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研究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脉络,探究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主要分两个部分来分析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研究:第一部分叙述了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风格类型。
關键词: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
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徐蒋体系的影响下,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经过一批以尹瘦石为代表的来内蒙古工作的优秀艺术家和本土艺术家思沁、张峻德、齐·巴雅尔、周荣生、陈嵘、陈晗晟等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表现形式。笔者认为,随着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发展,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也应该不断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但总的来说,当代蒙古族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落后于国内其它先进省份民族题材创作。笔者对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分析、总结,分析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特征,从多方面对画面表现形式进行探索,提出发展创新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途径。
一、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现状
首先,对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称谓中的“当代”在时间概念上进行界定。这一时间上的界定,国内与国外存在差异。在国内,普遍认可的是“八五新潮”左右,甚至新世纪以来。笔者将时间范围界定在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时间段里,研究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现状的当代性。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艺术家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创作思维活跃,画面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以此为题材的艺术家不断增多,以叶浅予、尹瘦石、黄胄、卢沉等外地画家来内蒙古采风写生并创作出许多蒙古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并进行了新的造型、水墨、色彩与构图形式语言的探索。他们共同努力奠定了当代蒙古族题材写意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坚实基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写意人物画成绩斐然。随着以此为题材的人物画家日益增多,形成了以草原风情为题材的独特画面表现形式。今天,还有很多艺术家依旧对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此类作品在各种大型展览中极为常见。在2012年“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中涌现出一批表现蒙古族题材的作品,如杨力舟的《草原之歌》、袁武的《白云朵朵》、冯远的《天边》、刘泉义的《等待》、王颖生的《盛装》、张江舟的《惠风》、张道兴的《草原速度》等。笔者认为,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现草原题材的造型、笔墨、色彩与构图方式。
如果对这些作品进行集中梳理研究,会发现在造型、笔墨、色调与构图上,画家们都在努力打破创作上的惯性思维。如果沿用固定的表现形式会阻碍地域性特征及生活真实感受的表达,创作出的作品不但不能感动观众而且极易出现雷同的现象。笔者认为,模仿式的继承只能望前辈之项背,永远不可企及,更无法超越。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发展与创新。创新只能从走出传统开始,更确切地说,走进传统难,而走出传统更难。
二、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风格类型
(一)写实性风格类型
当代蒙古族为题材的水墨人物画家将传统笔墨与西画进行结合,在造型、笔墨、色彩与构图等几方面以写实性方式融入作者的主观表达。
首先,从造型上看,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创作和中国其他题材的水墨人物画情况相似,造型语言出现了多样性,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绘画观念发生了转变。鲍凤林以写实的造型手段深入刻画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场景。这种写实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感受,脱离了素描塑造的方式,继承了传统水墨表现的精华,与蒙古族自身的性格特征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水墨人物画创作造型方式,是对传统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继承与发展。画家陈晗晟在《马可波罗觐见》历史题材主题创作中,以坚实的人物造型表现众多人物。人物组织有序,延续了素描的造型方式,采用了意象造型的手段。通过对当代民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家作品的分析,能够感觉出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真诚,他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实现了对画面表现形式的探索。艺术家不同的经历、阅历、感受影响了其自身的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表现语言,使画面表现形式明显带有个人特征。
