一种生命的活力,而阴是有形的器官,是人体的组织。

正常的情况下,阴阳是在一个动态平衡中。如果人的身体阴阳平衡,他的生命活力就旺盛,他的承受能力也强,整个身体是和谐的,所以应急能力、抗病能力都会强。但是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之后,阳过剩或阴过剩,阳不足或阴不足,都是一种病理状态。可能有一些人去看过中医,那些中医就会跟你说有阴虚或者阳虚,就是这种概念。其实我们养生目标就是要达到心身平和,就是阴阳协调。中医治病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调和阴阳。

第二个理论精华就是“以和谐为本”,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精华。第三个理论精华,就是“天人和一,顺应自然”。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一体,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追求一种人体、生命和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大家想一想,自然界有很多动物和生物根本就没有吃过什么补药,也没有任何医疗的干预,特别是深山老林里,没有人去干预的地方,那里的生物和物种都生长得非常好。它就是顺应自然,吸收天地阳气、大地的灵气,它也生长得很好,不受外来的干扰。人其实也是自然界的一个动物,只是有一点智慧,比较高等一点,但是脱离不了动物的本性。所以,你只要顺应春夏秋冬这种自然界的变化,其实就不用特别的药,也不用什么补药或者是凉茶,来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

我们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智慧的生物体,比如,我们的眉毛为什么会长在眼睛上面?那是因为这个眉毛长在上面,平时劳作出汗的时候,它就可以挡住汗流到你的眼睛里面。正常情況下,人体可以通过生物反馈、应激反应等很多办法来调节的,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非常强的,疾病状态下,我们切掉3/4的胃或3/4肝,切掉一个肾,人体都能通过代偿达到平衡。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很多哲理都是从自然而来的,而自然它是不会变的,因为天地是不会变的。我们讲天地良心,什么叫天地良心?天地良心就是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是什么意思?大公无私,是我们先贤从自然哲理中引导出一个人生哲理。自然的大公无私是什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四时无私行,这“四个无私”是主政天下者永恒的榜样。天无私覆,它普照大地,没有私心。地无私载,地球在转,它不会说我这边转得快一点,那边转得慢一点。四时无私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按照这个顺序走的,它不可能开小差或者不走。还有,日月无私照,太阳和月亮照亮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们如果能够大公无私、心无杂念的话,内心就可以保持平衡,就可以抵御各种各样的干扰,从而保持一个很好的和谐状态,我们就是健康的。人行合于天行,人德合于天德,人道合于天道,人时合于天时,人序合于自然之序,这就是始于《易经》延续于儒道两家文化的基本准则。

刚才讲了三个基本理论,第一个是阴阳平衡,第二个是和谐,第三个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样就很好理解人为什么会生病了。人生病有内在因素,有个体的,那就是爹妈给的15%的因素,还有你自己的性格方面,比如走进一些误区不能调适的话,使得你的内心阴阳不能协调,这样就会生病了。外在的因素,比如,受一些环境影响。我们为什么都喜欢选择风水好一点的地方居住?因为现在的环境在不断恶化,气侯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内心是平衡的,我们的体质是平衡的,这样的话,我们不会得病。你一旦失去了平衡就会生病。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和我们体内的脏腑气血,如果是和谐的话就不会生病。我们身体很多器官都有细菌,包括我们的口腔、鼻咽部、尿道、阴道、肛门、肠道里面都有很多细菌存在,但是我们为什么不生病?是因为你可以和这些细菌和平共处。我们得病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自然界发生了一些突变,或者是我们自身的阴阳失去了平衡,这些细菌突然之间就不断地繁殖。医学上有讲一些是“条件致病菌”,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致病。我们可以看到街上的某些乞丐和精神病人,他们非常不讲究卫生,脏东西随便吃,但是他们比较少得细菌感染病,其实就是和自然保持一种和谐,自身抵抗力强。他们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和自然保持和谐,所以,他能够抵御外来的侵犯。

其实,我们身体中有很多癌细胞,它就好像一个种子,如果我们身体是一片土壤的话,这个种子再好,那个土壤不适合它的话它不会生长,它生长的时候是因为它有了条件。所以说,人得病是我们自身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是处于不和谐状态了。我们中医治病就是调和阴阳,改善你的内环境。

我学中医,也学西医,完全是两个思维模式,但是各有所长。中医治病我就觉得它的思维方式比较好,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和谐观,还有一个是辨证观。不同的人去看病,虽然都是感冒,但是用的药可能不一样。同一个人秋天得的病和夏天得的病,用的药也不一样。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人,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变致病因子在你体内赖以生存的条件,修复那些被破坏的环境,让致病因子生存的条件被破坏掉。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调和”,是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医生就是把太多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不通的使之通,不降的使之降,不升的使之升,就是升降平衡,气血畅通,这就是我们讲究的一个东西,所以,我们养生其实就是讲平衡。

把基本理论讲清楚以后,就会明白,养生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个是辨体质,根据我们个人的体质不同来科学养生;第二个是顺四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个是调情志,人和社会和谐、自身的心身和谐;第四个就是要重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

首先讲一讲辨体质。什么是体质?我们一群人都去吃火锅,但是有些人吃了火锅,回来以后咽喉就疼痛,脸上长很多暗疮,浑身不舒服。也有一些人吃了火锅之后觉得很舒服,觉得身上暖洋洋的,面上红扑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体质不同,体质决定我们的健康,也决定了我们对疾病的一些“易感性”,它愈后和转危是不同的。所以养生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体质,根据体质不同顺势而为。

你属于哪一种体质?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把体质分为八种,其实是一种比较机械的分类方法,但是我们人是活的,不是那么机械的,所以每个人只是有一个主流方向,不是说完全可以套用到每一种体质。

首先讲一讲平和体质。这种体质大家一听就知道比较平和,他是属于脏腑功能比较协调,比较健康、少病,他的适应能力强,也就是说,他是和谐状态。这种人表现在心理和谐,性格比较随和、开朗,肤色比较润泽,他的头发也是非常稠密,目光有神,精力充沛,而且适应能力特别强,一般的病他都能够抵御。这种体质属于长寿体质。如果你是这种体质就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和庆幸。如果是这种体质的人,你的养生方法是什么?就是顺其自然,不伤不扰。保持和谐,顺应自然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比较多见的体质就是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看上去柔柔弱弱的,他特别容易感冒,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感冒了,而且比较敏感,热也热不得,寒也寒不得,平时觉得少气无力,不耐劳,稍微累一累、熬一熬,第二天就不行了,容易得过敏性鼻炎,打喷嚏,皮肤过敏,肌肉比较松软。这种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不会很张扬,平时比较气短懒言,精神不振,容易出汗,经常便秘。这种人的便秘不是说大便很干,而是排出来还是软的。有些病人就跟我说,我就是排不出大便,实际上大便又不是很干,就是气不足。我们中医对便秘会有很多方法去治疗,气不足是补气,要提升。而有些人津液不足,就要去滋阴,要补液。还有一些火太盛的人就要清火、清肠热。

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症状,自己判断一下。有一个比较好判断的方法,早上起来没有刷牙的之前,看看舌头。那个舌体看上去淡淡的颜色,而且比较胖,比较大,舌边上有一点齿痕,好像这个舌头放在口里放不下,舌苔比较薄白。如果医生去看他的脉象的话就比较弱,这种体质的养生方法就要健脾补气。脾是我们后天之本。平时不要熬夜,不要思虑过度。忧伤思虑过度,易伤脾。有很多事情困扰我们或者经常熬夜,很容易伤气。像这种体质就可以补一补,可以吃一点人参、西洋参或者黄芪、大枣,特别是大枣又可以当水果吃,很好的一个补脾气的食品。如果是中成药的话就像归脾丸,还有四君子丸、玉屏风散。玉屏风散这个名字非常好听,它就是针对那些特别容易感冒,吹一点风就起鸡皮疙瘩或者流清鼻涕、打喷嚏的人,就像有一个屏风挡住它。玉屏风散就是三味中药:防风、白术和黄芪。经常气虚感冒的人,就可以吃玉屏风散。气虚感冒的人就不要喝凉茶了,老是喝凉茶会伤脾胃,而伤脾胃就气不足。

还有一种体质就是阳虚体质。阳是什么?向上的,温热的,积极的,明亮的。阳虚呢?就是火力不足了,也就是能量不够。他喜热不耐寒,同样开空调,在同一个办公室,他老是想把温度调高几度或者是多穿一点衣服。到了冬天特别怕冷,手脚冰凉,晚上睡到被子里面,到大半夜还不会暖。这种人的体型就比较白胖,脸色比较柔白,看上去白白胖胖的,但实际上那种肌肉比较松软,毛发容易脱落,大便比较稀,经常拉稀。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中医有一个病名叫做五更肾泻。到了五更天,就是早上三四点钟,阴最盛、阳不足的时候,就拉肚子。这就是典型的脾肾阳虚,一定要用温阳的药物。阳虚体质的人积极性不高,比较消极,生命活力不够,所以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得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就是抑郁症。抑郁症的表现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工作起来又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整个人的心情是灰色的,比较消极。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人,她是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文员,来我这里看病已经看了大半年,效果就特别明显。因为她属于非常典型的阳虚体质,特别怕冷。像这种天气,我们穿一件衣服,她就穿毛衣了,夏天她要穿长袖。她来找我看病的时候,其实就是典型的抑郁症,对什么都没兴趣,工作觉得特别累,已经在很多医院开了很多抗抑郁的药,吃了效果也不好,而且副作用也大。她到我这里找我的时候,我看那些药都很对症的,但就是没有效果。后来我就告诉她,除了吃这个药,你还要改变一下你的体质,因为她是非常典型的阳虚体质。所以我就给她吃了很多温阳的药。中医里面有一个附子,一般我们用量10到15克已经算比较多了。我从10克用起,用到20克、30克,她用了觉得非常舒服,再加上肉桂也是非常温热的,后来我还用了一种中医非常传统的方法叫温灸。正好那段时间我买了很多火龙罐,从网上买很便宜的,后来我就送了一个给她,在医院开了一些艾灸条,她自己在家里温灸。这样效果非常好。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女性月经不调、不孕?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方式注意不好而出现的这些状态。因为我们孕育胎儿,属于生命力的象征,如果老是把一些阳气耗在外的话,你的生命力是不足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保养我们的阳气,要多动。我们说“动能生阳,静能生水”。这种阳虚的人,我建议他选择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方法,但是以后我们讲阴虚的时候方法又不一样了。阳虚的人出去跑跑步,打打球,到户外去爬山,要去见阳光。还有一种方法非常好,中医非常智慧的方法叫天灸,用天灸特别适合这种阳虚体质人。大家记住这种人特别适合天灸,要温补,他可以吃比较温补的东西,切忌不要喝凉茶。喝了凉茶就会不舒服,胃疼,拉肚子。这是阳虚体质。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多见的体质就是痰湿体质。这种体质在珠三角比较发达的地方比较多,完全是我们吃出来的一些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遗传因素。这种体质肥胖的人比较多,特别是肚子胖,我们叫做梨形的体型,容易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油脂比较多,一摸起来皮下脂肪一粒一粒的,去医院检查大多有脂肪肝。平时老觉得嗓子有痰,每天早上起来就要吐痰。再看它的舌质,舌体也是比较胖大,而且舌苔特别厚白,早上刷牙的时候还要用牙刷去刷一刷舌苔。如果摸他脉的话就比较滑,因为他的血管里面比较硬化,所以说我们就会感知到他是比较滑的。这种体质完全就是运动不足,吃得太多搞出来的痰湿。这种体质的人我们养生就要健脾祛湿,饮食就注意清淡一点,不要总吃海鲜,一天到晚在外面应酬,喝酒、抽烟。像这种人要适当多吃一些生姜,祛湿茶,平时用薏米、扁豆去煲一点汤喝。这种人就不能补,你平时吃一点藿香正气丸其实就达到一个补的效果,要是去吃人参或者龟膏、鹿膏肯定不适合,吃了反而不舒服。痰湿体质的人,吃得要清淡一点,还要多运动。

