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玮
摘 要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汽车防腐质量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整车强化腐蚀试验是主机厂用于考核及评价汽车防腐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实际车型开发经验,归纳并总结了整车强化腐蚀试验前车辆的状态要求,使试验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车辆实际使用时的腐蚀状态,对主机厂下一步进行整车防腐性能的分析、整改,确保车辆防腐性能能够达到预期工程目标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汽车;强化腐蚀;试验;车辆状态
汽车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汽车制造所用材料以金属为主,而金属材料普遍存在腐蚀现象,不仅破坏汽车的外观,还直接影响到汽车质量和使用寿命,同时造成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材料能源的浪费[1-2]。在沿海及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由于腐蚀导致的汽车质量下降、寿命减少已经成为汽车损坏报废的主要原因[3]。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汽车腐蚀危害认知的不断加强,汽车的防腐性能已成为各主机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国主机厂为保证产品的防腐性能,纷纷制定相应的整车防腐工程目标(如图1所示),并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整车强化腐蚀试验的方式来验证车辆的防腐性能是否能够满足工程目标要求,从而保证其产品的防腐性能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
本文结合实际车型开发经验,对可能影响整车强化腐蚀试验结果的试验前车辆状态因素进行了分析优化,确保试验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车辆实际使用时的腐蚀状态。
1 整车强化腐蚀试验
整车强化腐蚀试验是汽车及其材料、零部件的重要检测试验之一,通过模拟沿海地区盐雾沉降、北方冬季冰雪路面撒盐的腐蚀环境,来考核及评价汽车在及其恶劣的使用条件下的防腐蚀性能[5]。目前国内各主机厂通常依据行业标准QC/T 732-2005 《乘用车强化腐蚀试验方法》[6]来进行该项试验。
整车强化腐蚀试验共包含8种基本工况:高速行驶、驻坡、盐水喷雾、强化腐蚀道路行驶、可靠性道路行驶、洗车、干燥以及温湿环境舱的存放。这8种基本工况构成了整车强化腐蚀试验一个完整的试验循环(如图2所示),每完成1个试验循环所需要的时间为1天,10个这样的循环,可以反映出用户在我国最恶劣的腐蚀环境下实际使用1年车辆的腐蚀情况。通过试验能够发现产品在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防护工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主机厂后续改进产品的防腐性能、确保产品满足工程目标要求提供依据。
2 整车强化腐蚀试验的车辆状态要求
在进行整车强化腐蚀试验时,除了试验人员需严格按照QC/T 732-2005《乘用车强化腐蚀试验方法》中规定的各阶段的工况条件进行试验以外,试验前的车辆状态也是决定试验结果能否准确反映车辆实际使用时腐蚀情况的重要条件。文章结合过往车型开发经验,梳理总结了整车强化腐蚀试验前车辆需要满足的一些状态要求,以期在试验前车辆状态检查方面避免存在遗漏,从而进一步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有效。
在试验前,车辆状态需满足一下条件:
1)试验车辆应为整车强化腐蚀试验专用车辆,不允许在试验前后进行其他任何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相关处理。如在试验前将车辆用于其他试验项目,导致在试验过程中车辆腐蚀速度加快,最终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难以真实反映车辆实际使用时的腐蚀情况;
2)试验车辆的白车身应选择正式生产线下线白车身,其余零部件也应尽量选择正式工装件,确保整车及各零部件的防腐工艺与设计要求相一致,使得车辆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车辆实际使用的腐蚀状态;
3)试验车辆的漆膜最好为选择白色或浅色漆,以便于试验人员在试验过程中对车辆各部位的腐蚀状态进行观察,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车辆各部位腐蚀状态判断的偏差,确保最终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4)试验前应检查车辆漆膜是否存在磕碰、缺损、开裂等缺陷问题。如存在,应于试验前进行修补,避免在试验过程中由于此类问题的存在而导致局部的腐蚀加剧,最终影響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5)试验前应检查试验车辆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试验正常进行或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功能性问题。如存在此类问题,应于试验前进行改正,避免对试验产生干扰。
3 结论
整车强化腐蚀试验作为各主机厂考核产品防腐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基于实际的车型开发经验,归纳并总结了5点试验前车辆的状态要求,使试验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车辆实际使用的腐蚀状态,对主机厂下一步进行整车防腐性能分析、整改,确保整车防腐性能满足设计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耿燕妮.汽车中的防腐技术.新技术及应用[J],2006, 39(9):44-45.
[2] 黄建中.汽车腐蚀及其表面涂镀防护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6,(8):1-7.
[3] 张静贤.浅析汽车各种腐蚀类型及原因[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2):63-64.
[4] 黄平.汽车腐蚀与防护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5] 黄建中.汽车腐蚀与防护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 厉承龙.乘用车强化腐蚀试验及防腐措施[J].汽车工程师,2015(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