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摘 要:音乐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强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初审稿)》指出:“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读谱能力具有特殊功效,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口琴;教学
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大纲》、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教材为依据,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同时,结合我校地处偏僻,外来务工子女居多等地域性特点,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将便于携带、简单易学而又价格低廉的“口琴”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其目的是让我校的学生能有一技之长,使孩子们的童年充满“琴”趣。
初期,口琴教学仅为我校的社团训练所用,聘请校外辅导员来校授课,由于训练时间短、频率少、参与程度低等实际情况,致使口琴社团发展缓慢,成果不显著,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之后,校领导去全国最有名的口琴教育基地杭州市刀茅巷小学参观学习,并与著名的口琴教育专家刘曾源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受益非浅。返校后,我校编纂了第一本口琴教材《从零起步学口琴》并使用。这对于口琴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口琴也被确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自此,口琴教学蓬勃开展起来。
笔者通过近几年亲自参与口琴课程的实施发现,口琴教学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促进美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口琴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1、提高了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
2、提高了学生对音高的听辨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
4、通过合奏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和使学生在听觉上建立多声部观念。
当今世界上已被公认为最先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都将器乐教学作为重要内容,而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则本身就是儿童器乐教学法。铃木先生认为所有的儿童(只要不是白痴)都可以学好音乐,提高综合素质,而学好音乐则应从学习乐器入手。
学习一首新的口琴乐曲,首先要从读谱视唱开始,基本唱熟练后,再进行视奏。在非器乐化的教学中,视唱和听音是非常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在“玩”口琴的过程中,则能调动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从而掌握视唱与听音。通过口琴演奏实践,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口琴合奏的训练,对学生的演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熟练吹奏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注意聆听其他声部旋律,知己知彼,才能达到音色柔美统一,声部协调,促使学生在听觉上有效地建立“多声部”观念。
(二)口琴教学推动美育的实施。
音乐教育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口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推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口琴教学的实践,能激发学生情感,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音乐创造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乐曲的反复练习,在达到熟练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感凝聚在演奏之中,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音乐优美的意境和揭示音乐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玩乐的过程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口琴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要想熟练吹奏乐曲必须有坚强的毅力才能成功,从而在学习口琴过程中,他们能不厌其烦的认真上好每节课,耐心刻苦的吹奏曲子。
口琴教學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口琴合奏过程中,学生能深深感受到服从演奏纪律,服从演奏指挥的重要性及集体力量的伟大和团结默契的音乐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
(三)口琴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口琴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发智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学习口琴的同学进行观察,发现:凡是口琴吹奏水平较高的同学,各科文化课成绩在班里也是中上等,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是班里和学校里的音乐骨干,并对其他同学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各科学习中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比如,我校董可荣同学,在口琴社团中是演奏的主力军,同时她还学着舞蹈、播音主持,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屡次获奖,她的文化科成绩位列全年级前几名,在班上是一个能力很强的班干部,也是学校的大队委,现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济南市外国语学校。
事实证明,口琴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多向思维等诸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和文化观中,一贯倡导“和而不同”,校园文化亦是如此。“和”是校园文化的底色,和气一堂、和衷共济、合光同尘。口琴教学在校园文化中的出现,把尊重乐器教学的差异和多样视为文明进步的基本前提连接了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