還有一种就是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广东比较多见,因为广东比较湿热、热气比较重。这种体质的人就是瘦瘦的,干干的,皮肤比较干。我们刚才说了阴不足就会阳亢,阴不制阳,就是一种什么状态?就容易上火了。广东很多人随便吃火锅,或者吃一点煎炒炸的东西就咽喉疼痛、上火。这种阴虚内热的体质,平时又容易手心脚心热,特别容易干,老是感觉眼睛很干很涩,咽喉也有一点干。他老是觉得干,但是他又不想喝水,这是属于阴虚,不属于热。热和阴虚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这种人皮肤容易打皱褶,特别不抗老,睡眠差。晚上属阴,阴不足的话睡眠肯定不好,大便就干,容易便秘。这种便秘就不像气虚阳虚的便秘,如果气虚、阳虚的便秘拉出来的大便都是稀的,并不是很干,他只是排的时候没有力量,而阴虚人排的时候可能有力量,但是他的大便很干,一粒一粒的。这种人在情绪方面容易得焦虑症,就和阳虚体质的人不同。阳虚体质容易得抑郁症,而这种阴虚体质容易焦虑,老是觉得什么事情都没做完,心里很烦燥,老睡不着觉,反正就是一种比较急的状态,我们就叫焦虑。焦虑和抑郁,做医生的都有经验,抑郁症它是醒得早,属于积极性不够。而焦虑症就是睡不着,入睡困难,老是有很多事情困扰他,整夜整夜睡不着。所以说,我们有时候问病人:你是醒得早,还是入睡困难?这两种表现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阴虚体质,这种人的养生方法就要镇静养生,我们刚才说的静能生水,动能生阳,这种人如果运动的话就不要太过激烈的,不要老到外面晒太阳。户外活动出很多汗,那样更加耗阴了。适合这种人的运动比较柔和舒缓,比如散步,晚上或者早上太阳初升的时候,到那些环境好的地方去散步,还有太极拳、瑜伽就适合这种体质的人。阴虚体质的人特别不要熬夜,你越熬就越干,越干就越阴虚。应该多吃一些水果滋润的东西,少吃一些辛辣、干燥的东西。进补的话,就不像阳虚体质的人那样,用肉桂、附片、人参,那些很容易耗阴的,你要用滋补,比较润一点的,像百合、玉竹、沙参、山药、白木耳,还有燕窝就适合这种体质的人。这种体质的人就不要去天灸,有些人说我贴了几年天灸都没效果,但是有很多人说我贴天灸效果很好,有几种体质的人适合,但是这种体质的人不适合天灸。

还有一种体质就是湿热体质。湿热体质的人也是属于阳旺型的,性格比较急躁,容易发怒、生痤疮、湿疹,老是感觉脸上不干净,容易得肝炎、黄疸,口干口苦。走进诊室就说:医生,我觉得口很干、很苦。他把舌头伸出来,一看就是那种很厚的黄色苔。阳虚和气虚体质是白色的苔,湿热体质的舌苔就是黄色或者黑色,很厚。有时候口中有异味,口气好重,这就是湿热。如果是湿热的体质就适合喝凉茶。因为广东属于湿热之地,容易产生湿热,所以说比较喜欢喝凉茶,这种时候就不要去补。如果舌苔很厚,又口干口苦,口味很重的时候再去吃补药,那就更加麻烦了。

刚才说阴虚体质的舌头,伸出来是瘦瘦的,干干的,有时候偏红,特别舌尖红红的,不像阳虚体质是胖胖的,白白的,很淡的,所以看看自己的舌质,可以初步判断我们属于什么体质。

还有一种体质是气郁体质。这就是性格方面的问题,他的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敏感,脆弱。什么事情摊到他头上,他比别人更加反应激烈一点,而且多疑又善感,这种人表现在身体方面就是老是觉得咽喉有异物,来看病就说咽喉炎,其实检查咽喉并没问题。他总觉得咽喉有东西,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来,而且老是觉得这里胀,那里疼,脖子又疼,乳房又胀,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女性到了月经期的时候更加明显,对精神方面刺激的适应能力特别差,人也比较懒散,容易得抑郁症,也容易得失眠症。我们说肝脏是情志之官,这种人的养生方法,特别要调养肝脏,舒肝理气。肝又是一个多血器官,所以要补血。活血补血,舒肝理气。可以少量喝一点酒,因为酒疏肝又活血,但是不要喝多了,不要酗酒。要学会发泄,对事不要太过敏感,要迟钝一点。有一本书是一个日本医生写的叫做《钝感力》,就是你在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都不要太敏感,对什么事情要稍微迟钝一点,我觉得那本书大家可以看一下。

最后一种体质是瘀血体质。瘀血体质,比较少见,但也是比较麻烦的一种体质。这种体质的人血液循环比较差,看上去他的皮肤黑黑的,嘴唇或者眼眶都是比较暗的。你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的嘴唇就是青的,不是那么红润,他很容易产生疼痛,各种各样的肿瘤,良性的比较多,少数也会得恶性肿瘤。这种人的性格比较急躁,面色比较灰暗一点,容易脸上生斑。如果看一看他的舌头,他的舌上面就有一些淤斑,有一些暗点或者有一些淤块。如果是女性,她的月经有很多暗色的血块,月经排得不畅、痛经。这种体质的养生方法,在情志方面要舒畅,要舒肝理气,还要理血。有一种比较好的中成药叫逍遥丸,可以舒肝,还有桃紅四物汤、田七煲鸡,也比较适合这种瘀血体质的人。这种人就不要太寒凉,因为血遇寒则凝,要保持心情开朗,适当运动,平时当归、党参、田七这些东西可以吃一点。

我刚才讲了八种体质,可能每个人在自己心里就会想我属于哪一种,每一个人有一个主流体质,这个主流方向可能有一些是遗传因素,有些人生下来就是那么白白胖胖的,他可能就会偏向于阳不足或者容易气虚。有些人生下来就瘦瘦黑黑的,可能就会偏向于阴虚。但是,还有一个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果我们平时生活方式不太注意的话就会偏,一偏就容易得病了,医生就会说你阳不足或者阴不足,或者是湿热体质,通常不会表现为单一的体质,都是夹杂的。

刚才讲的是体质养生,下面我再讲一讲顺四时养生。

上面说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平时经常讲“运气”,大家把运气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其实我们中医说的“运气”就是运动的气,运动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什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一个自然界运行规律。人顺四时,就是按照这四时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按照这四时来调整生活的话,你的心态是平和的,你的内环境是非常健康的,你的气血是和谐的,你就不会得病,你的精神状态就会比较积极乐观,你处理事物的时候都会朝比较好的方面去走、你判断事物会比较准确,很多事情就比较顺。那你就是运气好。所以说“运气”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一个四时的规律。表现在人,就是生、长、化、收、藏。

我们怎么样四时养生呢?我们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就要在春夏养阳,在秋冬就要养阴,怎么样养?

我们先讲一讲春季养生的特点。春生,我们刚才说了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候,那些树叶都舒展,枝叶生长茂盛,这种生华之气是非常宝贵的。你们注意一下,小孩子春天长得特别快。春天如果小孩子老是给他压力,让他在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中生活,他不舒展的话,他会长不高,影响他的生长发育。所以春天的时候要令他心情舒畅,春气通于肝,春天要养肝舒肝。我们所说的肝不是解剖概念的肝脏,它是指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医院的内科主任,他就说每年到了春天就会胃疼,而且老是不好,到了夏天就好了。我就说给你吃一种药,正好手上有两瓶逍遥丸,刚才说了逍遥丸是舒肝的一种药,根本就不是治胃的,他给我的一个信息就是说春天发病,所以我说你春天吃这个药,他吃了真的好了。他吃了很多西药都不好,吃这个好了,这就是中医的奥妙,中医理论认为肝气犯胃。春季的养生方法还可以吃一点乌鸡白凤丸,乌鸡白凤丸就是舒肝的,养肝的。女人在春天容易犯情志这方面的毛病,我有一个朋友有精神病很多年了,她到了春天就发。我现在给她吃一种治疗精神病的药,那个药比较贵,20块钱一颗,平时吃半颗或者四分之一颗,但是到了春天的时候就稍微多吃一点,这样她精神病就不会发作了。因为春天是百草回阳、百病易生的时候,所以说春天的传染病也会多一点,精神病就比较多,这是我们春天要避免和注意的一些问题。饮食方面就要注意少酸增甘,因为酸能入肝脏,甘是补脾,刚才说了春天是肝强脾弱,所以说要补脾,要舒肝。

夏季的养生特点:夏长。夏天是万物生长、繁茂的时候,夏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气候炎热,生机旺盛,万物繁荣秀丽。我们人新陈代谢也特别旺盛,阳气在外,里面反而比较空虚,叫浮阳在外,潜阴于内。所以夏天有一个特点,特别容易拉肚子,照理说夏天阳气盛的话我们应该不拉肚子,因为阳在外,里面比较空虚,容易拉肚子,所以我们反而夏天不要太过吃生冷的东西。心气通于夏天,心气是夏天的主气,这个季节的心的功能特别活跃,我们说汗为心之液,所以容易出汗。出汗多就容易耗伤心气,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吃一点人参和麦冬,到了夏天我们就可以冲茶喝,再加一点五味子,五味子可以敛汗,这三样东西泡水到了夏天是很适合喝的。夏天饮食比较清淡一点,要少油腻,因为体内比较空虚,浮阳在外,潜阴在内,所以你吃很多油腻的东西反而会容易拉肚子,吃油腻的东西在体内就不容易消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夏天补?因为夏天阳气在外,浮阴在内,你要是再补的话都会堵在里面。夏天心火旺,遇事容易发火,所以我们夏天要忌怒。

秋天养生的特点:秋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要遵循这个原则,不要太放,要收。秋天和肺气相通,所以我们要养肺。肺秋天容易干咳,老是觉得嗓子干,咳嗽又没有痰,而且眼睛也干。所以我们又可以多用一点秋梨膏,麦冬、玉竹、沙参,这些都是滋肺阴的,还有一些杏仁、百合、川贝等,这些秋天煲汤是比较好的。运动呢?秋高气爽要去登高爬山。但是秋天容易秋悲,因为秋气通于肺,肺主悲,秋天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反过来过悲容易伤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黛玉,她一天到晚悲悲凄凄,最后是得肺病死的。所以秋天要注意防哮喘,防干燥、便秘、脱发,因为秋燥嘛,这是秋天的特点。

冬季养生的特点:冬藏。冬天要藏起来,很多生物都冬眠了,所以我们冬天就不要太过张扬。冬气通于肾,肾是我们人体阳气的一个主载器官。阳气要潜藏于内,所以我们要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冬天可以用一点圣元膏、六味地黄丸、大补阴元,冬天就可以进补了。我们刚才说夏天不要补,冬天补,因为冬天它的阳潜于内,所以,你吃很多补的东西冬天就可以吸收。冬天的运动可以到户外多晒太阳。冬天心脑血管疾病比较多,胃溃疡比较多见,这是冬季养生的特点。

