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芬
近年来,“原生家庭”的字眼慢慢映入大众眼帘,相关的新闻、热点、电视剧、电影等,都能激起人们对于原生家庭的激烈讨论。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其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但随着近年来一些对原生家庭负面报道的新闻媒体的频繁出现,使大众对原生家庭有所曲解。越来越多的人会把人生的失败、性格的缺陷、个人得失、甚至校园暴力,全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也成了一块万能遮羞布。其实不然,原生家庭只是一个普通概念,我们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症结全归结于原生家庭,我们需要正视它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教师生涯也让我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到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大不相同,自然看到的问题就不一样。我们需要摒弃偏见,正确的看待原生家庭的利弊。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一度带火了原生家庭这个词。剧中苏明玉从小生活在爹妈不爱、兄长不疼的环境,家里出现任何兄妹争吵矛盾,母亲都只会一味地打骂她,就连她想报考清华的梦想都被剥夺,只能就读免费的师范生。导致成年后的她变得性格古怪、说话刻薄、对待亲情总是一副旁观者的冷漠姿态。这些,是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弊。可是,即便家庭带给她诸多伤害,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抓住学习的机会,最后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当母亲去世时,她能毫不犹豫拿出一笔安葬费;当哥哥失业时,她悄悄地找关系帮其介绍工作;当父亲无家可归时,悄悄为父亲买下豪宅;当师傅生病时,她为师傅和所创公司赴汤蹈火挽救损失;当朋友犯错面临开除时,她帮助走上正轨渡过难关。那么,原生家庭在带给她伤害的同时,不也成就了她自立自强、知恩图报、有责任心、有担当?这些,是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利。我有个学生让我记忆尤为深刻,曾在晚上十二点要逃离让她厌倦的家,吓得我连夜出门寻找。这是一个生长在三个女儿的家庭,据她描述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家里有任何的不顺都会责骂她们是女儿身,大姐有两年未回过家,每次和母亲碰面永远都是无休止的争吵。私下我和这位母亲有谈过,交流中能感受到这位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表达方式有问题,再加上孩子特别敏感,而作为老师的我责无旁贷需要正面引导。一方面,这名学生觉得自己很无能,否定自己,很好强,希望自己是一个男孩就可以结束一个家庭的痛苦。另一方面,学生非常的努力,在学校成绩优异担任班长,做任何的事有担当有交代,懂得换位思考,有一颗感恩的心。最后也以优异的成绩找到体面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缓和家庭人物关系,现在一家人过得很幸福。家庭给她带去了伤害的同时,也成就了她。所以,我们需要正视原生家庭是把双刃剑
很多人认为成败决定在起跑线,这只是为自己的不进取和懒惰找借口,孩子们更多的是靠后天的自身努力。有档知名节目叫《变形记》,有生长在环境优越,知识分子母家庭的孩子,叛逆、抽烟、酗酒、甚至犯罪;有家庭暴力的父亲,孩子成长后成为责任心强、尊重女性的暖心绅士;也有家庭贫穷的农民父母,培养了知名大學的博士后,这类例子比比皆是。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引导孩子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让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呢?
在我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略有几点顿悟:首先,我们要引导孩子了解父母,懂得换位思考。一直以来我告诉自己学生:每个人永远无法亲身感受另一个人所受到的伤害和痛苦,请大家不要随意的评论或揣测对方,但我们可以试着转换身份去设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个父母都是深爱自己的孩子,也许有少数家庭因某些特殊的原因导致父母出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想,做父母的是否有苦衷或难言之隐?试着去理解们,再者也不能因为父母的错误去惩罚自己。第二,走出自己是受害者模式。学会放下仇恨,和父母握手言和,过好自己的生活。选择原谅,既不是代表认同父母的行为,也不是纵容,只是让自己勇敢直面原生家庭之伤,保护自己远离痛苦。在心理咨询临床工作研究中,许多已经顺利走出愈合之路的来访者提到,原谅父母是他们能够给最终走出原生家庭之伤阴霾,获得内心宁静的关键因素。第三,选择合适的相处方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亲子之间的相处中,需要保持独立的空间和适当的距离。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占有欲很强,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一度恶劣。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要与孩子对抗、过分溺爱、过分干涉,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家庭出现矛盾时需要及时沟通,用朋友的身份心平气和的去沟通解决问题,使家庭保持温馨融洽的氛围。第四,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善良应该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宽容,放大别人的优点,多赞美身边的人;懂得礼让,不要凡事与人斤斤计较,学会尊重他们,让自己拥有更多朋友;懂得回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多为他人考虑,传承社会美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呼吁所有社会人士,希望通过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尽量避免让孩子不再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让孩子们正视自己,与家庭和解,能幸福快乐的成长。放下过去、接受现在、迎接未来,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参考文献:
[1] 迪娜·安瑟,如月.教室里的正面管教[J].中小学德育,2015(07).
[2] 武志红.心灵的七种兵器[J].中学生博览,2010(17).
[3] 沈家宏.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J].中国图书评论,2018(10).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城市职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