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次2018年全国卷三在维持以往既有稳定性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一定特色,本文即是对本次试卷的所体现特色的总结。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养;社会热点
一、试卷总体概况
总的说来,本次试卷史料运用丰富,形式多样。
从试题考察形式来说,24题以战国以前的自然陨铁分布地图配以题干,图文结合,直观易懂;25题、31题和34题均是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统计,分别考察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近代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和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部分工人生存现状;27题、30题、32题均通过引用第一手史料展示社会状况表达出题人的出题意图,非选题的材料相对而言,更为丰富,其史料多选用第二手史料,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降低学生阅读材料难度,避免学生的不必要失分。
从试题考察内容来看,突出历史主干知识与考查方向相一致。全卷以政治史、经济史为主要考察内容,思想史较少;中外历史考察比例约为59:26,与以往大体一致。关于中国史的内容有选择题8道,材料题41题的第一、第二小题,42题的开放题,三道选做题。其中中国古代史共有6道,近现代史6道,二者大体相当。关于世界史的考察内容有选择题4道,以及非选择题41题的第一、三小题和选做题的必修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其中关于世界古代史的有1道选择题,关于近现代史的考察内容则占多数。
二、试卷特色
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不断调整,相应的高考试卷也更多地展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时代变化要求。
(一)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为了达到核心素养总框架目标下的目标要求,必然需要各个学科的通力配合,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
新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2]28题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反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体现了社会意识可以反映社会存在。30题中随着1956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以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建设,反映国家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原理。
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任何历史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下发生的,因此时空的定位是历史做题的首要要求。33题题干表述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知识分子通过沙龙聚会,发表各自的见解,宣传科学、民主、自由,启蒙思想逐渐流行,同时此时的法国仍然存在封建王朝统治下,专制主义还未衰落。材料题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比较考查,其中第二小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力发展条件,要求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总结概括自甲午战争以来上海的发展,同时本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能够跨学科地运用上海本身自然条件对其发展的助力因素,此类问题的解决极大地依赖于学生是否能够有意识的运用其本身的时空观念素养。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3]面对众多的史料,需要以客观求实地态度对史料进行慎重的甄别。在近年的高考命题中,史料分析在试卷中的比重日益显著,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的态度。全卷多处使用运用史料,包括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文字史料和图表史料,用以创设情境,联系所学知识,深化主干知识考察,考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历史思维逻辑。
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历史事实上就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由于所有的历史事实都是不可逆的,因而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有叙述者对历史事实的主观看法和理解。通过主观题的考察,更加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进行细致的考察。本试卷的开放题,以班固著作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为题干,要求学生史论结合,需要学生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达成自己的见解。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以历史解释为重要内容的多个方面。
家国情怀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可,并促使认识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理念。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责任。由于家国情怀常常是隐性的、内在的情感,难以进行量化的测试,因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责任重大。材料题41题第3小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近代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曼彻斯特的城市化发展为例,突出历史的借鉴功能,为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敲响警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回应社会热点
借鉴功能是古往今来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关注时政热点是通过将历史知识与现今的民众生存发展、时代命运相结合的。
例如本次试卷中的26题,尽管题目考察的是古代药学发展的原因,但是古代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之一,通过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发明创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25题考察科举制下的社會阶层流动状况,认识到科举制作为是我国伟大的制度发明之一,对从古至今的文官制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材料题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其中第三小问要求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近代工业革命进程中城市化发展问题迁移到现代城市发展。2018年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本卷试题28题考察的近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1题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等均是在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以此为鉴,2019年是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事件,为新一年的备考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傅斯年.史料略论及其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作者简介:刁芸(1997.2-),女,四川广安人,南充市顺庆区西华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