这就是我们讲的顺四时而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生夏长是一个能量的消耗过程,而秋收冬藏是一个能量储备的过程,这样人才会有一个循环,达到一种平衡。我们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你到了冬天不补,老是耗散,到了春天就没有营养了,所以我们要顺天道。

还有四个节气值得大家注意,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医生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天,一个是急诊科,一个是ICU重症监护室,都不好过。我在急诊科待过多年,到了那天的时候,我们早上一交班,夜班医生就会说我昨天晚上特别忙,什么心脑血管疾病,什么车祸,什么危重症都来了。死人也是那个节气多。而春分、秋分就是比较好的时候,太阳正好直射的时候,就是说阴阳是一种平衡,由阴到阳是达到最平衡的状态,而冬至和夏至是阴极和阳极的时候。夏至是阳最极,过了夏至慢慢阴就开始长了,阳就开始消了。我们看太极图,阳极则阴,阴极则阳,冬至、夏至就是这个极点时候。这两个季气我们就要注意了,阴阳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疾病容易发生突变的一个季节,也正是我们养生的一个好时机。我们怎么养?我们的祖先非常有智慧,有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法叫节气灸,就是按照节气来进行一种灸疗。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天灸,天灸是什么?就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用一种非常温热的方法选择背上的三条阳络去温灸。在我们背后从上到下有条督脉,还有两条膀胱经,膀胱经在两边,督脉在中间,三条阳脉在我们背后。总体来说男属阳,女属阴,但是人体里面背为阳,腹为阴。三伏天的时候三阳合力,就可以把一些虚寒性疾病驱赶走,我们叫冬病夏治。冬天容易发一些寒湿性疾病,比如说咳嗽、哮喘,到了冬天老慢支都发了,还有关节炎,一刮风,一下雨关节就疼痛,还有过敏性鼻炎呀,过敏性皮炎,容易长风疹,一吹风都长皮疹,还有一吹风就打喷嚏,流鼻涕,这都属于冬天容易发的病。还有冬天容易出现一些情感方面的疾病,我们刚才说的抑郁症,整个人状态消极,你就去做天灸。天灸真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那么几天,连着贴三到五年你就会好。我自己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我原来有哮喘,从小到大我属于气虚体质,偏阳虚,所以我的皮肤稍微白一点。小时候一到了早上就开始打喷嚏,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一个寝室的人都说,每天早上就是等你打喷嚏打醒我们,还有吹风就长风团。所以我的性格也是偏比较弱一点的那种,于是我就用了天灸,现在哮喘很多年都不发了。如果你有这些属于虚寒性的疾病就去做天灸。

还有一种节气灸,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的神阙保健灸。肚脐眼我们又称为神阙穴,这是先天和后天相通的一个穴位,你在妈妈肚子里面那个脐带和妈妈相通,所以说它是人的体内和外界最接近的一个地方,我们就用一种灸疗的方法去灸它,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一种就是关元灸,关元穴位在我们肚脐眼下三寸,三寸怎么量?就是用我们自己的手指,四个指头从肚脐眼量下去,正中线那个地方,就叫关元穴,关元穴是我们的命门之穴。而冬至这一天,是最冷的那一天,是阳最少阴最盛的那一天,但也是阳开始升华的那一天,阳气慢慢地在那一天开始升华。而刚刚升华的东西它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是不是呀?我们说星星之火虽然很小,但是它可以燎原。我们在那个时候就要去温灸它,吹一吹,加一点油,它会更旺一点,所以这样的灸疗方法也是非常好的,这是非常智慧的一种养生方法,保健灸,也叫节气灸。

我们刚才讲的就是顺天时而养生,还讲了体质养生,我现在再讲一讲怎么样重实践,讲一些简易易行的养生方法。我把它做了一些总结,就是这24个字:“不伤不扰,培养正气,好好睡觉,好好吃饭,适量运动,心理平衡”。这几个字非常简单,最重要的是你要坚持,我讲一讲怎么样坚持。

不伤不扰,培养正气。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很多时候属于平和体质,属于健康体质,平和体质的养生方法我跟大家说了就是不伤不扰,顺其自然,对不对?我们中医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养生理论,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你身体抵抗力非常强,我们叫正气存在你身体里面,外邪就不会侵犯你。还有一种治病的方法我們叫扶正御邪,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现在讲了很多细菌和病毒,包括我们早几年碰到的“非典”,现在又搞了一个超级细菌出来,对什么抗菌素都不敏感,都拿它没办法。其实我们中医会有一种办法,不是杀细菌,而是把身体调理好,把正气提起来,你自己去抵抗它,我们就叫做扶正御邪,就是这个方法。

不伤不扰,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给我们一个启示,非常典型的。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摇滚乐歌星,他死的时候就有一个记者来找我,他说你从你们医学角度来说一说他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后来我就去把他研究了一下,也去看了一下他的视频。他在布加勒斯特有一个音乐会,我就认认真真看了一下,他应该是一个天才,他那种震撼力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他站在台上大概有一分钟的时间什么都没有做,不动,又没有音乐,只有灯光照住他,但是他可以震住整个场面,几十万人,他就是用自身的精力来震住大家。我后来说他就是没有学会中医养生。有几点,第一,他过度疲劳,透支生命。我们叫做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要那种精力才能震住那个场面。第二,他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他长期在非常大的压力下生活。另外,他太过激情。他用一种激情,甚至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燃烧,来照亮我们大家。睡眠不足,损伤身心。还有饮食不节,他一天到晚不好好吃饭,最多吃一顿饭,老是吃药,吃好多药。再一个,他违背自然规律。我们中医讲养生要顺自然,他就违背自然,他把自己的身体这里改一改,那里动一动,做了很多整容的手术。其实爹妈给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改变它,不要违背它。杰克逊给我们一个启示,他就是又伤又扰。

适当进补,培养正气。药膳进补,也要讲究因人因时因体质而异。春季肝木当令,疏肝以生发,可以吃佛手苦瓜排骨汤。夏季心火当令,清心以降火,可以吃青蒿芦根翠衣汤。秋季肺金当令,润肺以防燥,可以吃雪梨百合银耳羹。冬季肾水当令,温肾以助阳,可以吃巴戟杜仲炖老鸽。女人以肝血为用,要补肝血,可以吃当归生姜羊肉汤。男人以肾阳为根,宜温肾阳,可以服人参鹿茸补元气。幼儿纯阳之体,要平補肝脾,可以吃桑杞合欢鸽子饭。青年人血气方刚,清热润燥,可以吃石斛雪梨炖水鸭。中年脾土壅滞,健脾祛湿,可以吃砂仁草果猪肚煲。老年肾水寒湿,温肾驱寒,可以吃淫羊藿糯米酒鸡。

好好睡觉,不要熬夜。睡觉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比较理想的睡眠就是:太阳醒了我们就醒,太阳睡了我们就睡,意思就是要和大自然保持和谐。我们说健康长寿有两类人,一个就是非常懂得养生之道,有智慧的人,像马寅初、孙思邈这些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可以活到一百多岁。还有一种就是心态特别好的、追求比较少的、那些深山老林中的老人,他们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走出那个大山,就像我们中国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那个地方山清水秀,很多人都没有走出过县城,但是很多人长寿,主要是顺自然嘛。我们中医讲心和肾相交的能力越强,人就越精神。怎么样让心肾相交呢?就是睡觉,睡得香香的时候我们心肾相交,我们就会身体好。其实这和我们现代医学的一个研究结果完全是一致的,小孩子要睡眠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生长激素,才会长得高,长得好。如果小孩子老是一点钟、两点钟睡觉,做作业做得很晚,肯定长不好,要不就是身体不好,要不就长不高。等到睡眠补充足了,突然之间就长得很高了,所以,小孩子有几个长高的时期一定要把握好:青春期,还有一岁以内的幼儿期。要让他多一点睡觉,不要剥夺他的睡眠,他会长得高,长得好一点。身体很多激素都是睡眠的时候才会分泌,包括性激素,胰腺内分泌激素都是睡眠的时候分泌。你不好好睡觉,激素包括一些胰岛素分泌不出来。为什么现在糖尿病这么多?就是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了。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影响了它的分泌,所以30多岁的年轻人就得糖尿病。以前50岁以后才有糖尿病。糖尿病有两种类型,其一是1型糖尿病,这个是属于遗传性的,和体质的差异有关。其二是2型糠尿病,就是我们常见的、和我们生活方式有关。因为我们生活方式不是那么科学,不是那么顺其自然。所以,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好“子午觉”为什么重要?我们讲一年有四季,其实一天也是一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而半夜是冬天。子时和午时就是冬至和夏至,我们刚才说冬至和夏至是阴极、阳极,一个阴阳转换的过程。阴阳转换的时候人很容易出问题,这个时候你不好好睡觉,长期以来你就容易得病。所以说我们到了晚上11点到1点这个时候一定要睡,还有一个就是午时,午时是太阳最盛的时候,不要出去蹦蹦跳跳,又是蹦迪,又是K歌,又到外面运动,那样不好,你就在家里安静地休息一下,不一定要睡,但是要静,静能养神,静能养阴,所以说我们要睡好子午觉。

再讲运动,运动我是讲适量运动,不要太过了,讲究一个度。另外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运动项目。我在前面说了阳虚的人要多到户外晒太阳,多做一些稍微激烈的运动,而阴虚的人就要静养,做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其实你自己喜欢的运动肯定是适合你的。还有就是你容易坚持的运动,有些运动虽然非常好,比如说瑜伽它对大部分人都是适合的,像我想练瑜伽,但是我的心就静不下来。我们医院里面也搞了一个瑜伽班,每天中午去练,中午那个时候我不太喜欢,因为是午时,本身也不适合去运动,而且要空腹,再加上刚刚下班的时候,负责的一个部门有很多事情,心又静不下来,所以说我练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个东西不适合我,主要是不能坚持,我就没有练了。你要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而且又能够坚持的运动,比如说散步也可以,快走或者是慢跑,或者是游泳、太极拳都可以,反正最主要是要坚持,这是第二个。第三个要提倡有氧运动,什么叫有氧运动?医学上有一个有氧代谢,还有一个无氧代谢,有氧代谢就是你氧气比较充足,而且正好适合你,不会觉得缺氧。有一种太过激烈的运动就是说你自身心跳这么快,血液循环这么快都不能供应那么多氧,就会产生一种无氧代谢,无氧代谢就会产生一种乳酸,乳酸就使得我们体质变成偏酸一点的体质,就容易引起酸痛。所以说你自己判断,你运动之后第二天感觉到一身都是酸痛的,而且人很累,休息了以后都不能够解乏,那可能就是一种无氧运动了,那就太过了。有一个比较好的判断方法就是你活动的时候心跳的指标,比较适合的心率就是170次减掉你的年龄,比如说你50岁,170次减掉50岁,你运动之后达到120次的心跳,就是算还可以,就不是太过。如果你年轻,30岁,你还可以稍微激烈一点,心跳还可以快一点都不怕,这个叫做有氧运动。第四个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持之以恒,也就是坚持你喜欢的运动,你不喜欢的运动再好也不能坚持,不能坚持的运动对你来说达不到养生目的。

