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元化教学法的融合,不仅能使枯燥乏味的英语教学展现出宛然如生的美丽图景,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多元化教学法的优势,使多元化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本文以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为例,就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如下探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法;教学质量
英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丰富教学方法,使多元化教学法与英语教学相融合。为此,本文以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为例,就“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增加学生的代入感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营造一种活灵活现,趣味无穷的课堂氛围,还能增加学生的代入感。有鉴于此,教师在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中,应通过展示图片、播放歌曲、讲授故事等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从而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以《Spring Festival》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Spring Festival的图片。其次,教师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对这些图片进行欣赏,并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图景?”于是,学生对Spring Festival的图片进行观察。其次,有的学生说:“I see all kinds of couplets.”还有的学生说:“I see a lot of people visiting temple fairs.”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总之,这样的方法增加了学生的代入感。
二、联系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能使英语教学更加接地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鉴于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引生活化教学法之水,浇灌英语教学之花,从而使学生积极地走进英语教学的大花园中,尽情欣赏美丽的英语教学之景。以《Birthday》教學为例。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如何庆祝生日的?”于是,有的学生说:“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妈妈带我吃披萨。”还有的学生说:“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爸爸带我去动物园游玩。”其次,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很好,你们知道如何表达有关生日的祝福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学习《Birthday》有关内容。总之,这样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
三、组织小组合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能够营造一种灵动鲜活、妙趣横生的学习氛围,还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学习状态进入主动探究、乐于交流的学习状态。有鉴于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主动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以《Christmas》教学为例。首先,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以“合作、分享”为理念,把全班学生分成“骏马组、飞鱼组”等几个小组。其次,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就《Christmas》的内容进行交流。再次,各个小组从词语、句型、语法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讨论。有的学生说:“Christmas is a famous western festival.”还有的学生说:“Christmas is a colorful festival.”还有的学生说……由此可见,这样的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四、设计饶有趣味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教学法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在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中,应当积极利用问题教学法,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Sports》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Sports》。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们喜欢哪些体育运动呢?”于是,有的学生说:“My favorite sport is basketball.”还有的学生说:“My favorite sport is rope skipping.”还有的学生说……其次,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阅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体育运动?”于是,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地阅读。总之,这样的问题教学法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联系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小组合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设计饶有趣味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等方式,使多元化教学法与小学英语教学深度结合,从而创新了英语教学模式,进而给学生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戴聃.活化资源 灵动课堂——小学英语多元化资源运用之谈[J].名师在线,2017(19):55-56.
[2]朱秋凤.多元化评价让小学英语教学更添活力——小学英语的多元化评价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7(0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