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发现中实现因声求气

2019-09-10 13:36曾俊芳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气文本课文

曾俊芳

【设计说明】

本设计是笔者探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尝试之一,并在校内开出公开课,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教学准备】

1.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文言字词方面的问题当堂解决。

2.教师对学生自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概括,整合成几个可以带动全篇的“主问题”。当时两个班级90个学生,提出了大同小异的20个问题,教师归纳概括成5个大问题,大体涵盖了课文的结构、人物、手法、语言等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在“问题发现”中实现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

一、自学:提出问题

(一)教师投影概括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的先后顺序是教师为了勾连全文有意安排的),其后附上学生姓名。此举在激发学生以后在自主学习中能提出更多有质量的问题。

①文中最能展示烛之武个人风采的是第三段,最后一段可否删除?(虞恩慈、宋吉祥、林丹等同学)

②烛之武最后还是答应郑伯的请求了,那他一开始为何要推辞呢?(庄鹏、郑浩、庄瑞雪等同学)

③为何烛之武的一番话就能让秦伯撤军?(项依慧、陈浩尔、陈晨、林睿等20多个同学)

④烛之武这么有才能,为何没早被重用?(刘浩南、胡慧中等同学)

⑤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能相当了解,为何以前没有举荐他?(陈洁、李晨慧、郑如雪等同学)

(二)明确本课任务,通过解决五个问题勾连全篇,试着对文本进行解读和赏析。

二、细读:探究问题

(一)教师明确阅读策略:课文很短,而且字词疑难已经解决,主张大家进行细读。

(二)教师明确文本细读要求:回归文本,回归文段,回归语言;诵读对比,品味文本语言背后的精髓。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回答问题。

(三)学生结合文本按顺序探讨投影上的5个问题,笔者结合问题做一些预设,因为是一个动态过程, 教师追问在课堂上随机生成。

1.问答问题①

预设一:学生齐读课文前3段,不读最后一段,教师在学生读完1分钟后,读了最后一段,让学生对比有无最后一段的效果。

明确:最后一段交代了烛之武“退”的结果,使故事完整清楚,雖然没有一句是写烛之武的语言,实际上是用侧面描写来显示了烛之武的功劳。(教师板书:退后见成效——功臣)

追问一:除了从内容的角度不能删除外,从结构角度来看,有不能删除的理由吗?

明确:结构上照应第一段,使文章更完整。尤其是第一段埋下伏笔,秦,晋没有驻扎在一起为烛之武能顺利见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2.回答问题②

预设二:投影句子与原文对比朗读,找出不同。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无能为。”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也,无能为也已。”

明确:原文的虚词饱含了烛之武一直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去掉虚词之后的语言显得生硬莽撞,不是一个臣子对国君说话的正确方式。“今老也”和“今老矣”相比,“也”字只是表明他变老的客观事实,而“矣”字还有一种变老的过程之感。

追问二:牢骚满腹的烛之武为何最终还是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呢?

明确:烛之武是一个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人,是一个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教师板书:退前识大局——匹夫)

3.回答问题③

预设三:把烛之武的一番说辞调换顺序投影出来,让学生对比朗读,判断是否恰当。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明确:烛之武的原话是层层递进的,先消除秦伯的戒心,接着阐明亡郑的厉害,然后以利相诱,最后挑拨离间。这说明烛之武是懂得心理学的高手,如果按照调换的顺序来说,一开始就挑拨离间会引起秦伯的警惕,甚至惹怒秦伯而加速郑国灭亡。

追问三:按照原文顺序,老师做了几处语言形式上的改变,同学通过朗读对比,分析哪一种表达更高明。PPT上显示教师修改过的文字: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君岂不知其难乎?)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郑将陪邻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君岂有害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君岂已忘乎?)。夫晋,何厌之有?(无厌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无处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明确:烛在说到秦伯和秦国时,都用的是陈述语气,旨在赞美秦伯的睿智,如果改成反问语气,似乎在指责秦伯很傻很蠢;原文烛之武在说到郑国时用的是反问语气,目的是引起秦伯的注意和警觉,增加秦伯对晋侯的戒心,老师改为陈述语气,就完全没有效果了。

追问四:从语言内容和与语言形式上对比分析了这烛烛之武的一段话后,让同学们总结,一个优秀的外交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明确: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善于揣摩人的心理,说话要讲究技巧等等。(教师板书:退中展才智——外交家)

4.回答问题④⑤

这两个问题都是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学生有说郑伯有眼不识泰山的,有说佚之狐心怀妒忌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比朗读来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种通过感受语言的节奏语气来把握作品的的思想内涵的方法就是“因声求气”。“因”是凭借、通过的意思;“声”指文章语言的节奏、语气等;“求”是探索,分析的意思;“气”指文章的情感、主旨等。“因声求气”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津梁。

在师生齐读课文中结束课堂。

猜你喜欢
语气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