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鹏飞 吴赛娟
摘 要:玛虎满语为面具、鬼脸,玛虎艺术源于古老的萨满教,细腻传神而朴拙厚重,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是满足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状态令人堪忧,亟待加强保护并推动传承。本文试图在探寻从政府扶持、开展数字化保护、地方戏曲进校园等综合施策,推动玛虎戏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玛虎戏;保护传承;策略
古老的萨满文化是宗教信仰的原生态。玛虎艺术是萨满文化的一部分,曾经一度绝迹。近年来,由学者挖掘整理。玛虎满语为面具、鬼脸,玛虎艺术源于古老的萨满教。在岁月的更迭演变中,从萨满宗教祭祀活动中派生出一种满族歌舞艺术—玛虎戏。玛虎戏主要演绎萨满神话故事。“玛虎”随玛虎戏的流传而备受时人青睐。按满族习俗,玛虎制作必须由德高望重的玛虎师傅按照本族供奉的玛虎底样虔诚复制。如不经本族族长和玛虎师傅允许私自制作神灵面具,将会遭灾惹祸,殃及族人。因此,玛虎绘制技术只在极少数人中传授。清末,在外来戏种的冲击下,玛虎戏被人渐渐淡忘,以至绝迹。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玛虎是由社会工作者在民间抢救发掘整理出来的,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极高,是满族独特的弥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非遗文化视野下,就玛虎戏的保护传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推动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各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担负起应负的责任。第一,要对玛虎戏等非遗项目摸好底,理清现状,找准病根,洞悉发展规律;第二,对症施治,合理使用政策,突出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多元化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在政府扶持的同时,鼓励当地企业和有志于文化产业项目的企业家,参与非遗项目重点剧目和活动的组织筹划与包装宣传。对于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企业,地方政府可在政策和制度空间内给予相应的帮扶和奖励;第四,非遗保护相关实践应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丰厚滋养,也为非遗找到新的传承发展途径。瑷珲玛虎戏来自少数民族,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点。可以作为瑷珲特色旅游经典予以推出,开创非遗和旅游结合的新尝试,推动深度游、文化游的同时,引发和带动旅游者对文化和历史的思考,让旅游升华,让文化的滋养能力更深厚。
二、运用多媒体为戏剧非遗保护添加光彩
虚拟现实与戏曲的结合可以实现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的最佳效果和最完美呈现。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感、现场感可以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甚至比亲临现场的感受更全面、更清晰、更震撼。尽管目前在资金投入、技术保障和运作计划等方面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但该技术对于展现戏剧之美和教学传承方面的作用无疑具有革命性的贡献,非常值得期待。
目前,要通过多媒体对玛虎戏实现数字化保护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建立玛虎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由文化主管部门主导,组织人员对现存玛虎戏剧本、剧目、传承人信息、演出资料、文史资料、经典服装道具等基础素材资料进行数字化录入并详细建档,并对原始资料采取措施妥善保存。第二,组织对存世老艺人经典剧目进行抢救性整理留档。组织力量对存世老艺人所能演出、恢复的经典剧目进行抢救性挖掘,能由本人再现的宜由本人演出,不能登台的由本人指导,指派弟子进行再现。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力量留取数字影像资料分别制作演出专辑。并对老艺人无法再现的剧目和说戏及艺术心得留取高质量音频资料。第三,创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玛虎戏专题网站。由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列支对网站的建设、维护、更新等系列技术性保障予以全程支持。网站对所掌握的玛虎戏基本信息全方位无偿向网络受众予以公开。在网站设立网络交流平台和相关连接,并与兄弟剧种非遗项目建立沟通机制,定期更新网站新闻及文化资讯,把网站建成玛虎戏的发展振兴的基地和爱好者、传承者的精神家园。
三、把玛虎戏引入课堂,培植传统文化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优秀传统戏曲所承载的中国价值、中国声音以及审美情趣是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优质美育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开展戏曲教学与欣赏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自信心、自律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2008年以来,由教育部主导的“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系列举措已收到明显的效果。活动方式和教学形式也不断丰富,既有戏曲名家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和表演示范,又有各类校园演出交流活动,更有将戏曲教学列入音乐课教学计划,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专题教学。通过这些有效方式,让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中国人文价值、审美情趣进行理性思考。
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符号,承载当地的民风人情与独特文化特点,是零距离的人文呈现。瑷珲玛虎戏进入黑龙江地域内高校课堂非常值得期待,更是母语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部门应有效协作,聘请玛虎戏优秀传承人进校园开设玛虎戏赏析与表演专题课程,开展相关教学探索并定期举办各类展演交流活动。更可以与大学传统科目,如中文、历史、音乐等专业进行跨学科合作,尝试开展玛虎戏剧本编创、玛虎戏与瑷珲人文历史研究、玛虎戏音乐唱腔创新研究等深层次的合作,为玛虎戏的发展传承和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玛虎戏现已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行列,但任何保护必须以自身的生命力为根基。加强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有不断的服务和讴歌时代,不忘文化初心,牢记传承使命,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富希陸,富育光.瑷珲十里长江俗记(节选四)[J].东北史地,2016(04):78-88.
[2]富希陆,富育光.瑷珲十里长江俗记(节选三)[J].东北史地,2015(04):84-88.
[3]长白雁.黑龙江宁安满族“跳玛虎”和“玛虎戏”[J].中华艺术论丛,2009(00):369-372.
[4]郭淑云.宁安满族玛虎仪式与玛虎面具刍议[J].戏曲研究,2003(02):37-49.
[5]富育光.北方面具文化考析[J].北方论丛,2001(02):16-21.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瑷珲玛虎戏的传承与挖掘研究》编号:19YSE35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