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蜀连
何景春的山水画充满着笔墨旖旎、茂密沉雄、舒朗清新的潮湿之韵。他痴迷山水,向往自然。在他足迹走过的土地上,他感悟池塘、老墙、野草、残垣的厚重,也在古镇的小巷里寻找那一抹野草顽强生长的亮色。他的山水作品,不仅仅体现在宣纸水墨上,同时,也在他的青花山水作品中。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恰巧融合了画家本人独特的艺术气质,艺术探索与艺术表现的多样化。他长期的笔墨历练与积淀,以及传统绘画载体的交相融合与转换,促使他成为一位无可非议的独特画家。在水墨丹青与青花山水探索之路上,他一直心怀虔诚,秉承传统,重视骨法用笔与画面气息,并融入当下个体艺术认知,在绘画表现方式与精神气象上,传递出静美与纯真。
画家何景春,面容清癯,身形俊朗,温雅柔和。与之交谈,身上散发出杨柳风微、疏篱流水般的清澈与烟迷。
与景春初次相识,大约在五年前的成都御翠草堂。他话不多,浅笑如惊鸿,然后沉默不语。于是,以为他是一位内向寡言之人。然而,约两年前的炎夏,在青城后山一艺术小院相聚,清凉的微风中,画家云集,谈古论今,他在其中。印象中,他的豁达与实诚也在畅谈中逐渐清晰起来。他并非口若悬河,而是随和自然如清溪流淌缱倦淡泊。
他丰富的水墨作品,题材广泛,气象磅礴,笔法温润,浑厚墨色,作品大都渗透出“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的烟霞幽静。在笔法上,何景春重传统,崇古意,皴擦勾勒,点染赭石,点墨青绿,作品呈现的视觉效果往往幽静清雅而苍劲古朴 。他尤喜用浓淡枯湿的水墨来表现自己眼前的风景与内心渴望的精神气象。有的时候,特定的川西山水环境与画家内心的舒卷自如,交相辉映在他的泼墨写意中,凸显出一种令人深思的安静画面。但是,何景春并不强烈痴迷徘徊在园林山水的创作中。他笔下的题材随着岁月的递增而逐渐丰富。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他心象的情绪表达,以及他生命中的某一刻伫立发呆、思考、静谧的那一瞬间的画面,无不是画家自我精神的折射以及灵魂深处对大自然安静、纯朴、苍古、野逸的真实记录与墨像表达。何景春坦承自己对大自然之美有着沉醉的痴迷。他说:当我看到黄昏下的一堵老墙、一隅院落、一棵老树、一个瓦罐时、一片古瓷时,我都会内心澎拜着立刻想把它们画下来的强烈冲动。
他的这些感受,不仅仅体现在他很多大尺幅的山水作品里,也在很多尺幅不大却画面干净意境深邃的作品释放出对生命认知的禅意深刻的思想内核:空寂、孤独、寥廓、自由与苍凉。何景春在对艺术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认知,恰恰符合康德对审美判断的定义: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计较而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何景春在繪画的艺术探索路上,凭着自己对事物美的感受,创作出了丰富的属于自己审美趣味以及心象释放的独特解读。
“很多时候,我像一只孤鸟,飞往景德镇,又像一只倦鸟,再飞回成都。”他总是一个人从成都飞到景德镇,孤独地呆上一两个月,每天在瓷器上画画,创作,寻找突破点,对作品要求极高。夜晚,他常常对着景德镇深夜朦胧的残月,思念着故乡成都。六七年过去了,如今何景春的青花山水,以清雅古朴、野逸清丽、水面云山、遥望蓬莱等特点早已在海内外声名鹊起,藏家倍增。
“很多人认为我一个画家不应该去画瓷器,但我自己并不认为一个中国国画家在瓷器上作画画青花有何不妥,反之,在瓷器上画青花山水,也是一种创作,也需要思考构图与视觉感,更是中国艺术另外一种表现方式,我为自己的中国山水画能够被世界人民接受、欣赏、收藏而欣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种通往世界的艺术传播。”
何景春内在的艺术感知,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并未透过他外在的表象读到他灵魂深处的倔强与坚持。但是,从他众多绘画中,我特别喜欢的一幅叫做《婺源秋趣》的作品,可以读出这样的意境:安静、空寂、沧桑感中有一丝丝微妙的透气感,尤其那一株满树翠叶顽强生长的老树,或许,那正是画家内心深处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生命中最具温暖与力量的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