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红
摘 要: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情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简化情绪量表》对44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情绪抑郁、自罪自责及情绪总分在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务工时间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仅情绪抑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农村中学生抑郁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更要收到关注和帮助。
关键词:抑郁;情绪;中学生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的剧烈变化、学习压力增大、人际交往需求强烈,自主时间狭小,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尤其是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问题。抑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消极指标[1],严重损害中学生的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青少年时期的抑郁症存在高自杀风险和复发率高等特点[2]。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14.81%。中学生的抑郁症已经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探索农村中学生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对预防农村中学生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对促进中学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某中学随机分层抽取初一到高二的在校中学生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漏填、作答不认真,来自城镇等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为89%。其中男生174人,女生262人,缺失9人;初中生300人,高中生145人。父母从来没有外出务工或6个月以内的188人,外出务工6个月务工以上的252人,缺失5人。
1.2 调查方法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另一部分为程培霞等修订的简化情绪量表(Short Mood and Feelings Questionnaire, SMFQ), 该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包含心境抑郁和自罪自责两因子,采用3级计分方式,0表示无,1表示有时,2表示经常。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抑郁水平越高[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一般状况
使用SPSS25.0进行关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情绪抑郁的均值为6.00±2.74。情绪自罪自责均值为4.27±3.02,简化情绪总分均值分10.27±5.18。本次调查中情绪总分高出15的达13.9%。说明这13.9%的同学存在抑郁情绪困扰。
2.2 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是否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仅情绪抑郁有显著性别差异,其他差异都不显著,见表1。
2.3 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分析
将家庭人均月收入分成1000元以下、1001-2000元、2001-3000元、3001-4000元、4001-5000元、5000元以上等六个层次,通过单样本方差分析来检验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其影响都不显著,见表2。
2.4 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留守差异分析
将父母从来没外出务工或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中学生定义为非留守儿童,将父母外出务工时间6个月以上的定义为留守儿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本次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不受父母是否长期外出务工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更易抑郁[4]。本次研究表明,研究对象抑郁情绪总分均值为10.27分,有將近13.9%的学生抑郁情绪严重。抑郁情绪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抑郁情绪严重,说明心理状况不佳。陈万芬等研究发现心理素质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心理素质高的中学生,体验到的抑郁消极情绪越少[5]。中学生抑郁情绪严重,跟学习和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中抑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跟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张宝等学者研究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6]。
本研究中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自评的抑郁情绪影响不大,差异不显著,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王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抑郁症检出率较高[7]。这可能是因为选用的评测量表不一样导致。另由于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本身都不好,因此差别不明显,因此差异不显著。将父母从来没外出务工或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中学生定义为非留守儿童,将父母外出务工时间6个月以上的定义为留守儿童。但本次调查中,发现留守组中学生抑郁得分跟非留守组中学生抑郁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跟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8]。差异还是测量工具不同导致的。当然也值得我们去深究为何有这种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海曼,熊俊梅,龚少英,秦屹,高苗苗.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指标的再探讨及稳定性研究[J].心理科学,2015,38(06):1404-1410.
[2] 陆娟芝,凌宇,黄磊,赵娜.生活应激事件与希望感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2):294-297.
[3] 程培霞,曹枫林,苏林雁.简化情绪量表中文版用于中学生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01):60-62+72.
[4] 梅兰,邱丽华.抑郁症性别差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8,9(11):853-856.
[5] 陈万芬,潘彦谷,张大均,刘广增,罗世兰.中学生心理素质与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08):140-145.
[6] 张宝,徐慧琼,汪姗姗,宋先兵,万宇辉.睡眠质量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09):958-961+966.
[7] 王锦,杨蓉,李丹琳,洪能能,王晨铭,万宇辉,许韶君,陶芳标,张诗晨.沈阳某校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联[J].卫生研究,2019,48(05):765-771.
[8] 高明月,景汇泉.留守儿童心理抑郁状况1∶1倾向指数匹配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2):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