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重素材堆积、轻分析论证。致使文章空洞无物,说理性差。事实上,学生议论能力的高低,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是否独辟蹊径,更多的在于他的议论过程是否有理有据,是否能够结合对论据中事例的分析,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由此,本文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三个“例后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议论文;论据;分析;说理
议论文往往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推理来论证观点。在一篇议论文中论据的选用和分析,对于论点能否被证明清楚,让人信服,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却存在素材选用无逻辑,重堆积,轻分析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文章的说理性。这种只会“摆事实”不会“讲道理”的作文,有老师戏称是“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不知道该如何针对事例进行分析说理。因而,本文将讨论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论据,学会讲“理”。
一、探因分析法
议论文要“摆事实,讲道理”。“讲道理”的过程也正是论证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如何通过分析,把论点和论据结合起来。探因分析法中的“因”指的是因果关系中的“因”。这种方法是指通过梳理和剖析论据中呈现的事实,把这种事实当作一种结果,然后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强调。其实这些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论点。分析原因的过程也就是对观点展开论证的过程。
学生例文片段: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依赖于朋友圈、微博,看到别人分享的动态时不时评头论足一番,有些是夸赞,有的则是谩骂。当评价他人生活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态度时,很多人都变得不专注自己本该脚踏实地的事,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关注他人的评价。为什么人们会如此专注于对他人的关注与评价呢?我想也许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使人们更愿意通过对他人生活的评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来获得自我安慰,以填补自我内心的空虚,归根结底,还是源于自我内心的不平静。
例文点评:这个例文片段中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论据,用一个探究原因的疑问句过渡到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由果溯因。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推出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心的不平静,通过原因的分析推出论点,增强了论点的合理性。
二、对比分析法
“例后分析”是一座桥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扣子”。把论据和论点紧紧扣合在一起。当一个事例说理不够充分的时候,往往需要再增加其他事例。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生看看是否可以找到相反的事例,或者看看所写的事例本身是否还含有相反的因素,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到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或同一个事例中正反的两种因素进行对照性分析,这种对照性的分析会让观点更加鲜明,令人更加容易接受。
学生例文片段:梵高与毕加索都生活在战争年代,两个人都是艺术史上的大家。梵高面对世间的痛苦与不堪,选择了逃避,他自杀了。他本可以为艺术做出更多贡献,但他却向黑暗屈服。而生活在“二战”中的毕加索,执起画笔讴歌正义,在抽象中批判,终开创了“现实主义”画派,使世界艺术走向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被心中的坚硬所俘虏,就会难免怯懦。用爱和善的柔软来反抗现实,方能刚正不阿,实现自我。
例文点评:文章题为“如何对待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在作者看来,这种“坚硬”是一种消极的坚持,爱与善看似“软弱”却不失为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将两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对比。同是伟大的画家,因为选择的不同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引人深思。在对比中表明了自己立场,与中心紧密相连。
三、归纳分析法
“归纳”是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在写论据的时候很多学生为了达到更好的说理效果,往往选用多个事例,这时就需要运用归纳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归纳”不是简单的把可以证明观点的事例排列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归纳和梳理,抽离出它们共同可以证明观点的部分,对其加以分析和强调,从现象到本质,更有力的证明观点。
学生例文片段:从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角度来说,一出现什么社会事件就有大批群众评论,从“明星婚礼”到“最美教师”,从“任性的辞职信”到“莫言获诺奖”“柴静的苍穹之下”“诺贝尔哥郭英森”等热点事件,当然其中不乏针砭时弊的精辟言论,但大多数评论都是人云亦云,是集体主义的盲从价值观而导致的大批博人眼球的跟风评价。这些不健康的评价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是浮躁的人心裹挟着的一颗颗躁动不安的人心。而我们要做的是一颗宁静的心,不盲目评价他人,也不轻易被他人评价影响。
例文点评:这篇文章是讨论不公正的评价他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作者列举了多个社会事件。他们的共性在于都是一个时期的热点事件都包含了大量的不良评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归纳这些事件的共性特征,推出论点:该拥有一颗安宁的心,不应盲目评价他人。
学生议论文中的素材往往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或阅读的书刊以及浏览的网络资源,这些素材的存在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积累素材非常重要,然而仅仅拥有写作的素材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对素材进行合理的挖掘,通过对其“探因”“对比”“归纳”等操作,梳理和分析出这些素材中蕴含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并将其能参与观点证明的部分分析透彻,才能使自己的说理合乎逻辑,揭示本质,使人信服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稱得上是一篇有理有据有品质的好文章。
作者简介:程丹,上海市罗店中学,高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