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通
摘 要:语文是纵横和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学科,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对于拓展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至关重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亟需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开拓语文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从合理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与优化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出发,全面地分析和论述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科学策略,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代下,新课程标准成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发展方向,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与体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体验的优化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积极改进、创新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推动高中语文课堂的转型与升级,落实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
一、合理设置悬念,吊起学生学习胃口
悬念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内心的期待,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再向过去一样,将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是要根据语文知识的重难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来恰当地设置课堂问题,合理设置悬念,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充分引发学生认知结构的矛盾与冲突,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吊起學生的学习胃口,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和引导下主动展开思考、分析、推理、论证与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本篇课文的语言精美朴素,充满诗意,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韵味,笔者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们的进行探究。问题如下:走着是如何表达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面对问题的引导,学生们开始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增强了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这样一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合理设置悬念,吊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过去,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被局限在了教材和课本中,却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思路和范围,将生活作为教学出发点,不断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元素、案例或者资源,巧妙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课堂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范围,促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感受语文的应用价值,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本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类的文章,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们了解演讲稿的写作方法,为了让学生们体会文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笔者结合本节课程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首先,笔者以现代生活为例,让学生们与课文背景形成对比,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根据课文背景感受作者此时的情感,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强化了学生的知识与理解。
三、优化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反馈,是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础依据,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并优化教学评价,转变过去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积极构建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多元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同时也要指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明确其改正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还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设置了评价机制。每次在课程结束后,笔者都会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对学生们进行点评,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与此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们,笔者会给予他们高度的赞扬,帮助学生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一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优化教学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要求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将新课程标准作为基础和依据,从现实学情出发,通过合理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与优化教学评价等策略的运用,推动高中语文课堂的转型与升级,突出语文课堂的重点与难点,最终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祁绍艳.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5):131-132.
[2]卢茂才.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7(3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