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齐纨
《左传》云“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王阳明一生讲学著述,平定匪乱和朱宸濠叛逆,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彰显内圣外王之道,故被称为“真三不朽”。文臣立武功,世所罕见,正如后世所评价的那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但王阳明却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足见其一生学问落脚点,乃在“破心中贼”。
以良知反观自省,为善去恶,是谓“破心中贼”。心中污垢,损性伤身,故名之为“贼”。如何得破心中贼?乃在致良知。
“致良知”学说中的“良知”概念,渊源于《孟子》。孟子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为例,认为人人都具有先天的道德情感,此道德情感是不學而能、不虑而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此道德情感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将之善加培养,就能生发出仁义礼智。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认为良知本有,不假外求:“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与其“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思想密不可分,走的是一条道德内省的路子,强调“心”的主宰。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纯然客观的物理世界犹如康德所谓的“物自体”那样,与生活无关,与存在无关。然阳明后学将阳明的“良知现在”变为“良知现成”,多流于“狂禅”。故而朱学后劲罗钦顺曾批评阳明心学过于主观:“道理全在人安排出,事物无复本然之则矣。”(《明儒学案》)但对于王阳明而言,他关注的是道德的世界,道德世界无所谓“本然之则”。
在道德世界中,“心”具有先在性。心为因,行为果,诸行莫不从念头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世人皆知当“知行合一”,却不知“知”“行”本为一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山贼有形易察,心贼无形难知。在起心动念处究竟,方是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