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梅
未来已来,新时代的节点上什么样的学校能承载面向未来的育人任务?一定是具有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具有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目标的学校;它是一座虚拟的城市,具有现实城市的基本规划与结构、运作与模式、真实与活力;它是一个具有“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的大教育生态场域,是一个和谐、统筹的大课程综合体……
一座“体验+成长”的乐园
基于关怀生命成长的教育思想和为学生人生幸福、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的办学理念,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规律,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创建了一座融城市智慧与海洋精神,集生活性、体验性、成长性于一体的课程综合体——“校园城市”(师生家长为它取名为“慧创城”)。这座虚拟校园城市建有八大“城市”系统:司法系统、城管系统、环卫系统、金融系统、商业系统、外联系统、传媒系统、文教系统。在“慧创城”中,校园学习生活变成了“有意义+有意思”的美妙体验,孩子们轻松链接学习与生活,早早构想规划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自信成长,迎向未来。
“校园城市”的心脏是“儿童大学”,具有学院制教学和全新的学习体验。“儿童大学”设置了六大学院及其相关“课程群”,积极探寻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与统整融合,设立了法育学院(道德与法治)、语言学院(语文、英语)、理创学院(数学、科学、信息、综合实践)、艺术学院(音乐、美术)、体健学院(体育与心理)、海洋研究院(地方海洋特色课程),每个学院都有基于课程标准和关键能力的“学院育人素养指向”,并搭建了“基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课程群”学院课程体系。
“校园城市”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场域,是一个相助相伴的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在“校园城市”的“文教系统”设立了“教师大学”和“家长大学”。“教师大学”开设了“思修、术业、人文、健康”四大类课程,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教师团队。“家长大学”秉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开设了亲子教育学院、好爸妈缤纷社团、家长效能工坊,在多层、多元、多能的培训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水平,吸引更多家长成为与学校有着共同育人目标的合作同伴。
当“校园城市”的“家长足球社团”在一场场亲子共同参与的角逐中风靡校园时,当孩子们走上主席台为爸爸妈妈颁发奖杯和奖牌时,家长们动情地说:“我有好久没有拥抱开始走进青春期的儿子了”,而孩子们则毫不掩饰地骄傲夸赞“老爸,球技好赞”“看,前锋是我老妈!”。
小雨爸爸眼中的“家长大学”是这样的:当家长进球时孩子们在场下呐喊欢呼,孩子们的助威声鼓舞着老爸们更加卖力地奔跑,这种主观的体验、亲子的互动,比一次家长会或者一场讲座所带来的收获要多得多。
“慧唱团”是家长大学第一支家长合唱团。当“慧唱团”登上青岛大剧院的舞台,在迎新年音乐会上一炮走红时,家长们激动万分。小铭的妈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难的事也要尝试,也要坚持。我坚持出勤,坚持排练,克服繁忙的工作与辅导孩子时间上的冲突,目的就是给孩子做出榜样。成功的演出给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更让孩子备受鼓舞。”
教育是示范,是陪伴,是理解,是激励。“校园城市”里,家校间是共生与共情的亲密伙伴。
一种“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体验
课题研究开辟课程路径。“基于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场域建构研究”是我校申报的青岛市“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我们从课题文献综述和可行性分析中探寻“校园城市”的价值意义与研究路径,引领课程深度建构。秉承“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原则,“文教系统”的“儿童大学”,以“基础+课程群”的形式,从四个路径实施推进:夯实基础,实施国家“基础性”课程体系深度统整;聚焦素养,实施“拓展性课程+节日课程”的“课程群”建构;学科统整,实施学院课程自统整、学院间课程互统整;发展个性,实施特色课程与长短课时探索实践。在“校园城市”课程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成长与体验的美好,促使学习内驱力、思维发展水平、综合素养等在课程中得以提升,这样的课程体验和学习方式,演化成他们未来行走世界的思维方式。