好好吃饭。现在我们很多人不好好吃饭,很多人一个月很少有几天在家里吃饭,在外面吃饭是什么呢?就是海鲜,最多吃一点水果,很少去吃米饭,吃一点点心就够了。但是我们讲究要吃杂,不要太精,吃七、八分饱,不要太饱,还要多吃应节的食物。我们讲冬吃萝卜夏吃姜。广东中山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到了夏天的时候喜欢煲猪脚姜,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到了夏天都帮我煲一锅姜,我觉得他非常懂养生之道。到了冬天吃一点萝卜你会觉得很舒服,因为冬天进补补了很多东西,觉得胃有一点滞,吃一点萝卜汤比较顺气,比较润,所以冬吃萝卜夏吃姜。主要是吃应节的东西,很多反季的东西我觉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叫合理调配,五味调和,这是一个膳食营养宝塔:底下最下的一层是五谷杂粮。我们现在搞反了,粮食吃得最少了,这个不对的。第二层就是蔬菜、水果。第三层就是禽肉蛋类,奶制品。最上面是油脂类,是最少的。所以说,我们要多吃五谷杂粮,这个才是主要的,这叫好好吃饭。

心理平衡。这个放到最后讲,其实最重要。在所有的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你这段时间心情不好,你的身体肯定不好。我们中医养生祛病有一句名言叫做“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你精神内守的时候心血肯定是通畅、协调的,心血通畅,心态是平和的,那些外邪是不能侵犯你的。所以我们要健康长寿必须保持好的心态,心情好了,我们的免疫能力,我们内分泌的激素就会协调,身体内部的环境就可以达到最佳状态。为什么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恋爱中的女人最漂亮?你看到她气色那么好,她心里有高兴的事情,心情好,各种内分泌激素非常充足,所以就能够达到一个健身的目的。

中医还讲究一个形神共养,因为心身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当你精神不好的时候会影响到身体,但是你身体不好的时候也可以影响到你的精神。我刚才说的那个阳虚体质的人就处于一种抑郁状态,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考上了纪中,考上纪中以后大家都认为一脚跨到大学里面去了,所以家长非常高兴,老师也非常期待。她原来是成绩很好,到了纪中之后人突然之间变得很懒了,很消极了。老师就认为她思想有问题,家长认为她可能骄傲自满,放松自己了。所以老师、家长互相沟通,不断给她压力,但是她就是不行,上课你说她打瞌睡又不是打瞌睡,你说她注意力不集中,她又没有去干扰别人,就是学习成绩下降。后來有一次我跟她一起吃饭,她妈跟我说她一考到纪中整个人思想变了,变得懒了,消极了。我后来就说不是,她应该是身体有问题。我看她的舌苔厚,而且舌头胖,很润的,整个人就觉得没神气。我说她应该是气虚,我说是不是在暑假中间吃了好多凉的东西?她说是呀,因为大家都知道考完中考之后有一个很长的暑假,那个时候暑假彻底放松自己,和朋友又去吃雪糕,再加上又喜欢穿低腰裤,天天在家里玩电脑,吹冷气,晚上睡觉晚,就耗伤了脾气,所以就变得气不足,整个人就没有积极性了,消极状态。所以我就开了一些健脾补脾、补气的药,后来吃了两个星期马上见效了。整个人都好了,心态变得积极,成绩就上去了。

现代社会压力大,我们可能都会遇到焦虑、疑虑、心烦、易怒、失眠、头痛、消渴、烦燥、情感障碍、人格分裂很多问题,这都是城市文化病。城市文化病怎么样避免?我们还要讲一下什么样的性格的人会得什么样的病,急躁好胜的A型性格的人容易得冠心病、焦虑症,越是想得开的B型性格的人一般是比较好的,平和的体质,大多会长寿。而忍气吞声的C型性格容易得癌症。还有一种性格的人多愁善感,自我评价偏低的性格的人就容易得抑郁症。如果我们想要病好一定要把性格养好,我们做内科医生有时候是很无奈的,很多慢性病我们是没办法帮你根治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还有什么骨质疏松、慢性咳嗽,包括哮喘我们都没办法帮你,但是我们可以指导你怎么样去做,给你开药,帮你控制它。比如说糖尿病,有一个什么医生或者人跟你说我有一个秘方,我可以根治你的糖尿病,他绝对是骗子。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我可以帮助你控制,控制到非常正常的状态,美国有一个短跑世界冠军就是糖尿病人,但是他在吃药的情况下可以达到那么好的竞技状态,所以糖尿病人一定要有信心。我们说糖尿病的治疗是五驾马车要牵住跑才会好,哪五驾马车?心理平和、饮食均衡、适量运动,还要定期检查,最后才是吃药。所以说慢性病人都要靠你自己。

修身养性,追求高品质的人生。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我们养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完善人格的一个途径,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孔子说“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所以养生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延年益寿。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其实崇尚自然是非常智慧的,不像美国或者西方他们崇尚上帝。我们很多时候是以自然哲学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哲学,我们的《易经》里面有两个卦相,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乾卦是一个天相的卦,它的卦义是什么?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什么这样说?它就是说以天地运行不止的那种标准来指引我们自强不息,你要像天地运行一样不息不止,以它为榜样,这个就是我们的乾卦的意义。而坤卦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我们像大地一样什么事情都能承载的话,你的心就是平和的,你就会像大地一样平稳,所以我们要顺自然也在这方面体现出来。

我们还讲一个静生智,定生慧,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静和定的生活习惯,凡事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就是说有些事情你碰到它的时候没有办法改变它,你就接受它。当你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就非常有运气,我们刚才说运气就是这样来的。

一生淡泊养心机,我们学习中医养生其实就是要怀揣一种淡定、客观、善良、稳重的心态,拥有整体的思维,具备长远的目光,充满深层智慧。这样用养生的方法保护我们的身心,我们肯定会非常健康,我们的身心会和谐。我们如果从内心深处淡化了名利就会得到很好的生命体验,就会自然的,就像大地和天空一样大公无私,这样于国于自己都有好处,而不会斤斤计较,急功近利。

我给大家一个养心的秘方吧:这个药味有十味,就是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怎么样煲药呢?用宽心锅内炒,不焦不燥。

女人以肝为本,男人以肾为本。相对来说男的容易出现肾的问题,而女的容易出现肝的问题,肝主血,所以女人是以血为本,女人要注意养肝,男人要注意养肾,这是中医比较主流的一个看法。但是也要看每个人,其实女人也有肾虚的时候,你长期熬夜,长期耗损自己就会导致肾虚,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一旦正气不能内守,人就容易首先身体的第一关出问题,比如患上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是一种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特征的过敏相关性皮肤病。湿疹皮疹的特点为对称分布、多形损害、渗出倾向、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是一个多风的季节,阳气逐渐升发,人们外出活动比较多,暴露于阳光及风邪的机会也就多了。同时春季皮肤也比较干燥,再加上各种花开始传粉,花粉是引起皮肤过敏的重要过敏原,湿疹本身也属于过敏性的皮肤疾病,所以人们更容易在春季发作湿疹。

中医认为湿疹与心、肺、肝、脾四经密切相关,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都是湿疹的内因;外因来看,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或过食发物,或接触刺激物等均为外因。

西医认为湿疹发病与感染、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与血液循环障碍,遗传因素,生活环境,饮食以及接触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均有关。湿疹的产生还有可能因为精神因素如忧虑、紧张、失眠等原因造成的。还有我们的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内分泌失调啊都会影响到湿疹的。

湿疹这个病,之所以是顽疾,可能是因为痒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休息不好,身体的免疫力就会更差,免疫力更差,湿疹就不断加重,然后更痒,更睡不着,如此恶性循环。所以增强体质、规律作息、保证休息质量很重要。但曾国藩当时面对各界压力,心力交瘁,规律作息、保证休息,这个对于他很难做到。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

曾国藩和人下棋时,挠下的皮屑能把棋子盖上。50岁那年,他执意要纳妾,原因是“买一妾代为抓痒”。也就是说,这个小妾就是帮他洗洗澡、搓搓背,寝枕间挠痒痒的,尤其是私密部位的痒痒。“癣疥之疾未愈,头上、面上、颈上并斑驳陆离,恐不便于陛见,故情愿不考差……”(道光二十六年),“手疮、臂疮殊增烦恼,遂不能多作事”(同治元年)。

曾国藩是个多顽疾之人,最出名的就是“癣疾”。说他每天早上起床时,床上都会有一层蜕掉的白色皮屑,好像蟒蛇蜕皮一样。于是,曾国藩就得了“蟒”的名号。这都是牵强附会,用今天西医的话来说,其实就是皮肤病。

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描述这种痛苦:“其色白,约有大指头大一颗,通身约有七八十颗。鼻子两旁有而不成堆,余皆成堆,脱白皮痂,发里及颈上约二十余颗,两胁及胸腹约五十余。”“大者如钱,小者如豆。”“三更睡,癣痒,竟夕爬搔,不能成寐。”“睡后,左腿爬破,痛甚,彻夜不甚成寐。”“二更三点睡,癣痒,不甚成寐。”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一,曾国藩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了这么一句话:“邓铁松病势日危,恐不复能回南。屡劝之勿服药,渠皆不听,今之病,皆药之误也”。

“今之病,皆药之误”,这说明医生不仅没能治好病,反而加重了病情。“自五月来满身热毒,烦躁之至……已服药四十余贴尚未得好,据医者云虽无大害,然必至十一月乃能去尽”。发病将近四个月,服药四十余贴,但医生说要到十一月才能治好。但到九月十七日,他的病情仍未有好转。

虽不至于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曾国藩痛苦缠绵、焦头烂额。

曾国藩请来一陈姓医生,陈医生让他吃丸药,每天早吃丸药一钱。结果呢,他脸上的毒瘤好了,但身上的热毒还没有好。这样也算不错了,至少去京城见皇上的时候不至于难堪了。他感叹道:“惟面上半月内全好,故谢恩召见,不至陨越以贻羞,此尤大幸也。”

这种顽固性的皮肤病实在让他无可奈何,好了又复发,痛苦他人无法体会。多位医生治疗,皆无良策,什么荆芥、防风、藓皮、蝉退、当归、赤芍、苍耳子、苍术、川芎、生、羌活、独活、地肤子、云苓、泽泻、薏米、双花、连翘、苦参、甘草诸如此类的中药,不知道吃了多少,没大用。曾国藩也绝望了,甚至丧失了治疗的信心:“男此时不求疮癣遽好,但求脏腑无病,身体如常,即为如天之福”。

皮肤病确是医学一大难题。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曾国藩请来另一位医生,“近有一张姓医,包一个月治好,偶试一处,居然有验。”“男癣疾近日大好,头面全看不见,身上亦好了九分。”

但“张姓医”也还是没有彻底治愈,不久,曾国藩的皮肤病又复作了。“男癣病虽发,不甚狠,近用蒋医方朝夕治之。”“治病既好,渠亦不要钱。”

换了蒋医生治疗,也不要他的钱,效果也不错,一度好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他的官运也来了,高升了,但皮肤病同时跟着来了,“稍一用心,即癣发于面”。 癣病愈后复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

这说明,他的皮肤病,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讲,有可能是神经性皮炎或者银屑病。一旦睡眠不好,一旦耗伤了心气,就可能复发。

