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的三点体会

2019-09-10 07:22:44殷金花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兴趣习惯记忆

殷金花

摘 要:在化学的世界里,谈宏观,物质种类繁多,知识零碎;而谈微观,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来吸引、告诉和引导学生。

关键词:兴趣;实验;记忆;习惯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在化学的世界里,谈宏观,物质种类繁多,知识零碎;而谈微观,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比较顺利。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吸引他,让他对你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当学生对你感兴趣的时候,你就成功了第一步。这种对学生的吸引可以是你幽默但严谨的语言,可以是你精彩鲜活的实验,也可以是你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我们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这里说的第一节课不仅仅是开学的第一节课,还包括每一天的第一节课。你必须让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这堂课老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哪些是我们在这堂课可以获得的新鲜的知识?有这样一种信念,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本的最大优点是精练,但最大缺点也是精练,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入化学的神圣殿堂呢?这是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做趣味实验,比如“魔术点灯”“变色杯”“晴雨表”等。笔者也这样做过,做得最引起学生兴奋的是“握手见血”,药品只用了氢氧化钠和酚酞,器材只是一副一次性手套,可是效果却非常明显,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纷纷讨论电视上看见过的电影场面、出血镜头会不会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会看见红色的物质?这样的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入,直接勾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并没有采用往年的实验做法,因为我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在暑期的时候会通过课外辅导的形式提前知道某些实验的现象。我采用的是知识普及的方法导入,当然都是化学上的知识,有从古至今有趣的实验、名人记事、奇怪的自然现象等,这些知识无不在显示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这样才能激发、保持与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课堂上,我尝试采用东庐中学史正红老师的“生生互动,教师主持导戏,从有形中来到无形中去”的教学形式。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适应,因为他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师生相互磨合以后,学生学会了自己思考,愿意形成“战斗小组”,以“组长牵头、小組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文字、准备交流”五步走的形式活跃于课堂。这种形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了学生学会团结协助,为后面教师的知识传授打好了基础。

二、告诉他,让他掌握记忆的秘诀

按文理学科分,化学属于理科,可是化学要记要背的东西远远超过其他理科,所以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化学其实是门小文科。学习化学时,不管前面是多么的兴趣盎然,但到后面碰到了大量的概念、化学符号、方程式、化合价等,往往就会迅速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么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呢?作为教师的我们,这时候就要发挥指明灯的作用。例如,实验室中制O2的七个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是学生要牢记的知识点,那怎么记住它们呢?教师可以利用谐音将这七个步骤简化成“茶庄定点收利息”;再如,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排布,前几位分别是氧、硅、铝、铁、钙、钠、钾,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找了个读音准的同学开始慢读,然后越读越快,越读越快,于是很多学生在下面开始起哄:养闺女养闺女。慢慢地,虽然说的不是很通顺,但至少利用谐音变成了一句问话“养闺女贴给哪家”,这样记就容易多了。开心地笑完以后,学生至少在这个学生年代是不会忘记地壳中元素含量的排布了。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书上我归纳了以下的一些常用的记忆技巧。

1.导管连接:左定右动,水润湿,旋转进。

2.1—20号元素顺序:青孩你别蹦,炭蛋养沸奶,那美女桂林,牛驴呀加钙。

3.电解水正负极气体及体积比:父亲正想儿毕业。

4.制氧气:茶庄定点收利息。

5.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养闺女贴给哪家?

6.金属活动性顺序:借给那美女,锌铁锡千斤,铜汞银百斤。

7.元素化合价:一价钾钠氢银,二价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三五氮,铜汞二价最常见。正一氢氧硝酸根,正二硫酸碳酸根,莫忘正一是铵根。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非口诀形式的记忆。拿海水中的元素排布来说,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知道海水里最多的元素是什么?”答:“水,化学式:H2O。”问:“那么氢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怎么样?”答:“相对原子质量,H<O。”问:“所以可以记成海水中氧多氢少。”继续问:“那么海水中除了水,还有什么元素最多?”同样的也可以得出氯多钠少的答案,于是学生也就记住海水中的元素排布了。再比如,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很多学生总是丢三落四的,我就直接告诉他们,写出化学表达式,然后用语言将物质描述出来,但不能直接说出它的名字,例如燃烧,不管哪种物质燃烧,肯定有四个字发光放热,至于是发什么光有什么火焰,得区别对待一下。这样学生的负担就减轻了,记忆效果还很好。

三、引导他,使他形成良好的习惯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如果方式不对,百分之百的汗水也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课前

课前预习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它能强化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水平,可以节省学生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东庐中学使用的“讲学稿”充分体现了对预习这项工作的重视。学生必须在课前通过讲学稿的引领,一步一步地向新的知识迈进,当途中有阻碍的时候,进行研究讨论;教师则通过讲学稿反映出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教授。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课前做习题。习题内容精简,量适中,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使他们带着问题学,带着疑问听,有了先前的预习做铺垫,课上才能听得懂,记得清,想得明。

第二步:课中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对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学习材料是一篇有着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为做摘要组,要求他们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为看摘要组,他们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动手写;丙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学习之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回忆测验,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组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看不到摘要的组成绩最差。这就证明了课堂上必须“耳眼手”齐动。

其次,课堂上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动手实验,找准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实验。化学实验可以很生动直观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只图看热闹,不动脑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实验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明确实验原理,动手设计实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时,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描述记录实验的现象。实验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实验的装置。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进来,成为一个知识的探究者,教师只需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即可。

第三步:课后

俗话说:“功在课中,利在课后。”再好的课堂,如果课后不及时巩固,仍旧会功亏一篑。课后复习可以做习题,也可以像看电影胶片一样一张张地过一遍,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与记忆。我通常的做法是分组回忆,每组2至3人,组长负责课余时间完成问题的提问,这么一来,提问的人得到了回忆,被问的人也得到了思考,有利于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知识的一种完美的诠释。它好比做菜,做得好,色香味俱全,学生食之有味,甘之若饴;若是做得不好,同样也是食物,學生却是食不下咽,或者导致消化不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这样方能为学生烹饪出美味的知识大餐。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师教学科研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于浩.化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兴趣习惯记忆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记忆中的他们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5:21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04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