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语文教些中朗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在朗读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谈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一、明确目的
朗读训练目标应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和环节中,与训练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训练目标就像一盏明灯,会始终指引着学生进行自觉的训练,并引导他们努力走向个更高的台阶。朗读训练目标一方面是操作性的要求,积累词句段和语感等在内的语言要求。操作性的要求应凭借具体的课文内容。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悟。另-方面是态度性与习惯之类的要求,如认真朗读,响亮地朗读,注意听别人的读等。这些都贯穿在训练的每个环节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的读文是你读了他读.男读了女读,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师读前没有明确的要求,读中没有认真细致的指导,读后也没给予评价反馈。学生在教师的驱赶下读书,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如同小和尚念经一有口无心。鉴于此,学生每次朗读前教师都要提出朗读的目标要求,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感兴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读;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的中通教师定要给予及时纠正,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方面加指导或范读;读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评议、交流,表扬好的方平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当然,班里每个学生的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中也应体现层次性。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訓练中,那些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断进步。但大多数会在课堂上充当听众与陪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这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参与锻炼,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时间、舞台。对于差生,让他们读,不求太高,只要能读得顺口、读得流利,就得到好评价。这么一来哪个孩子不爱读书呢?有人说,学习的老师是兴趣,其实兴趣的源头是成功。
二、把握契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活动。学生只要把课文读熟读透,课文的知、情、意、景等自然会明白。但小学生容易疲劳厌倦,使读的兴趣下降。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带着情绪读,让学生怀着探索的欲望读,让学生读出力量来,让学生读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收获,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百读不倦。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到新要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训练自然会吸引人。我们的学习训练活动应充满了希望时才是最有魅力的。朗读也是如此。从整体感知人生,是小学《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学生先读-段话,先大体了解写了什么;再读,体会是怎么写的;最后再反复诵读,进行词段的积累。读一段话如此,读一篇文章也是如此。所以,就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分为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要求。而精读一篇课文,又分为初读、精读、熟读成诵等几个环节。所以在初读文章时坚持让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训练学生边读边用,发现问题,通过朗读来用精读、熟读成诵等几个环节。所以在初读文章时坚持让学生通读全文;精读时,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发现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要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等。完成这些训练,朗读是基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书。朗读训练问样也要抓住重点段、重点句这样的“领”,读通读熟、读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