曾国藩的幕府号称晚清天下第一幕府。其人才之盛,无人能比;其知人之明,也无人异议。曾国藩身边有一个核心幕僚,叫赵烈文,江苏人,是一个有远见卓识且很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也是能出入曾国藩卧室,和他谈论朝廷核心机密的人物。赵留下一部日记,其中多次谈道:“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斗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斗者不啻十之五六。”所谓“世俗文法”,就是移風易俗,就是指当时的社会风气。当时清朝的官员,有的奉行“花自常开、月自常圆”,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搞定,根本不思考为了谁、我是谁。有的奉行“当官是暂时的,做人是永久的”,有权就要用到极致,根本不顾忌物议纷纷。有的奉行“人生得意须尽欢”,刚被提拔就要换房、换车,晚一天,差一平方米,少零点一的排量都不行,根本不考虑谦抑退让。社会风气如此,大家都想轻松捞钱,都想早退休,都不想干活,都不想担当,都不想承担任何风险,都想少干活多拿钱,都想保自家平安,可总要有人出来做事、总要有人担当吧,否则,社会运转就可能出现问题,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再大的家业,只出不进,也不行啊。于是,曾国藩站了出来,以一个农家子弟身份,出来独当一面,挽救大清于风雨飘摇之中,以一介书生身份创立湘军并卓立军功,被封侯拜相。

曾国藩既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实践者。就像歌手龚琳娜所说,如果我唱歌有功利目的,我的声音就会发紧发直;如果我想炫耀想控制人心,我的声音就会偏高偏低;如果练习不够心中胆怯,声音没芯就是虚音。听声音辨人心,唯有宽心、开心、放下小我的决心,声音才可能滋润持久,感动人心。科学的技巧不是拯救声音的唯一标准,人心的正向才是真正的声音引领。

在权倾天下的时候,他担心功高盖主,于是,每走一步,既要胆大,又要心细,既要高调做事,又要低调做人,以求善终,也总算得以善终。如,一般人遇到喜事、得意事,都喜欢发微信,高兴啊。曾国藩却非常冷静,他写于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四日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睡后,不甚成寐。念本日送者之众,人情之厚,舟楫仪从之盛,如好花盛开,过于烂漫,凋谢之期恐即相随而至,不胜惴栗。”原来,同治七年,曾国藩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奉调直隶总督,在他即将离转新任之际,以他的职位,其送行场面可谓隆重盛大。然而,面对这样的热闹场面,曾国藩不是得意,而是担忧,甚至“不胜惴栗”。他想的是,花开就有花谢时。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更没有百日不败的花。何况这花已经盛开,那么离谢还远吗?他从《易经》中悟出宇宙无圆满无缺,人生亦无圆满无缺的道理,从而向往“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生命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满,就意味着生命还处在上升状态。一旦全开、全圆,则生命已发展到顶点,接下来便是凋谢与亏缺,展现的是向下走的景况。

曾国藩的一生,简直就是走钢丝的一生。“花开七分上得岸”“日正则仄,月盈则亏”“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这是他的人生体悟。

曾国藩早就罹患了缠绕终生的皮肤病。晚年,又患上了失明症状。最终,夺去他性命的,反倒是更蹊跷的一大“怪病”,那就是非常神秘的“高度抑郁症”。

《曾国藩日记》从1858年六月开始,至1872年二月初三写下最后一篇,其中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一:“瞬息间天已黑,不能治事矣。傍夕睡颇久。”正月二十六:“在途已觉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至水西门官厅欲与梅小岩方伯说话,又许久说不出。如欲动风者然。”正月二十九:“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二月初二:“手执笔而如颤,口欲言而不能出声。”

同治四年九月,曾国藩开始不断失眠,身心疲倦至极。严重睡眠不足已经损害了曾国藩的精神,与此同时,一种巨大的精神忧郁,始终缠绕在心头。失眠直接导致神疲、体倦、代谢率降低,加之年岁渐长,空前的孤独和颓唐,让这位晚清重臣,感到格外无助。

我们处同一个时代,佛教讲叫有“共业”。社会不变没关系,人心变了,一切都会变。曾国藩的苦恼消沉甚至病症,不仅是因为政务繁冗,还有暮年沧桑与孤独,他发现很多事情事与愿违,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很多事情逼不得已,很多事情做了还不如不做,很多事情他想改变的根本没有改变,甚至更不堪了,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他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改变,历史潮流依然如故,一切都没有改变。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是也非也?他一生遭受皮肤病与失眠的困扰,但真正要他命的,却不是皮肤病与失眠,而是他的心凉了,他不知道这个社会究竟怎么啦,为什么经过这么大的风波,还没有任何改变呢?他这么拼命,真的值得吗?想来想去,终究没有答案。他的内心始终有个一结,没有解开,也没有解开的希望,于是,他抑郁了。有很多事情,他糊涂了,他越想弄清楚,反而越糊涂。终于还是没有解开。孔子官运从未亨通过,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伟大。


解不开就不解了吧,有些问题是永远解不开的。你看,《论语》分为二十篇,按照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逻辑或者篇章顺序,它的整个顺序错乱复杂,看上去无序。《论语》第一篇是“学而篇”,出场顺序依次是孔子学校里的几个人,孔子——孔子学校的创始人,有若——孔子学校的执行校长,曾参——孔子学校的副校长兼职教务主任,子夏——来自魏国的大学者、魏文侯的老师,子贡——中国首富、孔子学校赞助商,就是他们五人一问一答的语录。


《论语》一上来就是“子曰”,连续三个反问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这三个反问句,究竟在问什么?他老人家似乎带着些情绪。“不亦悦乎”,是个强烈的反问句。孔子回首自己的一生,这是在辩解。是的,我孤独,我一生都是失败的,但是我能够自得其乐。自得其乐有问题吗?虽然我看上去都是失败的。你听孔子说话,总感觉,他在那里说话,对学生说,对朋友说,但他给人的感觉:我和你们不一样,我是圣人。临死之前,孔子说了什么?我们看看《礼记·檀弓上》里那个“哲人其萎”的典故,说的是孔子好像预感到什么,早早起床,拄着拐杖,在门口边走边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意思是说:我不在你们这些人之内,不在你们这些人之外,而是,在你们这些人之上。孔子唱完之后,就进门坐着。七天之后,孔子去世。想想孔子的出殡用商礼而不用周礼,你会明白,孔子其实不被很多人理解。


曾国藩回首自己的一生,大约也是孤独的,甚至是悲凉的。其实,1872年三月初,当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那个时候,他就经常会有脚麻、舌蹇不能语的症状,用今天的话来说,身体报警了,有点类似中风的征兆。当时,他患有严重的肝病,右眼失明,左眼仅剩微光。十天以后,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午饭后到花园散步,走着走着觉得半侧身子不好使,长子把他背扶到书房的太师椅上,端坐三刻,逝世。


曾国藩去世后,与他交恶多年的左宗棠奉上了一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


曾国藩的学生撰写的挽联上,这样写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是理学家,对自己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在京时期,他曾立下“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国语》中有一则“叔向贺贫”的故事。晋国的韩宣子苦于自己有卿大夫之名而无其实,家中穷得连接待宾客的钱都没有。叔向听后却向他表示祝贺,因为“骄泰奢侈、贪欲无艺”“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必会招致灾祸,而清贫则意味着德行广播、遵循法治,值得祝贺。老子说:“见欲而止为德。”安贫以修德。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善莫大于恕。”为此,还特意将“恕致祥”写进家训中。《卫灵公》中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终身行之的,不是温良恭俭让,不是恭宽信敏惠,不是仁义,不是孝悌,不是勇,不是誠,而是他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中的一个字:“恕”。


为什么?因为人性都是有弱点的,要懂得谨守边界的谦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就是“不做”,只有“不做”的事,才有绝对的价值!凡有言行处,定需方圆规矩以界之限之。


左宗棠是在曾国藩的举荐下,成为封疆大吏的。左宗棠性格直爽,欺负过曾国藩,甚至欺负到不管时间地点的程度。据记载,左宗棠“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曾文正”。曾国藩知道左宗棠“朝夕诟詈鄙人”,有人看不下去,建议曾国藩还击,曾国藩说自己“拙于口而钝于辩”,“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曾国藩做人就是这样,不管对方是上级还是部下,不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恪守自己的“敬恕之道”。农村俗话说:想吃酥烂肉,又想打烧锅的,怎么可能呢?


中庸是中国人特有的处世哲学。中庸之道在于不偏不倚,不愠不火。我想象中的高人是那种清贫的智者,听他讲话如春雨润物,草木自青,他讲话有自己特有的韵味,循循善诱,深藏不露。情性暴戾、飞扬跋扈、声色俱厉、气冲牛斗的人见得多了。


有俗言:“福若受尽缘必孤。”“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过度享乐,会使人意志消沉、信念动摇,情趣低俗、玩物丧志,在享尽其福中往往把自己玩完。曾国藩曾告诫家人:坚持求阙惜福理念,虽然家中有权有钱,但要保持寒士家风。在家书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负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在顺利之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败名裂就是不知道顾忌。


3.董其昌的书法 :每一笔都自带生命力。


17岁那年,董其昌心高气傲,参加松江府的会考时,那一篇八股文他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能考第一没啥问题。发榜后他却是第二名,松江知府明确告诉他,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只是字写得太丑了。


当时正年轻气盛,董其昌听了这话,感觉很丢人。回到家就埋头练字。练了几年,觉得很了不起了。等到他见到王羲之的《官奴帖》真迹之后,他不敢得意了,这才是好书法。那些没正经读过书、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民哲”,自然搞的是“野狐禅”的路子。一开口就是大话,因为他不知道深浅,“刘项从来不读书”嘛。董其昌是读过书的人,知道深浅。他心想,我那字算什么呀,他嘲笑自己还没学会爬呢就想跑,“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何况学道乎?”


这才真正开始习古,刚开始不敢学魏、晋,那太飘逸了,他知道自己距离那个境界差得太远。先学唐人法度,从颜真卿的《多宝塔帖》开始,然后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他又从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中寻找狂狷之韵。你看,董其昌下的都是笨功夫,没有依赖所有先进的技术。物质浪潮的冲刷之下,避免社会冲动、易变、浮躁的“羊群效应”,需要心灵充实的智慧。做学问,就得忍受孤独,什么进步的科技也不能让你速成。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记得好像是在《新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社交媒体的焦虑,大意是说 :在脸书、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点赞早已脱离设计者初衷,衍生出各种暧昧意味,还引发了焦虑、嫉妒,以及隐私暴露。“蜻蜓点水式的赞,意思是——嘿,我正关注你。”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研究证明,今天的人更希望用“小啜一口”的网络社交方式,而不是大段的真实对话。你发现自己不得不点赞。一位用户在知乎上问:“如何减少微信朋友圈带来的焦虑?”她发现,一旦有领导在朋友圈发状态,下面点赞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合群”,这个小圈子让她崩溃。点赞还有一个忧虑:手指轻轻一按,你便可能暴露了个人特征,将隐私透露给不怀好意的商业公司、政府或身边人。点赞到手软眼疲的用户们得小心了,你们的个人隐私已经越来越受到威胁。


媒介即信息,技术即媒介。无论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互联网,已经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尽管我还是向往董其昌时代的那种做学问的笨功夫。


钟繇、王羲之、米芾,这些前辈的书法,就像佛教中所说的“宝筏”,不过是过河的手段而已,既然最后是到彼岸去,那么,河都过了,“宝筏”也可以弃在岸边了。董其昌的书法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平淡中有拙厚,每一笔都自带生命力,有力却不留骨道。他学会藏锋:力在内,不外泄。


在绘画方面,董其昌22岁学习时,起点就比较高,直接师法黄公望。初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他如此赞美:“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黄公望画中那种云蒸霞蔚、山色空蒙禅意,让董其昌着迷。后来他又学米芾、董源、巨然、倪瓒等,博取众家所长,他不像其他画家那样,过于注重构图造型,而是更重视意境,于是,淡墨一抹而就,墨色清新似春雨,逐渐形成清秀淡雅的中国文人画风格。


