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新
摘要:目的探索脑梗塞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预防下肢DVT的效果。方法调取2019年1月~3月我院90例脑梗塞疾病档案资料,以数字均衡原则为基准,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别施以预见性护理与日常单一护理,评估2组下肢DVT、股静脉血流速、住院时间等指标,日常生活状况,护理满意状况对比。结果2组相较而言,实验组下肢DVT发生状况更少(0.00%vs.8.89%),股静脉流速更快,住院时间更短(p<0.05);实验组日常生活质量更好(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状况更高(95.56%vs.75.55%)(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状况,临床应用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下肢DVT;脑梗塞;临床实施;效果分析
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症患者较易发生偏瘫需要长期卧床,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且若没能及时对此疾病给予干预和治疗,还会造成患者下肢功能丧失,甚至引发多种危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有学者认为,在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施以预见性护理措施,及时给予针对性预防干预,对减少下肢DVT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为了进一步验证此说法,调取2019年1月~3月我院90例脑梗塞疾病档案资料,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取2019年1月~3月我院90例脑梗塞疾病档案资料,以数字均衡原则为基准,分成实验组男、女各23例、22例;年纪、中位年纪:42~86岁、(63.20±3.40)岁;并发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其他疾病分别为16例、8例、14例、7例;参照组男、女各24例、21例;年纪、中位年纪:40~83岁、(62.50±4.10)岁;并发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其他疾病分别为18例、9例、13例、5例。比较2组临床个人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1]。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已得到病理学的确诊;(2)年龄满足40~86岁,性别无限制;(3)能够积极配合各项临床检查及治疗者;(4)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2)精神障碍或意识无法自主者;(3)相关药物过敏者;(4)中途退出或转院者[2]。
1.2研究方法
参照组给予单一护理,如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卫生清洁;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
1.2.1体位护理:协患者取舒适体位,并辅助其定时翻身2~3h/次;保持下肢轻微抬高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同时给予其肢体按摩,采用轻柔手法多为患者进行肌肉按摩,防止肌肉僵硬,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动;此外,还可采用静脉曲张袜等人为地帮助血液回流[3]。
1.2.2健康知识教育:为患者详细介绍下肢DVT的发生因素,临床预防护理方法,以及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等,幫助患者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程度,从而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进而更好地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1.3疗效标准
评估2组下肢DVT、股静脉血流速、住院时间等指标,日常生活状况,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为了对数据有更精确的计算,对各项计数、计量资料采取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以(x-±s)代表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验证;以(%)代表计数资料,通过X2进行验证。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下肢DVT、股静脉血流速、住院时间等指标对比
由表1,可知:2组相较而言,实验组下肢DVT发生状况更少(0.00%vs.8.89%),股静脉流速更快,住院时间更短(p<0.05)。
2.2 2组日常生活状况对比
由表2,可知:2组相较而言,实验组日常生活质量更好(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研究中,2组相较而言,实验组下肢DVT发生状况更少(0.00%vs.8.89%),股静脉流速更快,住院时间更短(p<0.05);实验组日常生活质量更好(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状况更高(95.56%vs.75.55%)(p<0.05),这说明,在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状况,临床应用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与应用[5]。
参考文献:
[1]孙红英.优质护理在提升老年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0:69-70.
[2]屈彦,牟春英,曹娜,郭晓娟,王亮,李青莉,张婷.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02:297-298+301.
[3]严建荣.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7:3834-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