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乐天派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2019-09-10 23:55郝亚茹
青年生活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苏轼

郝亚茹

摘要: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以说他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林语堂在《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中称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的一生波澜壮阔,生活寄于风雨,命运困于党争,但他的襟怀系于苍生,始终以乐观旷达的态度笑对人生。本文将就苏轼曲折的人生来探讨他养成旷达态度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乐观旷达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苏洵亦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母程氏乃书香门第之女。苏轼天资聪颖,21岁进士及第,以《刑赏忠厚之论》一文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举荐,在制科考试中与弟弟苏辙一起被宋仁宗封为第三科——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名扬天下。苏轼性情真率,豪放不羁。父亲苏洵在《名二子》一文里解释了给苏轼取名的缘由:“轼乎, 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是怕苏轼的率直会给他招致灾厄,取名“轼”便含警策之意。但观其一生,仍因为他率直的性格几遭贬谪,仕途坎坷。虽然人生坎坷多难,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每一次苦难,向困苦现实提出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挑战书。

一、曲折的人生

苏轼一生,经历了宋仁宗至徽宗五任皇帝,从入仕到去世,几乎经历了北宋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全过程。苏轼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的看法是颇为深刻的,他认为北宋社会“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但他不主张激变,而是主张微变、渐变,循序渐进,因此在改革中站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队伍中。他年少多才,得欧阳修举荐,为宋仁宗赏识,仕途本应一路畅达,却因身陷党争旋涡,加之性情直率、不善掩饰,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的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并不高属从八品,干了近3年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史馆。一落:1079年,苏东坡被小人谗害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差点丢了性命。由于弟弟苏辙等人的积极营救,加之宋神宗爱惜人才,最终免去死罪,贬至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二落: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三落:一贬再贬。元祐九年(1095)哲宗亲政,改年号为“绍圣”。刚一亲政,他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同年4月,苏轼被贬至英州,上任1月又将其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接着又将其被贬到更远的儋州。

二、旷达的态度

“乌台诗案”的发生,使苏轼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人生洗礼。“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雞”这种生死被握在他人手中的无助、恐惧与凄凉,使劫后余生的他能够更加冷静地看待人生。被贬黄州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心思转向生活本身和文学创作,他在黄州城外的东坡开荒种地,潜心读书,认识了异代知音陶渊明,写出了传唱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无常的命运和接连的打击并没有打败苏轼的精神,而是成就了他“以此一有傲四无”超脱旷达的境界。王水照先生考察苏轼一生仕途遭遇,尤其是三次贬谪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的变化,归纳出他情绪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表现为“喜———悲———旷”。在《文学遗产》 1989年5期《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一文中说:苏轼初到贬地的“喜”,实际上是故意提高对贬谪生活的期望值,借以挣脱苦闷情绪的包围,颇有佯作旷达的意味;只有经过实在的贬谪之悲的浸泡和过滤,也就是经历人生大喜大悲的反复交替的体验,才领悟到人生的底蕴和真相,他的旷达性格才日趋稳定和深刻,才经得住外力的任何打击。

三、如此旷达之原因

那么这种快意旷达的人生哲学是怎样炼成的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1.先人的榜样力量

恩师欧阳修。众所周知,欧阳修对三苏都是极其欣赏的,尤其是苏轼。自从苏轼拜入欧阳修门下,师生二人相交,情谊深厚。欧阳修不仅对苏轼有知遇之恩,而且在为人、为政方面都给苏轼树立了标杆,欧阳修仕途中失意之时寄情山水,旷达洒脱,从《醉翁亭记》可见一斑。恩师的这种人生态度正是苏轼的榜样。先贤陶渊明。苏轼曾在《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中说:“渊明吾所师,夫子仍其后。”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陶渊明是苏轼的一位知己,在精神上陪伴着苏轼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虽然相隔百年,但是陶渊明淡泊自乐的乐观精神深深影响着苏轼。

2.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影响。在宋代,儒释道合流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文人界。苏轼亦深受影响,表现为执着于儒家入世思想的同时,又能以释禅老庄思想为自己开出一付清醒药。他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欲在政坛大显身手,但现实却使他的政治理想一再受挫。在人生失意,颠沛流离时,又以佛老之心融通内心,转向乐观旷达。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虽以诙谐放达面对世人,却从未放弃儒家的入世理想,因此他虽有陶渊明的隐世之心,仍从未行隐世之实。

3.理性精神的引导。纵观苏轼的作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中含蓄深沉的人生思考,以及在这思考中闪烁着的理性精神。在无常的世事面前,苏轼认识到了人的力量的渺小,《前赤壁赋》中集中体现了他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思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形成了一种“寄寓”的人生观。因此他常把人生看成一场梦,“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梦来超脱现实,现实的苦难就不足以给他造成伤害。

结语

苏轼的一生几多波折,令人叹惋。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有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其不拘困厄、坦然自得、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更是值得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细细品味学习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向峰. 苏轼人生哲学嬗变过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2]郭梦雅. 论苏轼的艺术人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杨胜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J].文史哲,1998(01):106-110.

[4]梁银林.论苏轼的旷达与宋代文人的理性人生态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259-264.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看 淡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世界观(二)
懂得放弃
三种人生态度
人生的三种态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