董其昌提倡用笔墨来表达意境,提出了著名的“笔墨论”:“以蹊径之奇怪论,笔墨绝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蹊径绝不如画。”董其昌在《画眼》中还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好人缘比啥都重要。董其昌这个人不摆架子,也不装清高,《明史》评价他“性易和”。董其昌加入多个“微信群”,广交朋友,扩大朋友圈。就连推销各种茶叶的群,他都加入了。他广交朋友,朋友圈中什么阶层的朋友都有,收藏家、古董商、书法家、画家、不同派别的官员等等。有收藏家朋友拉他进了一个收藏群,在这个群里,他见到了王羲之《快雪时晴贴》、陆机的《平复帖》、怀素《自叙帖》、苏轼《寒食帖》等等,都是真迹啊,大开眼界。


唐代有位叫裴谐的人,一日经过杜甫坟,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念出“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的诗句。董其昌特别聪明,他想啊,这些书法真迹注定青史留名,而我就不一定了。怎么样让自己和名书画一起留名后世呢?他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在他过手的名书画真迹上盖上自己的鉴赏印。这样一来,后世骂也好,恨也好,我董其昌这个名字就和书画一起不朽了。


“引禅入书”,可以看作是董其昌对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追求,他追求破除“我执”“法执”,追求平淡冲和、自性了悟的境界。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禅宗思想密不可分。看他的书法,明显带有禅意。康熙就曾临写董书,还为之点赞:“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但是,董其昌死亡后,却留下遗嘱:“主张道装,不腰玉带”。从这个细节又可以看出,董其昌的艺术思想除了禅宗,还有道家,还包含“丹禅合一”“道禪互补”的晚明内丹学。董其昌云:“吾尝遇异人传内丹之诀。”内丹学的特征便是“性命双修”。 他的山水画入无“人”之境,画中人迹罕至,以此表现自己与世无争的无为态度。


写这篇文章时,接一个朋友的电话,他对我说:“我家的保姆很聪明,前天玻璃跑进眼睛看医生,今天牙疼休息,总找各种不着边的理由休息。我妈性子急,我说她来一天是帮你一天,来两天是在帮两天,没想到我妈81岁的脑袋还有柔韧性。坐“摩的”回家,和我妈妈吃椰子。我喝了口椰子水,情不自禁地说:真香!我妈说:椰子水不是香是甜。我回答道:是,很甜。据说,椰子水在12点最甜,我平时回家12半过一点,吃完饭喝和我妈喝椰子水是比今天甜。但椰子水的口感我还是愿意说香。出门时我妈从二楼喊道:带伞没?我从袋子里拿出伞,向她招招手不做声、怕吵到他人。她经常在阳台送我出去,并嘱咐早点回来。”这才是幸福啊。


最近,重听秋裤大叔的老歌《一晃就老了》,竟也找到泪点:“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忽然怀念从前那些逞强/和懵懂无知的年少轻狂/一瞬间发现人生太短暂/一瞬间发现路不再漫长/还没腾出双手拥抱自己/时光竟已走得这么匆忙/怎么刚刚学会懂事就老了/怎么刚刚学会包容就老了/怎么刚刚懂得路该往哪走/怎么还没走到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成熟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明白就老了/怎么刚刚懂得时间不经用/怎么转眼之间就老了”。


从建筑工地到录音棚,秋裤大叔将17年风雨北漂路的点滴感悟,都记录在新歌《一晃就老了》里。风风雨雨大半生,奔波劳碌不曾停歇。某一天收工回家对着镜子,看见鬓角的白发,才惊觉自己已经老了,忍不住怀念多年前刚刚走出家门那个自己,懵懂无知,浑身是劲。好像刚刚才学会了一些人情世故,转眼却到黄昏之年。


人到一定阶段,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开始面对的,那就是死亡。人到晚年,你其实每一分钟都在死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除办法。像有些人去念佛啊学禅啊,还有人会跳广场舞。董其昌就整理出版自己的书籍,总结自己的学术成果。


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即生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在晚年,董其昌的需要更多的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生理(生存)需求、社交需求,这些他已经看淡了。因为到这个阶段,他知道,神坛上,已经没人了,都被年轻人一句“大叔你能别装吗?”给轰下来了。


崇祯三年(1630),董其昌的诗文集《容台集》付梓,共十七卷,这一年董其昌76岁。董其昌的名声越来越大,“曾经是皇帝的老师”,就凭这个标签,他的画就有人抢着收藏。八大山人何其孤傲啊,“冷眼看万物”啊,他怎么样呢,到80岁,四处托人,索看董其昌的画册。《画史绘要》中这样评价:“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在世时,他书画作品已是人人争而宝之。董其昌的书画,一直比较吃香,至今依然如此。这让我想起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柳梦梅最后起杜丽娘于地下,棺材已经“钉头锈断”,里面的“人”却还“异香袭人,幽姿如故”。


董其昌的山水画,传世不少,如《林和靖诗意图》《夏木垂阴图》《秋兴八景冊》《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烟江叠嶂图》等。


《山水图册》绘荒山野岭、烟云疏树、平溪汀渚、房舍孤亭,画面杳无人迹。这是一种追求秀、雅、拙的文人画风格。


《烟江叠嶂图》重峦叠嶂,古寺村落,山亭溪桥。


董其昌认为画家的创作是:“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笔墨之气,山水之情矣。”“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失于自然而后神也,此诚笃论。”


“神品说”,出于崇祯九年(1636)春,他已82岁,这个时候,董其昌已经到了“不期待世界有所改变”的年纪,他的书画充满禅意,已经没有“我执”。什么叫“我执”?就是“放下心中执着”,有人将此融入日常生活:舍弃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有人起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叫“断舍离”。最典型的“我执”,就是民间文盲阿Q临死之前签字时还要“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很遗憾,最后画成了一颗瓜子。


董其昌当然不是阿Q,他心想:我和这个世界唯一的抗争武器就是时间了。书画的历史往往是胜利者写的,也是长寿者写的。


明崇祯九年(1636)仲冬九日,享年82岁的董其昌在松江逝世。逝后一年,亦即明崇祯十年(1637)六月,朝廷给予董其昌以祭葬之荣,并赠太子太傅;明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亦即清顺治元年,南明弘光政权追赐董其昌谥号“文敏”。


康熙帝御书碑文如下:“华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楷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披拂,尤得天然之趣。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所临摹《淳化阁帖》,于《兰亭集序》《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谓是耶。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则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又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古法,甚心赏。其用笔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琼绝。临摹最多,每谓天资与工力俱优,致此良易也。”落款是:“康熙岁次乙酉三月,南巡驻跸松江府书。”


4. 董其昌身上有鲜明的两面性。


董其昌17岁那年,参加会考,本来可以名列第一,只是,因为书法不好,字写得太差,改为第二。董其昌受了刺激,于是发愤,苦练,终成大家。后来,康熙皇帝非常推崇董其昌的书法,董其昌的名气更大了。


董其昌究竟是个啥样的人呢?董其昌常用的官称印章有“知制诰日讲官” “宗伯学士”“大宗伯印”“青宫太保”等。《辞海》上对董其昌的解释如下:董其昌(1555—1636)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觉唐书不如魏、晋,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的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亦具特色,对明末清初的书坛影响很大。擅山水画,学董源、巨然及黄公望、倪瓒,不重写实,丘壑变化较少,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为其特色。画论上标榜“士气”,把古代山水画家比喻佛教宗派,划分为“南北宗”,并推崇“南宗”为文人画正脉,形成崇“南”贬“北”的偏见,此说滋蔓晚明以后的画坛。但也说过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后来论画有积极影响。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两点:其一,董其昌很长寿,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享年82岁。 其二,是个书家、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官做到南京礼部尚书,二品。


有人说,董其昌的字骨力内含,不是外在的蛮力。也有人认为,董其昌书法形单力薄,成就也不算太高,在明代书坛只是中上水准,徐渭、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王铎、张瑞图等人的书法成就都明显高于董其昌,董其昌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康熙皇帝这个外行给捧红的。董其昌人品卑劣,每到一地,欺男霸女。


如果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董其昌恐怕要被冠以“恶霸地主”之名。


董其昌是否人品卑劣呢?不知道,但有一件事对他的名声确实会有不好的影响吧。明万历年间,松江府(今上海市)发生一起严重的群体事件,愤怒的百姓一把火烧了官员董其昌的府邸。


董其昌可不是一般人,论官职,他是大官,论名气,他是书画大家。这还了得?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个段子,说董其昌霸占少女为妾,影響很恶劣,董其昌暗中派人查办,看看源头在哪?是谁最早散布这个段子的。查来查去,董其昌怀疑是一个秀才(生员)干的。虽无证据,但董其昌认定是他,抓来逼供,把这个秀才给逼死了。


人命关天啊,这还了得。秀才的母亲、妻子,愤怒地找上董府,质问缘故,讨要说法。结果,董家仗势欺人,竟将这两个弱女毒打一顿,赶出大门。


老百姓看不下去了,大骂董家欺人太甚。


娄县、松江、华亭、青浦、金山等县的百姓好几万人,齐聚董家,将这种义愤填膺表现在“破坏”上,一把火把董其昌家的房子给烧了,史称:“民抄董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金钱与享受,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人生有时候还是挺公平的。不由想起南怀瑾先生讲的“财富观”:“这个钱啊,你只有五分之一的临时支配权,有五分之四不属于你,财富多的(人)也一样。第一份要给政府;第二份是盗贼的,骗你、抢你、偷你的钱;第三份属于你的疾病;第四份属于你的家人、兄弟、朋友。除了这个以外,你只剩下五分之一。这五分之一,还并非你所有,只是你临时可以支配使用而已。”他引用佛经上的话说:世间财物,为五众所享,“王、贼、水、火、恶子”。


在正史记载中,董其昌是一个位高权重、富甲一方,同时又精通书画极有品位的高人。但在坊间,他的名声却比较狼狈。


名人也会犯错,这并不奇怪。近读南方朔的文章《连朱熹也会犯错》[1],颇为感慨。文中这样写道:《二刻拍案惊奇》里讲到两则一代大儒朱熹的丑闻:其一乃是他在当福建崇安知县时,以清廉正直、锄强扶弱自我标榜。有个刁民知道他有这种人格毛病,遂将自己祖坟的墓碑埋到当地一个大户人家风水极佳的墓地里,然后状告大户人家恃强凌弱,侵占了他的土地。朱熹接到此案大喜过望,他发挥正义感的时候到了。于是他主审此案,亲自到现场踏勘,挖出了刁民所埋的墓碑,认定这是地方豪强欺侮弱小的铁证,于是该大户人家被判有罪,刁民则赚到了该风水宝地。


但尽管朱熹洋洋自得,老百姓却自有公论,视之为蠢笑话。朱熹后来知道自己错了,心想:“根据如此风水,后人应该发迹;根据如此用心贪谋,后人又不该有好处。”于是他到该风水墓地赌咒:“此地若发,是有地理;此地不发,是有天理。”于是一夜大雨,天降霹雳,该风水宝地塌成一汪潭水,也挽救了朱熹的名声。但那受害的大户人家呢?


