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
摘 要:《纲要》中明确提出: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但幼儿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则知之甚少。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本身及其教育价值认识不到位;幼儿园主题活动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应用不足;教师在制定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目标时存在单一性;选择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内容时存在盲目性、组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时缺乏整合性、教师在评价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成效时存在片面性、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合力。
关键词:传统节日;体验;生活;创新
一、构建传统节日主题课程:从“无”到“有”力求全
为了丰富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我们挖掘节日资源,构建以传统节日为主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框架下,我们尽可能多而全地将节日所包含的内容整理出来,以幼儿可接受的水平、方式进行活动的开展。如:春节大班组的亲子民俗手工艺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了“剪窗花”、“十二生肖”、“做春联”、“做灯笼”等民俗活动。老师们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有多种选择机会,不同层次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材料。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了形式多样的作品。让孩子真正实现“做中玩、玩中学、学中乐”的发展目标。
中班组的“亲子民俗食品体验”活动主要由“包饺子-煮饺子-喂饺子-吃饺子”等与饺子相关的一系列温馨有爱的亲子活动组成。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了与父母一起制作饺子的乐趣。由各班级幼儿爸爸们表演的搞笑舞蹈——《葫芦娃》也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父母的关爱,学会孝顺感恩自己的父母长辈。促进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小班组的“迎新亲子民俗服装秀”活动中,小班的幼儿和家长进行了民俗服装秀。大家在走秀与观秀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服装的魅力,了解了中国古代民族服装的特点,感受了一次“穿越”。孩子们在活动中甜美的笑容展示出了他们心中的喜悦。川剧变脸表演,让幼儿和家长再次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
通过一个轮回的实施,我们发现这样的节日主题活动中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宽泛,延伸开去,包罗万象。我们感觉到这样挖掘下去,“丰富多彩”的结果就会成为“杂锦”,看似眼花缭乱却说不出什么味道的拼盘。各个领域只要“沾边”就求多求全,则忽略了对主次的辨析和选择。这样的节日主题活动让老师们在具体实施中反而无所适从,不清楚哪是重点,对孩子来说更是一头雾水。
二、调整传统节日主题课程:从“全”到“精”力求优
当我们发现主题活动设计中的不足时,我们意识到对传统文化应有科学的选择、清晰的判别,哪些内容是真正适宜孩子的,是孩子发展所需要的。于是我们对原有的主题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以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为重点,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对所有的节日主题活动加以提炼、概括。如:在清明节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出适合孩子的三个活动计划。由于小班段的孩子年龄较小,我们组织了孩子们进行植树活动。在活动前,老师通过语言活动《清明节的由来》让他们知道植树活动也是清明节的风俗之一。活动当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孩子们种下自己小小的树苗,细说自己的小小心愿。中班段教师们通过社会活动《清明节的习俗》让孩子知道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老师们组织了孩子们进行亲子放风筝的活动。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给风筝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家长的带领下放飞自己的心愿。大班段的孩子则是进行了扫墓活动。活动前让幼儿通过观看英雄事迹的短片,了解英雄的英勇事迹,激发幼儿对先烈的敬仰和爱戴之情,从而知道清明节也师祭奠革命英雄的风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束白菊花,一个简单的鞠躬,却可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从而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在实施后,我们又发现了问题,不同的老师在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开展同一个节日的主题活动时,往往出现“炒冷饭”的现象,不同年龄段活动的形式、学习的内容上有重合。而且更令我们揪心的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活动,孩子们似乎兴趣不高,尤其是一些知识性、社会性常识的介绍,常常是老师“一言堂”的多,很少能激起孩子们的共鸣。
由之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幼儿阶段来说能学习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精选有价值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键“点”在哪里?我们老师应该明确每个传统节日的核心意义,寻找恰当的“点”;分析“点”的内涵,寻找合适的展开线索;挖掘线索中的教育价值,确定活動目标与要求,设计活动方案。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只要把握住了这些精髓,也就找到了活动设计的灵魂,找到了传承与创新的联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传统节日活动组织又一次进行了“改革”。
三、创新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从“优”到“新”重体验
1.在体验中实现共生。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中,我们的
理念逐渐清晰,其中的关键词是“体验”与“生活”。《指南》和《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如:在开展中秋节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情景表演《中秋节的传说》非常感兴趣,于是借此契机我们先让幼儿讨论除了能用情景剧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还能用什么方式进行表演。幼儿积极开动脑筋,通过投票决定用皮影戏的方式来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那皮影表演需要些什么呢?有哪些组成部分?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和自由选择,为他们的活动取了一个名字《皮影社团》。在这个社团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要去的活动小组,选出组长,在组长的 分配下有条不紊的进行活动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如:为什么白纸、彩色卡纸在皮影架上投不出来?皮影牛皮纸太硬了会剪出泡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激发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在实践中得出结果。
2.在生活中感受节日。开展节日活动的目的应在于丰富和拓展孩子活动的机会,提升、整理孩子个体的、零散的经验。为此在节日主题活动中我们保持这样一种观念:孩子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主题游戏活动,是作为主体的实践和参与。在开展《端午节》的主题活动中,结合我园的大型活动《“小小实幼娃”浓浓端午情》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生成了一系列关于端午的活动。如:绘画活动《我设计的龙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龙舟参加活动中的比赛。最后健康活动《水枪大战》《泡泡飞呀飞》等幼儿自己讨论出的游戏活动在大型活动中被采纳。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劳动收获体验快乐,从活动中理解传统节日。
当研究进行到此,我们回头再看时,尤其深刻地感悟到:
再刻意的追求、再完美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次要的。传统的东西要想在孩子心中植根,关键不是要“加强”,而是要“共生”。从这一点上讲,传统节日的活动真正是靠“做”的活动、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只有踏踏实实去“做”、循环往复去“做”,民族与传统的东西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心了。这正是我们幼儿园所需要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1]《3-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南》要点解读-社会领域.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
[3]马彦利.幼儿园活动设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