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连岭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動,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每一课都设置了“小辩论”“小讨论”“说一说”等栏目,表现形式多样,要求不同,都具有开放性,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中,还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重形式,轻实质”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一是片面追求课堂活跃。不少教师为追求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的翻新,特别是在公开课、示范课上,常会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课堂里虽然出现了热烈讨论气氛,但效果不佳。二是选题不当。这样的合作不切实际,不合时宜,更没有效果。“重主体,轻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迷失方向。究其原因,是合作学习小组组织不规范。往往是按座位就近随意成组,组员没有相应的分工,没有负起相应的职责;教师没有担当起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没有在合理组织、有效指导、积极参与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二、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1. 合理组编合作小组,让合作小组成为学习共同体
如何建立小组,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合作的意义、要求、方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建立起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小集体。如果让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1)女生组和男生组,那么男、女生兴趣特长就不能互补;(2)优生组和学困生组,那么学困生组必然成为常败组,从而失去共同讨论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合作小组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合理核定小组数及各小组人数。合作讨论时,组内人数太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人数太多,受课堂时间限制不能做到人人参与,畅所欲言。所以,每组应以4-6人为宜。其次注意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分组时,确保优、中、差搭配,“组内异质、组际同质”。这样,各小组的水平相近,将各人之间的竞争公平地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正确选择合作学习内容,使小组合作体现最大价值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这是因为提出一个有讨论价值又非常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统筹安排。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置好合作学习的起步平台,注意选择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通过讨论,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共识。
3. 创设合作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组合作学习之“米”,就是学生对合作学习问题的个人见解及探究欲望,而个人见解的产生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4. 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个性差异很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参与其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关注讨论的内容。如某组讨论出色,就应该适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充分地享受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某组如果出现冷场,应该及时救场,适当提示。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完成等量任务。除了了解小组集体情况,在肯定优生精彩表现的同时,应及时提请他们听听其他成员的意见,鼓励学困生多开口说话。这样,让每个小组根据相应规则,平等地享受发言的权利。
5. 客观评价学习结果,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以小组学习目标达成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主要依据。在评价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将评价的重心落在激励小组集体合作上,表扬学习小组的合作默契、小组讨论中的奇思妙想。为了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还应关注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享受分组后合作学习的成果和乐趣,在学习共同体中充分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潜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