其二则凄惨多了。朱熹后来出任浙东提举,有相当于钦差大臣的权力,当时台州太守唐仲友年少才高,得罪了朱熹,他遂认定唐仲友官箴不佳,与某名妓有染,硬是把唐仲友官职撤掉,还把该名妓抓来百般刑求,要她供认与唐仲友有染。但那女子有侠气,就是不肯招供子虚乌有的事。此案折腾多年办不下去而不了了之,但该名妓早已受尽刑求之苦。这个案子乃是真事,见诸正式记载。朱熹的这两则故事说明了一个可怕的道理,那就是一个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的人再加上有权,就自认优越。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人们“仇富心理”的原因,野史中的董其昌在家乡经常干些欺男霸女、横行乡里的事,看中谁家女儿,就去抢,经常强抢民女为父作妾,百姓恨他,最终忍无可忍,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府邸。但,这事在《明史·董其昌传》及其他史料中,对此却只字未提。


如果这个说法可信,那么,董其昌身上有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他看中了的,无论是书画还是人,就要据为己有,是个“劣绅”形象;另一方面,书画中的董其昌又是一个风雅的士大夫。如此褒贬不一毁誉无定的名人,历史上除了董其昌还有谁?


有人说,这些野史记载都是杜撰的,董其昌是被冤枉的;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还专门出了两本书《民抄董宦事实》和《黑白传》来记录他的恶行。


1950年12月,柳亚子先生作了一首《题董其昌遗墨》诗:“捣阴剥裤异寻常,文采风流亦渺茫。还是文豪是恶霸,千秋愁绝董其昌。”


5. 董其昌把绘画和“生机”联系在了一起。《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中说:“劳神太烦则困。”董其昌认为:“画家要表达的绘画内容,不仅包括物象本身,还要通过笔墨表达个人的气质和文化。看他的山水,看的是毛笔在纸上行动过程中的微妙变化,以及和画者之间勾连的情绪。一根线条就有雅俗,这是很高级的东西。”


在《画禅室随笔》中,他根据禅家南北二宗的说法,将山水画进行了南北分宗,把南宗的“顿悟”与北宗的“渐修”融入艺术审美心理之中,带有鲜明的“崇南贬北”倾向。在这里,“南北”并非是地域,而是一种绘画风格。他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顿悟”式的,而北宗是行家画(院画派和职业画家),“渐修”式的。南宗的鼻祖为王维。北宗的鼻祖为唐代李思训的着色山水。


董其昌的意思,就是北宗画着色山水,越画越衰微,而南宗画水墨山水,越画越昌盛。为什么会这样呢?


董其昌曾论画之道:“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中。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意思是说:画画的人,生命力至上,有生机往往多寿。若是为了画而埋头精雕细刻,那就是本末倒置,是会损寿的。


董其昌把绘画和“生机”联系在了一起,这就让他自己的学说生机无限了。


董其昌说:“画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生机如何表现?答案就是真趣和长寿。人有真趣,则不别扭。乾隆下江南时游玩狮子林,在假山里钻来钻去,感觉很有趣,便提笔写下“真有趣”三字,边上陪同的王状元一看,觉得皇帝题出这样三个字,流传后世恐失水准。便向乾隆说:“有”字写得非常好,能不能将这个字赐给我。乾隆何等聪明之人,一点即悟,当下顺水推舟,留下“真趣”二字,便是现在真趣亭的由来。画有生机,画家就长寿,黄公望活了80多岁,董其昌自己也活了80多岁,这在古代都是极罕见的高寿了,颇有说服力。


董其昌之后,清初的“四王”继而追随,也都活得挺长,四个人三个活到80岁,最短命的王原祁也活了73岁。于是这种画水墨山水能修身养性以致长生的学说,一发而不可收。


董其昌“生机”说让我想起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在《强力意志》第794条中说:“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乃是人类的颓废形式——反运动:艺术。”


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说:“我的天性和那被称为有德行的人,确实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在我们之间,我觉得这正是一个自傲的理由。我是哲学家戴奥尼索斯的门徒,而且宁可做一个登徒子,也不愿做一个圣徒。……我允诺去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改良’人类。我没有建立新的偶像,我只希望旧的偶像们了解所谓赋有人类双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打倒偶像非常接近我的工作。一旦我们捏造了一个观念世界,我们就剥夺了现实世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真实世界’和‘表面世界’,或者说,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个观念的谎言一向是现实世界的祸因;由于它,人类最基本的天性变成厚颜和虚伪;而因为过于厚颜和虚伪,这些价值已渐渐被人尊崇,其实,这些价值是确保人类繁荣、人类未来以及对这个未来的最大要求的那些价值正相反对。”


尼采反对当时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文明,他觉得这样的价值观太沉默,太压制生命和个性。这样的价值观,还能有什么创新?


也许因为太自卑,他想强大起来。他要扩张自我,彻底地释放自我、表现自我。他想做狼而不是羊,艺术家尤其要如此。他提倡主观战斗精神,提倡对生活的肯定态度。他对进化有自己的理解:不否认进化论,但尼采说的进化乃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不是小富即安,不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是“平平安安就是福”,而是为了发挥权力,扩张自我。


为此,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在他看来,“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查拉图斯特拉”,這个名字,就源生于波斯神话里的一位战斗英雄。其实,查拉图斯特拉,就是尼采;尼采就是查拉图斯特拉。


什么是超人?简单一点说,超人就是能自我克制的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助于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了,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你们有否努力过要去超越人类自身呢?猿猴之于人算什么呢?一个可笑的族系,或是一件耻辱。人之于超人又何尝不也是如此。你们走完了由虫至人的漫长之途,但在许多方面,你们依然是虫。以前你们是猿猴,但是现在,人却比猿猴还更像猿猴。


尼采24岁就成为古典学教授。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很好的书,即使尼采再无别的书,单凭这本书,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哲学家、思想家了。卡夫卡就特别喜欢推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提出了两个概念:羊群的理想和权力意志。


什么叫羊群的理想?你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万里无云,迎面无风,羊群就在那里吃草、散步,就那点出息。


“上帝死了”之后怎么办?整个欧洲的文明该往何处去?尼采提出用“超人”来代替上帝。“真的,人是一条浊流。一个人必须是大海,才能接一条浊流而自己不变脏。”


所谓“超人”,就是有强力意志(权力意志)的人,即“超越于‘末人’的人”。什么叫强力意志?这是一个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问题,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任何一个存在者,就其存在而言,都是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特征,就是生成——就是《易经》中那股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生命就像一条无限流动的河——宇宙万物就像这样一条河,永恒轮回说则意味生成的静止。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里这样说:“仔细审查一下最优秀、最有成就之士的生平,然后反躬自问:一棵巨树如果昂首于天宇,是否有恶劣气候和暴风雨之助呢?外部的邪恶与对抗、仇恨与嫉妒、顽梗与猜忌、严酷贪婪和暴戾,是否应算作顺利环境的因素呢?没有这种顺利环境,甚至连德行上的巨大长进也是不可能的。”


6.对比董其昌的书画,其实溥心畬的境界更高。


在时代大潮面前的三种人,一种人在潮水来之前布局,一种人跟着潮水变化,还有一种人完全不知道有潮水。


溥心畲就是那种“完全不知道有潮水”的人,至少在埋头画画的时候是这样的。


溥心畲(1896—1963),名儒,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别号西山逸士,自称“旧王孙”。他是清代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奕)的孙子,和“末代皇帝”溥仪是嫡堂兄弟。恭亲王有四子,其次子载滢,即溥心畬之父,后因庚子拳乱获罪,革职圈禁,夺爵归宗,因此溥心畬未能袭封钟郡王。


溥心畲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张大千会讲话,听人说起“南张北溥”,自己谦虚地说:“南张北溥”之说并不妥,他说中国当代画家“只有两个半”,一位是溥心畬,另一位是吴湖帆,应称“南吴北溥”,另外半个是谢稚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家诚的《溥心畬传》中提到了一个细节:晚年溥心畬应邀到各大院校演讲和任教,几乎无一例外都要求填写学历,连溥心畬这样的艺术大师都碰到了“唯学历论”的困扰。于是这位具有顽童性格的大师或许起了滑稽玩世的念头,给自己戴上“天文学博士”“生物学博士”的头衔。


知乎上有个专题:“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读书有用?”网友们想来想去,主要还是集中在能认生字上。比如有人知道“祎”字读“yī”,还能背出“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结果,“大家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这有点幽默啦。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看了范行准先生著的《中国医学史略》,范先生对《论语》中一句“丘未达”之“达”解释为“针”。我后来把这个观点告知一学者朋友,朋友考证后说:训“丘未达”之“达”为“针”是章太炎的考据,只有他一家这样说。有人评价章太炎:“以汉事解经,据伪书考古。”范行准先生引用的时候没有加辩论。我听了之后,心想,我这位学者朋友学问严谨。真正严谨做学问的人,不可能跟着时尚和舆论热点起哄,一定是个有定力的人。比方说,淘宝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注册一个淘宝和支付宝账号,就感觉被时代淘汰了一般。现在又有人在朋友圈发微信询问:怎样注销淘宝和支付宝账号?已经很厌烦它了。


记得那是2014年,有一次,给大三的学生上课。当时媒体议论的焦点是“王菲谢霆锋是否复合”,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有几个学生让我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我就在课堂上口述了一篇文章,作为我的回答。后来,文章经学生整理发表在一家报纸上。我的标题是《王菲谢霆锋是否复合,干卿何事》。内文如下——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2014年,爱情依然很忙。谢霆锋和高圆圆演绎的青春爱情电影《一生一世》在开学季登场。现实中,却传出“锋菲恋”的惊天大复合。天后始终不可逾越,轻松地抢了姚晨出轨门的头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对昔日恋人,十余年后再续前缘,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一生一世》么?早知如此,导演应该画蛇添足地加上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大千世界就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没有激昂慷慨的人,没有极其高尚的人,也没有特别卑鄙的人,人生就是一种混沌状态,像爱情。也许,婚姻真的不是1+1=2,而是0.5+0.5=1。各自去掉自己一半个性,做出妥协和让步。想起美国科幻电影《安德的游戏》中一场心理游戏:一个怪物和一只老鼠做一场游戏。怪物让老鼠选择:一杯酒里有毒,另一杯酒没毒。老鼠经过选择,发现游戏的设计者玩了一个大骗局,根本不是这样,两杯酒里都有毒,无论你怎么选,都上当受骗,都是死。这一次老鼠明白了,他选择进攻,进入了怪物的眼睛,怪物死了。老鼠赢了。游戏告诉你,有时侯完全按照规则行事,结果是输的。大量娱乐圈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演员比戏本身更精彩。娱乐圈的爱情没有规则可言,也没有道理可讲。你永远无法猜到婚烟的蝴蝶如何飞过了沧海。因为爱所以爱,就是这样,大不了对前任说一句“谢谢你的爱”。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没有爱情,而是那个对的人还没出现。百转千回,又回到原地。谁是谁的爱情备胎,不重要了,真的不重要了。《天下无贼》里,2B青年傻根怀揣着6万块钱和娶媳妇的美好理想上路了,他以为天下无贼,没想到到处都是贼。聪明的黎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栽在傻根手里。这就是命,命运。


王菲谢霆锋是否复合,干卿何事?喜闻八卦的网友说什么的都有,媒体更是连篇累牍地报道,有人撮合他们“在一起”,也有人说“这事太恶心了”,这实在让人不解:王菲和谢霆锋都是单身,当然有自己恋爱自由和选择对象的权利,正像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中借萧红之口所说的———“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卿凭什么干预人家的私生活呢?再说了,一味地以猎奇、窥视他人隐私,既不尊重隐私当事人,也容易误伤无辜。为什么不能理性围观、给他们以祝福呢?


