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
一、教材分析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很多,本节课具体研究pH值和温度對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具有取材方便、实验原理简单,操作容易等特点。因此我将本次实验课设计成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和操作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学会依据实验目的,控制自变量,限制和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每种因素与酶活性之间的关联;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拟定实验方案,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作用条件。
【教学难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短视频:用过氧化氢溶液作为消毒剂处理伤口,试剂一接触伤口就会产生气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双氧水的存放条件是什么?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酶的催化作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将科学探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实验方案初设计
发放设计表,学生自学书本实验过程,填写设计表,小组内交流讨论,圈出疑问点,一个小组汇总成一套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对本节课实验过程有个整体感知。自学,发现
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再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互助,
3.可行性分析
小组代表上台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会操作的实验
步骤,不同小组间相互解惑问题,汇总出共性问题。
学生讨论后提出:用酵母菌液制作过氧化氢酶滤纸片的过程较复杂,准备时间长,对后续实验的成功起关键性作用。是否可以用其他更简便的材料替换?
以此问题为契机,我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哪些材料可以替换酵母菌液?材料替换后,如何观察测量氧气的生成?实验装置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将共性问题集中,教师再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从而解决问题。
4.改进实验方案
结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内再次讨论,对实验方案做出以下改进:
(1)材料替换
过氧化氢是许多生物体内代谢反应的副产物,但它却会损伤细胞内的分子。因此,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含有过氧化氢酶。学生选择了蔬菜作为酶供体,理由是处理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不用做提前准备工作,效果也显著。学生从食堂要了些土豆、白菜、萝卜作为本次实验材料。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效果非常好且成功率百分百。
(2)装置改进
材料替换,实验的装置也必需修改。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共设计出三套装置,设计思路都是用试管代替烧杯,加试管塞后收集氧气。但是收集的方法不同:
第一种是用双孔试管塞,加两根玻璃导管,一根作为加试剂口,另一连接一个气球,用于收集氧气,通过气球膨胀的相同形状的速度,辨析酶的活性高低;
第二种也是用双孔试管塞,不同的是,收集氧气不用气球,而用注射器来收集,这样就可以直接测得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量;
第三种更加简单,一根试卷,加一个气球就可以了。加入相应的材料和试剂后,直接在试管口套上气球,通过相同时间内气球的膨胀程度来比较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高低。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装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做好可行性的补充即可,对实验后是否成功不给于评价,让学生亲自实施后自行总结实验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原因。
(3)实验过程整合
按照课程设计,本节课主要探究pH值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众所周知,过氧化氢加热后会自动分解产生氧气,所以,一般不能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而使用淀粉和淀粉酶来做较多,但是这样就延长了实验的时间,加大实验难度,一节课很难完成。以蔬菜作为酶供体,学生设想,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为定性实验,将蔬菜直接煮熟后冷却或者在冰箱里冰冻,然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无需加热过氧化氢,也可以完成实验。这样,一套实验材料,做两个实验,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而且效果显著。
根据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总两个实验所需要的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做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设计5组实验:pH值分别为3、5、7、9、1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学生设计了三组实验:冷冻的蔬菜、常温的蔬菜、煮熟的蔬菜,分别代表低温、常温、高温情况。汇总优化实验结果记录表,具体如下:
5.实施实验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是操作过程,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同时,用照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学生操作错误点或创新点,为最后的实验总结收集素材。
请看学生操作视频节选(播放视频)
6.交流讨论
实验结束后,大部分同学都得到的结论都与理论一致,但是学生又发现:不同小组之間收集到的气体量不同,分析原因发现,是因为他们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不同:有的切成大块、有的切成条、有的切成小块、也有的切成片状,通过数据发现,切成片状的土豆收集到的气体量最多,实现效果最佳。
7.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除了课上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实施后的数据及结论,我还创新的设计了一个环节:本次实验,你在小组中承担了什么角色?你对于本次实验,做出了哪些贡献?
【设计意图】创新性的实验报告,让学生不再只以数据作为实验课的总结,而是要总结自己在整个实验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做好自我肯定及不足的总结,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加清晰认知。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生实验后记录的那几组数字,而更加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参与的快乐。只要学生在课上有所得,有所进步,那就是最好的收获。
实验完成后,教师提醒学生正确的处理实验试剂和材料,清理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三、教学评价
多主体评价与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在实验方案设计的环节,让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师评为辅的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无论是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还是课上创新的设计实验过程,老师都及时给予展示和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除了最后的实验结果符合理论作为实验成功的标志外,实验的设计方案最省时、表格设计最简洁明了、动手操作最规范等都会被评价为优秀,前者是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后者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总结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不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亲自设计、探究、分析而得出结论,虽然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探究的整个过程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理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大有好处。
四、教学反思
1.学生从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始课程,到最后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台,真实的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真正的体会到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深刻的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
2.改进实验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将科学世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科学不仅仅只存在于书本的字里行间中,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距离,让学生不再认为科学世界只存在于高等院校。
3.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改变传统的认为实验就得有复杂并自带危险过程的观念,用最简单常见的实验器材,得到相同的结论。降低生物实验的神秘感,让生物实验成为课程的必需品,让老师不再因准备工作复杂而惧怕开展实验课。
4.多元性评价方式结合。让作业本不再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体现,多种方式、多种维度,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更加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尽力做到,让学生在生物科学探究的大树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