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晓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较完整地进行讲述,会与别人交流。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上有自己的一些尝试,浅谈一下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口语交际训练
(一)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在对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因为低年级学生在年龄、心理、认识等方面都处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阶段,他们表达出来的一些想法和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苛求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完美状态。老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即使说得不好的,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我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以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
(二)依托课堂教学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多重读写,忽视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老师在课堂上营造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从范围来说,是全员,包括每个学生;从时间来说,是全程;从形式上说,应该是听、想、说多样。使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的、积极的思维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三)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首先教师要向主持人一样巧设情景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如《小兔运南瓜》帮小兔想办法时,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可以用一块大板做成跷跷板的样子,把南瓜放在一头,另外请几个小朋友站在另一头,南瓜就会飞起来,飞到小兔家的院子里。”我就说:“你的知识之丰富让人刮目相看,想象之大胆让人佩服。”在口语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自然情景或拟真实生活情景,运用具体实物,直观教具等组织语言材料,让学生有切实体验有真情实感,学生才会有话说,有内容说,口语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口语交际
语交际训练不要局限于课堂,还应向课外延伸,要在真正的生活情景这个“大课堂”中开展起来。例如,在春季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春天时,我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观察春天,观察后再让学生们到课堂上说一说。课堂上,学生们有的说:“春天到了,农民正在忙着播种。”有的说:“春天到了,到处鲜花盛天,小草长出新芽!”有的说:“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还有的发出:“啊!春天真是美不胜收!”的感叹。这样,学生观察到的多了,亲身感受多了,说话能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艺术节”活动、“六一”活动、班队活动、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在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我就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学生说的兴趣盎然,眉飞凤舞,好不热闹。这时,教师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学生都非常喜欢观看,教师可从学生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我组织他们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对剧中空白的情節进行想象说话,有时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我还组织了一次“《西游记》人物评论会”,学生的说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电影,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储备,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
总而言之,小学口语交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训练,交际能力的训练应是长效的,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应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新一代的公民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犹如“滔滔江水”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群.口语交际训练教程[M].汉语词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