“百年好合”“家和万事兴”“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和为贵”“和衷共济”等等,从这些妇孺皆知的口语化表达中可以看出,“和”对国人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草根还是庙堂,对于“和”的追求和向往一直不变。


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学生,这样的所谓媒体热点,听听就算了,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八卦上面,人生有限啊。世间有那么多好书,等着你去读呢。


看看溥心畬,那才叫有文化,诗书画皆是大家。


溥心畬这个超脱的“旧王孙”,在诗词书法上均下过功夫用过力气,惟独画画,是无心插柳、无师自通的。绘画在他看来只是文人余事,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溥心畲认为:“与其称我为画家,不若称我为书法家;与其称我为书法家,不若称我为诗人;与其称我为诗人,不若称我为学者。”但溥心畲为世人所知者,更多的还是他的山水画。


启功先生说:溥心畬画风的形成与其家藏有关,“先生亲画山石树木,从来没有像《芥子园画谱》里所讲的那么些样子的皴法、点法和一些相传的各派成法。有时勾出轮廓,随笔横着竖着任笔抹去,又都恰到好处,独具风格。”


溥心畬4岁便开始学习书法,5岁拜见慈禧太后,9岁能诗,12岁能文,17岁那年,清帝溥仪下诏退位(1912年夏)。


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 :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也许生不逢时,溥心畬看到帝国倾塌、历经家国之变后,于西山戒台寺隐居,此刻,他的心情,也许柳永《蝶恋花》可以描绘:“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要为旧的悲伤,浪费新的眼泪。人生应该随和而不随波,宽容而不迁就。溥心畬干脆避世研学,无奈寄情于书画,东方不亮西方亮,无意中反而成了一个书畫大家。溥心畬说:“盖有师之画易,无师之画难;无师必自悟而后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溥心畬以“北宗”山水画驰誉画坛,画面有北宋山水的高古之气。如其《泊舟清话图》,山势不高却意境悠远,林木不深却有寂寂葱茏之感,一叶扁舟缓缓驶向画外,令人浮想联翩,正如他的诗中所言:“告凶今日浑闲事,已是曾经十死余。”


溥心畬的山水画,看上去很轻松,能缓解压力。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他是如何雕刻出《大卫》的。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


平平淡淡才是真之类的心灵鸡汤,人们已经听到厌恶。微博、微信上转发的大量人生感悟,主旨都是珍爱生活,快乐地“活在当下”。很正确,很废话,很慰藉,却又很空洞。快乐至死。只要活着就行。这样的人,真该好好看看溥心畬的画。


溥心畬画的,其实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孙琳琳在《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文中说:一切艺术都与时间相关[2]。《洛神赋图卷》以时间为轴,讲述了一个连贯的故事。时间飞逝而过,你却浑然不觉,太不幸了。


《记忆的永恒》是萨尔瓦多·达利的油画。三个停止的时钟被画得像面饼一样柔软,一个挂在树枝上,一个耷拉在怪物身上,还有一个时钟搁在怪物旁边的平台上。背景是荒凉的海湾,这是一个时间已经停止的世界。


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1952年)是关于时间的绝妙讽喻,乐队可以以任意方式组合,演出即是保持4分33秒的沉默。他浪费时间的作品奇迹般地俘获了疲惫而头脑失灵的现代人,成了先锋派音乐的传奇。自杜尚以后,还有一种艺术无形无状,让你经历但绝不让你收藏,只留下照片和谈资。


有时候,我看溥心畬的书画,那感觉就像看卡夫卡的小说,高,实在是高。太高,太厉害,我反而不敢再多看了。从前读过卡夫卡的一些小说,现在干脆不再读,主要是读了之后加重自己的自卑,还不如不读。反正也学不来。卡夫卡的小说不是为发表而写,这一点谁也模仿不来。他的生活就那样。他写的东西,无所谓头和尾,写到哪里都行。像马尔克斯,他的生活就是看书,看的书很多,也没别的爱好。你看贾樟柯,他一出手,拍出的《小武》,不知道比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高出多少。他的致青春电影《站台》,那种味道才对,特别是结尾,两个人结婚了,有了孩子,那个男的倒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装颓废。比赵薇的《致青春》高太多了。那首青春怀旧歌曲《站台》,也把观众带回了上世纪80年代:“长长的站台/哦漫长的等待/长长的列车/载走我短暂的爱/喧嚣的站台/哦寂寞的等待/只有出发的爱/没有我归来的爱/哦孤独的站台/哦寂寞的等待/我的心在等待 永远在等待/我的心/在等待在等待”。青春,就这样散场。我们,也终将这样缓缓老去。只是,我永远都会记得那天在雪地中的等待。那段期望永远走不到头的路。那个以为永远都不会到来的白天。那些美好的,都已经美好过了。我们也必须擦干那些无声滑落的眼泪。咬咬牙,转过身。并且再也不回头。就这样吧。上世纪80年代的火车,自顾自地远去了。站台上,人已散尽,若干年后,再回首,终于发现生命的站台只不过是那种庸常的家。心里偶尔还会怀念80年代的站台,眺望那曾经的一切,记起那曾经的守候与等待……记得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也有类似的感觉,没有太吸引你,文章里的风景、人物、故事却一点点地已经住进了你的内心,仿佛那些事和人都是一直就有的那么熟悉。到了《天注定》,贾樟柯的电影有了大师的感觉,但也只是进了大师的门坎,距离一个大师还差得远呢。《天注定》里面,也就是有了佛教的放生、天主教的修女、圣婴圣母,民歌、晋剧《林冲夜奔》《玉堂春》等,片尾的追问“你可知罪”?底层的小人物还是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如果再加上几个人物就更好了。


“意境悠远”,正是溥心畬山水画的一大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旨趣,就是追求“远”。好的画家都有“远”的意境。“远”本身又分不同层次,宋代画家郭熙总结性地提出:山水画有“三远”手法:“高远、平远、深远”。


这个“远”的意境,用今天的流行语言来讲,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大千世界”,琳琅满目的世界,总那么令浪漫的人向往,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甚至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人人心底有一个漫游“远”方的梦想。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与最爱的人一起,相依相偎徜徉于远方,單是想想,就已经陶醉。爱,总是令人感动。相爱,一起相伴走天涯。这样的爱,你不羡慕吗?


哲人的思想也总是飘向远方,像老子,他思考宇宙的问题、人类的问题,比孔子想得更远。黄庭坚想得远啊,由春日美景联想到荣枯生死,联想到人格。后人目睹“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就思左公柳,由近处的物想到远古的人。晚清儒将左宗棠率军到西北大漠,看戈壁滩上荒凉景象,沿途遍栽杨、柳、沙枣树,名曰道柳。宋人黄庭坚的那首著名七律《清明》:“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一会儿是地上的草木柔,一会儿是地下的龙蛇蛰。所谓境界高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远和近的差别。近处哪里有风景呢,无限风光在远峰嘛。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提起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想起苏东坡,“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这般风景又怎么不念苏东坡的好呢?北宋文豪苏东坡在任杭州期间,疏浚西湖,以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


古人甚至把远行与读书相提并论,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三毛的远方曾经让很多青年少年羡慕不已。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在路上”的时代,搬去更大的地方,住到更新的地方,越来越成为时髦。诗人三毛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生命的归宿。”


远方有什么?远方一定好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远方。对有的人,远方,只适合欣赏陶醉,不适合盲目效仿。


在杜甫的眼中,远方不但不美好还让人悲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世间之事,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么简单。远方,在诗人海子眼里,却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流行歌曲里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诗经·蒹葭》里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人,其实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对城市生活厌倦了,就向往起远方来。真的到达远方,又生出“乡愁”来。远方与故乡,就像情人与爱人,最好都能拥有。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表达的是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诗人贾岛的《渡桑干》,表达的则是对远方的厌倦、对故乡的向往:“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与贾岛有同感的,还有王维,他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崔颢,他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还有李商隐,他在《夜雨寄北》中自言自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马可·波罗游历遥远神秘的东方,写下了影响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游记。达尔文乘着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考察,为后来的进化论奠定基础。在中国,也有孔子周游列国,司马迁游历各地,徐霞客走遍山山水水……


溥心畬的山水画中有一种气,我称之为“晏子气”,什么叫“晏子气”呢?就是那种贵族气,无欲则刚的感觉。从来讲到谏诤,人们想到的就是魏征、海瑞,早一点的有汲黯,其实晏子更是个中翘楚。《晏子春秋·内篇》中的50则故事,晏子进谏有好多逆耳之言,如“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不知齐景公当时怎么下得来台。听晏子说话,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勇气,比如关于老婆。晏子的老婆在景公眼里“老且恶”,明言自己“有女少且姣”,愿意许配给他,但晏子“再拜而辞”。你若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妻子现在是老了丑了,但也曾年轻貌美,那时她将一生托付给我,我现在岂能背叛当初的承诺?


溥心畬的山水画,有一种“格”,就像花梨木的格,也就是它的核。人的“格”,就是气和质。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没有了人格,其实也就没有了文格。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有“气格自高”的说法,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中有“气貌伟然,诗格奇峭”的评论。夫子当年那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一句骄傲的话,真君子所居之处有简陋一说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北大教授陈平原曾经这样说:“宋人可学而晋人不可学。魏晋风度,是从性情里出来的,是自然的,所以一学必歪,放到现在就跟有精神病一样,而宋人讲究理性礼制,也就是规矩、规范和法度,就是现在所说的按套路出牌,所以宋人是可以学的。”


溥心畬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画风独特的大家。张大千看了溥心畬的画后称赞说:“溥氏制画,可与吴湖帆并美齐肩,为吾所生平最佩服者。吴、溥二人之外,半个是谢稚柳矣。”溥心畬又是书法名家,临米芾几可乱真。


溥心畬说:在诗、书、画的文人道统里,画,是被我排在末位的。1963年11月18日,溥心畬因喉癌溘然长逝,年仅68岁,有人说“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遂成绝响。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肠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是李渔写的对联。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朋友去年春节期间写的对联:“内健外顺利永贞,小往大来通万物”,横批:“崇德广业”。个中滋味,耐人寻品。


那些柔软和沉默的人,他们不喧嚣,他们是能够在历史里面留下来的中国人。


中国人讲“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历来的雅事。可如今,很多人没这个雅兴了。你到大街上看看,似乎每个人都很忙,都患了精神匆忙症,焦虑又庞杂,脚不沾地地往前奔。你看陶渊明怎么说?他说,在一个极尽工巧的时代里我愿意守拙,我可以归去。工作紧张和内心优雅并不矛盾,优雅的人纵然在喧嚣俗世中也可以做到忙而不乱,心灵里面可以开出不败的花。谁都希望现世永远安稳、岁月永远静好,真遇到不顺心的事怎么办?腹内有诗书,心里有书画,这点安稳和静好可以一直埋在你的血液中。


匆匆的岁月,疲惫的时候,也许你可以稍微放慢脚步,欣赏一些中国优秀书画,比如董其昌或者溥心畬的书画,也许,你会有意外的发现,比如,生命是可以不摇摆的,前途是可以不彷徨不恐惧的。也许你会感叹:原来人生是有根的啊。苏洵在《辨奸论》中说得好——“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参考文献:


[1]南方朔.连朱熹也会犯错[J].南风窗,2013(12).


[2]孙琳琳.时间都去哪儿了[J].新周刊,(414).

猜你喜欢
董其昌体质
顺口溜里的养生经——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兼加体质
董其昌的面具
一代宗师董其昌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TIME AND SPACE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