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明
记得第一次见到钟真的画是在上世纪末的二仙庵古玩市场,虽然当时人头攒动,参与交易的人很多,但我还是在一个不起眼的摊位见到了一件荷花图,吸引我眼球的是荷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被画家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叹为观止。落款作者是钟真,旁边的朋友说不熟悉,但这个名字已经印在我脑海里了。
钟真为人耿介、随性,是典型的艺术家性格。他是我所认识的画家中为数不多的没有耀眼的社会光环,而只靠自己的作品来说话的画家。他对自己钟爱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痴迷的状态。不久前我们去峨眉山写生,晚上分手时已近半夜,一早起来他居然又画了一张工笔麻雀,说是睡不着,在床上连夜画的。朋友说他画得很细致,我愿意用另一个更准确的词,应说是:精微。
钟真喜欢选取默默无闻的花草鸟类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来表现,而他对花草鸟类局部的细微描摹,也不能不让我耐心揣摩,对这些习以为常的美,他有着怎样独到的感受。仿佛他的眼睛是放大镜、显微镜,能够看见我们看不见、看不清的,或者是花草有灵,在爱它们的人面前,特意展示了风 采。荷花上的露珠、羽毛下的那一丝交叠——一般人往往视而不见,而钟真却是明察秋毫!
钟真幼承家学、酷爱绘画,早年师承李星武先生、黄纯尧先生,台湾画家詹明凉先生。其作品既注重表现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优雅意境,又注重借鉴西画的色彩、光感与构成效果。特別是跟随秦天柱老师学习以来,他在笔墨构成和画面对比的运用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近作或花或竹,或蜻或雀,有古雅之风,得平淡之趣,整体追求简逸而淡远,有一份若不经世的清澈在里边,而作为画眼的小生灵细致处依旧表现的秋毫毕现,对比更加强烈,让人眼前一亮。
清人邹桂云:“用意、用笔、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钟真能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不以做照相机为能事,见识已过许多工笔画家一筹。不由想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展在天津举办后,争议不断。一是作品一味求大,而且写意画太少,水平低;二是工笔画制作性严重,而且一看就能看出是某某样式,作者自己的灵性发挥得较少。
什么是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当我们静下来认真反照自己的时候,会彻悟许多。最终还是笔墨二字,难怪画家朱新建以前讲,他特想被抓去坐两年牢,那样就可以专心把笔墨问题解决掉。真正把笔墨问题解决了,画什么就是小事情了,画也就真正地宽畅了。
清金圣叹曾在《鱼庭闻贯》中写到:“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曾文正公也说:“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钟真的作品各尽其变,不因工而硬,不因细而腻,不因色而艳,不因彩而丽,有镂精刻骨之妙,无扭捏作态之俗。假以时日,又会有怎样的精彩呢?
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