“校园城市”课程解开成长N次方。步入“校园城市”,脚下是模拟现实城市的“双向行车道”,走廊里的学生无一不遵守规则有序穿行,值岗的“小交警”负责任地开展劝导和监督工作,“如果有同学违规,会被扣掉‘班级家’城市积分的。”这种自带快乐体验的自我管理,让同学们不仅养成了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为校园创造了安全有序的良好氛围。中午的分餐车旁,头戴厨师帽、口罩、手套、围裙全副武装的“午餐服务”小志愿者,岗位辛苦却无比抢手,“同学,蔬菜有营养,多来点儿”“不够再来添,不浪费”“营养全面,不能挑食”——劳动竟是这般有滋有味。在“传媒系统”的慧创城报社、小记者站、电视台,“小媒体人”走进“各行各业”,采访、报道,他们在行走中学习、观察、交流、体验、写作,在实践中能言善辩、自信表达。
“我的体验岗位是做午餐小志愿者。工作职责是在午餐之前为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分餐,这份工作是我自己申报来的,并且连续工作了将近一年,虽然挺辛苦,但是我非常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了友谊和信任。”四年级的小钰自豪之情写在脸上。
“我担任‘慧创城’司法系统交警队长的这一年,更加懂得了文明与责任的重要。执勤的这一天虽然非常忙碌,但是每一位小交警都严格按照工作手册的要求按时按点上岗执勤,把秩序和安全带给‘慧创城’的每一位公民。”五年级的小婷同样很自豪。
海洋课程植入海范儿基因。作为“全国首家少年海洋学校”,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为每一个海校少年植入海范儿基因。“儿童大学”专门将“海洋学院”升级为“海洋研究院”,构建了“海洋基础课程、海洋拓展课程、海洋实践课程”三经四维课程体系;研发了《海洋实验课程指导指南》《海洋研学课程指导手册》《海洋DIY制作指导手册》校本教材;实施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海洋教师培训;建立了以袁业立院士为首,由各领域海洋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开辟了涉海科研院所、海洋场馆等十余个海洋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立体多元的海洋教育生态场。学校自主研发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艺术四大类16个主题的实验课题,每年开设100堂海洋实验课。课堂上,孩子们在科学家的亲自指导下进行动植物解剖、化学物理等科学实验,不仅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专家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一批又一批学子成长为胸怀宽广、主动求知、阳光自信的“海范儿少年”。
课程建构引领教师蜕蛹蝶变。2017年,我校从“1+X”本课标研读开始走向课程统整研究。“1”指的是教师任教的主要学科课标,“X”指的是国家课程的其它学科课程标准。学校邀请课程专家把脉诊断、指引方向,邀请市、区教科研专家解读课标、深研教材,力求把握准学科融合的方向与尺度。一次次头脑风暴,一轮轮反复推敲,一遍遍细致研磨,一堂堂反复试教,老师们品尝到了课程改革之路的艰辛,却更多地体味到了专家点拨、助力、引领、激励后的豁朗与前行的幸福。2018年初,團队正式进入课程统整建构模式。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同学科组的教师联手教研已经成为常态,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堂课开启了不一样的融合体验,不同学科的老师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融合研究带来创新研究范例和深度思考……学校还带领全体教师走进创客中心,让老师们像孩子一样去学习,头脑风暴、方案设计、操作实践、技术改进,大家在“自主学习”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STEAM教学项目体验中一一找到了答案。学校持续开展的“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主题校本教研行动,跨学科共研课、主题项目式学习、九年一贯制教材统整课等研究,为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与课堂变革奠定基础、积蓄力量。课堂在改变,老师们的教学在改变,孩子们的学习在改变,师生们在教与学的改变中自信地迎向未来。
“校园城市”,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它是教育者追寻成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的梦想之城,它把校园生活变成“有意义加有意思”的美妙体验,将每个人的成长与未来“链接”。我们坚信,它走向成熟的那一刻,必将带给我们最美好的教育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