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教学之美,美在《老山界》

2019-09-10 07:22顾霞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

顾霞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他把这一思想贯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特别是語文教学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了诸如创设情境、指点学法、正确评价、促进自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作为语文教师深受启发,秉承叶老理念,结合大连本土教育家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理论,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谈谈《老山界》一课的情·知教学之美。

【关键词】:老山界 教是为了不教 情·知教学

一、创设诗境,以情感开篇,起之美。

起于古诗,美在开篇。学生齐诵毛泽东关于长征的两首诗歌:《七律·长征》、《十六字令》,“红军不怕远征难”“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学生们激昂慷慨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调,激情澎湃的声音为课堂开了一个好头,学生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充分体现,“知”的技能达成目标。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我从文章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在磅礴激昂的诗词中,在齐读成诵中,学生情感饱满,感受长征路途的艰险及红军战士的坚毅与乐观,“情”的渗透也水到渠成。

接着以问题形式再次激发学生兴趣,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有怎样相同的精神品质?让我们共同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艰难险阻——老山界。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感染,正如叶圣陶先生过的“教是为了不教”,情知双线由此辩证统一地展开。

二、 细研文本,情知能双开,承之美。

什么是“情·知教学”?冷冉先生对此做出的阐述是:“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受―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可是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第一个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了第二个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②“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便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才算是真正的按学习的客观规律进行教学。”

承接前课,美在景物。我这一环节分为两步:一,文章以记叙为主,穿插一些生动的景物描写。请从文中找出来,并加以简单批注;二,重点赏析第22自然段。学生自主批注,以12段举例,“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原句并品味关键词语“奇观”,至此,“知”的部分达成,学生用朗读法、批注法、揣摩法学会赏析景物描写。教师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此时加入“情”,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学生感受文本,情绪起伏,同时意志受到红军战士的感染,情知双开,理论得到应用。

三、拓展比较,思维得延展,转之美。

教学的着眼点究竟是什么?冷冉先生的回答是:“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假如把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放进一个视听隔绝的大木桶里,然后把那木桶绑缚在马背上,驰骋两个钟头。那小伙子会怎么样呢?一定会疲劳不堪。然而如果去掉那个木桶又会怎样呢?可以断定,他将感到兴奋愉快。区别何在呢?一个处于被动,失去了自我意识,失去了控制能力;一个处于主动,有活动的目标,有活动的反馈,有生活的情境和自我意识。

转于思维,美在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按照最新要求,安排小群文阅读,拓展延伸,有作者的不同篇目,也有同一主题篇目。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绘制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碰撞思维,将文本的主题与深义更好地延伸,突破本课难点。此环节出示三个写景片段:课内22段,陆定一《榜罗镇》选段,田国号《六月雪》片段。教师先播放微课,介绍比较阅读思维导图的画法。然后设置选择题,三段内容分别是什么?学生平板作答。接着思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都使用平板,分组在白板功能中手绘导图,并由优秀绘制者展示过程,实时共享。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加分机制调动课堂气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书手段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将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加深合作的团队意识,将六个小组取名为:一枝独秀、星星之火、笑看风云、翻山越岭、齐心协力、勇攀高峰,得分最高组将与红军战士一起首先翻越老山界。学生们积极性被调动,课堂高潮迭起,发言踊跃,展示精彩,超乎预期设计。

四、课堂小结,价值观提升,合之美。

合于品格,美在传承。语文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到“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渗透,课堂小结更是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提升,情知教学到此圆满体现。

首先学生谈收获。如主题、写作特点等,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得以实现,“知”就完成了。然后教师小结,“情”在此得以升华。学生对情绪的表达暴涨,齐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整堂课紧紧围绕冷冉情·知理论教学,耳濡目染,浸泡打磨,高潮连起!

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这一主张,尽管是在三十多年前提出的,但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托兰斯的观点也有:“要使今天的儿童就具有满足他们未来会遇到的一切需要的本领,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设法使儿童具备各种动机,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将情与知二者结合,辩证地看待,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不懈地耕耘创新,未来的语文教学一定可期!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冷冉1982年《教育研究》杂志《谈“情·知教学”》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
构建适应农村小学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模式
构建适应农村小学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模式
科学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以学定教,努力实践“教是为了不教”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理念下的课堂构建
打造“教是为了不教”的生本数学课堂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