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银
【摘要】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诱导”教育原则的人。《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只有在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某一个知识或者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教师才能去启发他、开导他,使其幡然醒悟。如今高中化学教师为达到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标准,逐渐开始重视启发式教学,采用置疑、举例、比喻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启发式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同时,课程改革标准也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因此,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方法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渐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启发式教学概述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主要指教师根据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暗示、点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提倡深造自得
陶行知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想去一个地方,如果选择坐车,他在去的路上会很轻松,但是无论去多少次,他都不会记得来时的路;相反,如果他选择自行,尽管在去的路上会遇到层层阻碍,比较辛苦,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依然会记得来时的路。这个事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亲身体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教育也是如此,化学教师的工作并不只是传授化学知识,还应该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遇到问题时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判断,通过自身实践以及相关实验去解决问题,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相反,如果一味地寻求他人的帮助,尽管问题会得以暂时的解决,但经验永远是别人的经验。
2.注重启发诱导
就像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直接提供正确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追问,帮助学生发现其所掌握的知识中存在的漏洞以及疑问,随后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自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才能提高学生紧密的逻辑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应用
(一)置疑启发教学效果
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以及学生的主动探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采用作为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的“置疑法”,在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的衔接处都设置相应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推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置疑法,其重点在于“疑”,字面的意思就是疑问,指提出问题。它既是探索认知的开始,又是思维开发的中介。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着眼于问题的表面,根据问题提出,理解问题的文字表面意思来理解问题的关键;另一种深入问题的内部,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化学教师需要掌握“疑”的精髓,经过深思熟虑,在课堂之上对学生提出一些深入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钻研、进行实验、探寻答案、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获得相关的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广东某高中化学课程为例,在学习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时,教师在课堂导学部分引用了2016年5月20日广东东莞煤气站爆炸事故的相关新闻报道,借此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煤气站会发生爆炸?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发散自己的思维,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他们希望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因此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就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直观启发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科学。而实验,可以说是高中化学启发式教学当中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他能够直观地展现出物质发生反应的整个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
以开展“同分异构体”這一节课为例。在讲解同分异构体之前,先进行复习回顾:关于“烷烃”的定义、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以及同系物的定义。接着进行展示丁烷的球棍模型,向学生抛出问题“这是哪种烷烃的球棍模型?”。根据学生回答,解释展示的是由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直链丁烷。紧接着再抛出问题“直链上的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顺序可以改变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演示碳原子位置改变后的结构并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引出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组织自己的语言回答上来。学生通过球棍模型的直观观察进行两者对比,接着引出新知识点。这种方式要比教师直接讲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好得多,学生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也更加容易。
(三)举例式启发教学效果
在化学学科中,存在着许多泛泛的、抽象的知识点,有些概念之间容易产生混淆,不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加以区分。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知识点中,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中——元素非金属的最高价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对应的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学生很容易在这里有个误区,只注意到酸性而忽视了这句话的关键意思,忽略了该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在这时教师就需要举出特例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走向正确思路。比如比较F、Cl、Br、I这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酸性强弱顺序为HF
通过举例说明,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生只要在脑海中一直保留着事例,在今后的的学习中就能够引用事例的重现而避免知识点的混淆。这也使得举例式启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四)比喻启发教学效果
化学学科是一门相对复杂而又接近生活的学科。学习化学中会遇到许多抽象的、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又不像文科知识那样靠背诵就能轻松记忆。正因如此,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从心底排斥这个学科。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利用比喻的方法,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生动的、具体的、直观的概念,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概念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共价化合物时,产生了疑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是怎样产生共价化合物的?就这个问题,我利用前不久所发生的“奔驰事件”给予回答。首先将两个不同的非金属元素的电子分别比喻为奔驰4S店工作人员与奔驰车主。这两者之间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唯一的方法就是各退一步、达成协议,而这个协议恰好就是双方最后所达成的协议,共价化合物中的元素都为对方提供电子,从而使双方在稳定的状态下和平共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掌握了“共价化合物”这个概念。
(五)设陷启发教学效果
设陷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到的启发教学的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做题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并将这些问题有意识地设置陷阱,诱导学生跳入陷阱,使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出试题的时候往往会在题目中增加一些干扰项,使学生误入陷阱。例如,关于离子共存的问题,在选择符合题设环境的离子是否能够大量共存时,教师通常会在选项前增加“中性”“透明”“酸性”“碱性”等的干擾因素,以此来扰乱学生的思维,在分析错题的时候,学生会立刻幡然醒悟,从而加深记忆,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牢牢谨记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时刻遵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采用置疑、直观、举例、比喻、设陷阱等方式进行启发诱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化学概念。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五种教学方法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只有将这几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东海.高中化学启发式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论坛,2018(8):4.
[2]程薇.论述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加强互动启发性教学[J].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15(9):74.
[3]刘春梅.化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195-196.
[4]李二兵.浅析高中化学启发式教学方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2):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6]杨志鹏.以化学文化育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以闽、疆两地高中化学教学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