其次,从表现形式的构成要素即笔墨与线条上进行研究梳理。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笔墨的表现,常常用“墨法分明、墨分五色”来比喻墨色的各种变化。中国著名画家黄宾虹对笔墨进行了精心的研究,提出“墨法分明,其要有七:一、浓墨;二、淡墨;三、破墨;四、积墨;五、泼墨;六、焦墨;七、宿墨。”[1] 著名的理论家郎绍君也曾经说过:“笔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媒介与手段,它本身也具有文化符号性和一定的精神意义——作为特殊的传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它凝聚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与性格。”[2]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同时,将笔墨与线条相交融,传达自身的语言魅力,几代蒙古画家为之付出了努力。老一辈人物画家思沁的水墨人物画创作,粗狂的线条支撑着整个画面,线条的风格与画面人物的性格完全吻合,使线具有了生命力,画面中没有大面积的墨块,画面整洁、强劲。张峻德的水墨人物画创作,线条与大块墨结合使用,以线条勾勒、层层积墨的方式塑造出画面人物的厚重感,使线条与墨之间衔接自然。鲍凤林的水墨人物画线条与张峻德的相似之处在于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方式,不同之处在于鲍凤林作品中的线条更趋写实性,其作品中长线条、短线条、粗线条、细线条形成对比,同时,出侧锋顺势进行皴擦,以表现体面,附之以大面积的墨、色与线条形成对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画家陈晗晟水墨人物画创作中以宿墨表现,在宿墨中寻求丰富的变化,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结合,优美雅致。作品中充满人文的关怀,在欣赏作品时,观众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到画面的情景中。线条与墨块的结合使用是蒙古族艺术家共同的表现方式。
再次,从色彩与墨的关系上进行梳理。画家在探索中促进了画面表现形式的改进,如田黎明在作品中用和谐的色彩组织画面,以色彩的笔墨关系代替墨与色之间的冲突。刘庆和则以颜色与墨之间的融合形成柔和的画面,注重色彩与色彩之间、色彩与墨之间的渗透,进而追求笔墨的偶然效果。南海岩在创作中汲取西画色彩的冷暖原理,大量使用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在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大量使用色彩实验还是比较少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在色彩的使用上多以水墨淡彩的形式表现。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单一的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画面表现形式不能满足蒙古族题材艺术家的创作需求,对于色与墨的探索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是当代蒙古族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构图问题。从各大展览中出现的以此为题材的水墨人物画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水墨画构图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的构图方式,尤其是黑、白、灰的颜色搭配,构图形式趋于灵活。画家安玉民的水墨人物画作品《不朽的胡杨》以三联画的形式表现,以额济纳胡杨林为三联画的背景,起到提升主题的作用,中间一联绘有一蒙古族女性怀抱两只幼小羊羔,将蒙古袍以重墨形式表现。画面整体上是以灰色调为主,重色调的出现自然会引起观众的注意,成为画面的焦点。背景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人物与背景错落有致、左右呼应。画面恰当地表现了蒙古族女性的顽强性格。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的构图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時,对西画构图形式的吸收融合将草原场景表现得更加直观。
(二)表现性风格类型
西方表现主义风格对当代蒙古族题材写意人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造型方式已不限于写实,采用“意象”造型原理创造形象,但造型方法并不是“意象”造型,而是对写实造型的一种延续。以蒙古族艺术家海日汗为代表,吸收了宗教及蒙古民俗中的养分,水墨人物画以形态怪异的形象出现,打破了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画面空间处理手段,给人梦幻般的感觉,离奇深邃,一种崭新的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呈现于世人面前。其代表作品《绿》将写意画传统与表现主义观念融为一体,人物以符号化的形式出现,用没骨、层层积染的方法使画面浑厚、笔法丰富,真实的表达了情感。
从表现形式的构成风格来总结当代蒙古族水墨人物画,不同的笔墨、造型、色彩、构图是对蒙古族人文环境的不同感受。表现形式也会因阶段性的情绪或人文环境的审美视野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因而,当代蒙古族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还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结语
目前,蒙古族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表现室外的马和人物的关系,极少出现反映蒙古族当代生活的场景,妨碍了真实情感的发挥,出现了作品形式单一、真实情感匮乏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吸收学习借鉴才会涌现出思想深刻、有意境、反映当代的蒙古族题材写意人物画佳作。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画面表现形式的各个要素也要随之发生变化,用新的画面表现形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面貌。笔墨紧随时代,绘画作品才有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宾虹.黄宾虹自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3-54.
[2]朗绍君.守护与拓进:20世纪中国画谈丛[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209-210.
作者简介:李立国,硕士,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二级美术师,主要从事中国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