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清 刘婧
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陈部长的讲话直陈时弊。当前教师负担已成为影响教师健康发展、学校健康发展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教师减负刻不容缓。
教师负担从何而来
“负担”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作为动词,是承担或承受的意义;作为名词,则是个体承受物质或精神上的压力或责任。一般来说,社会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均会承担一定责任、承受一定压力。但是,当责任或压力超过一定阈限后则会变成负担,过多或过重负担对于社会个体的工作状况以及身心健康均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中小学教师是一门旱涝保收的清闲工作,只要上上课、教教书、指导指导学生即可。但是走近教师的日常工作就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如浙江宁波的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教龄11年。每天早上6:00就要起床,简单洗漱后6:30出门坐公交车,7:20到学校后要先去教室转一圈,看看学生状况;7:30去食堂吃一个简单的早餐;7:40去教室管理早自习,早自习到8:00结束;8:10开始上第一节课,然后出操,中间见缝插针去了一趟洗手间,出操结束后是晨会教育。这只是诸多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的缩影。
事实上,除了日常的教学、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等工作外,今天的中小学教师还要填写各类表格,参加各种考评,参与学校各类评估,一线教师被戏称为“表叔”“表哥”,各种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社会性事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只能疲于应付。试想,一个负担过重、身心疲惫的教师又如何能够安心教学,高质量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呢?
当前教师的过重负担源于多种渠道。根据负担任务的来源,可以分为教学性事务负担与社会性事务负担。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课前精心备课、课后批改作业。同时,为了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要参加各种各樣的教研活动,面对“公开课”“推门课”“优质课”“交流课”“家长开放课”“网上研讨课”等名目繁多的听课、磨课与研课活动,教师的教学工作并不轻松。
当前中小学教师除了并不轻松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有诸多并非出自学校甚至是教育部门之外的繁多社会性事务负担。
2018年10月,《钱江晚报》曾报道,近三年来杭州某区教育局内各种和教育无关的临时任务多达188件,诸如扫黑除恶、禁毒、扶贫走访、语言文字规范、文明单位创建、平安城区建设、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征文比赛、“世界艾滋病日”宣传……种类与名目繁多的社会性事务活动让老师们苦不堪言。当前老师抱怨最多的不是教学性事务,而是社会性事务负担。教师们加班加点完成的不是本职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是各级各类行政部门的评审、评比、检查等,这些社会性事务大多由上级部门布置安排,一方面让学校与教师无法拒绝,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也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形式主义走过场,严重背离了学校育人的本质。
依据负担压力的来源,当前中小学教师还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负担、升学考试的压力负担、学校管理的压力负担。
首先,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成为千万家庭的头等大事,成为社会民生之首。在媒体舆论的聚光灯下,学校发生点滴之事都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网络传媒对教师殴打、侵犯学生等个别负面新闻更是极度关注,加剧了全社会对学校与教师工作的特别“关照”,以至于出现了一旦孩子在学校出事之后,无论对错与否,相应的主管老师首先受到处分的现象。与学生家长相比,今天的中小学教师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出现了教师不敢管学生、更不敢批评学生的怪象。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其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加剧了优质校的学额竞争,在此背景下,升学考试压力似“紧箍咒”一样与教师如影随形。家长要成绩、学校管理要成绩、教师绩效也要成绩,面对各类考试与竞赛,教师的升学压力负担居高不下。再次,在学校组织中,教师作为被管理者,要接受学校各条线的管理要求。伴随着现代学校管理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师需要应对的各种总结、表格与材料,比如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教研组总结、课题小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三年规划、家访记录、学生评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也是应接不暇。一定意义上,学校推进规范管理与制度建设是好事,但是教师因此却多做了诸多重复性甚至无意义的工作,这对于老师而言,无疑也是一种额外的重负。
谁来为教师减负
过重的教师负担让教师身心疲惫,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影响学校的优质发展。对此,教育部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既然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重要工作来推进,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明确为教师减负的主体。
首先,是政府。政府是教师减负的首要责任主体。从当前学校与教师承担的诸多社会性事务来看,其来源主体均为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因此,要从源头上把关,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梳理当前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各类检查、评比与考核活动,在明晰学校教育基本职责范围的基础之上,明确把不相关的社会性事务活动从学校教育中清理出去。同时,政府部门工作也要真正做实做活,不能大事小事都以“从孩子抓起”为由进学校进课堂。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自身,也要积极统筹各处室部门的检查、评比与考核活动,依据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教学与学校发展的标准,能精简的精简,该整合的整合,及时清理重复性、低效性的各类表格、评比与考核活动。
其次,是学校。学校是教师减负的直接责任主体,是为教师减负的第二道防火墙。之所以当前学校不敢对诸多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性事务拒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缺失或不足。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落实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可以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外源性的教师负担有所取舍,对利于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顺理成章地借势转化为学校发展的资源,对不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性事务活动,则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对于校内的教导处、德育处、学生处等诸多部门的检查、评比、总结与考核活动,要基于考虑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精简整合,真正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健康发展。
再次,是家长与社会。当前,家长与社会对下一代子女教育的高期待与高焦虑也是教师负担的重要来源。对于家长而言,要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务必要从“高分才是最好”的应试教育转变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要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合理培养子女的兴趣与爱好,积极借助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促进孩子的快乐成长。对于社会而言,要重振尊重教师的社会舆论与氛围,社会媒体要理性引导社会民众科学认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点,为学校教育与教师营造一种较为理性、宽容、相互理解的工作环境,共同促进教师安心教学,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开门办学,主动建立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及时将学校办学理念、工作活动信息等告知家长与社会,以主动争取学校外部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是教师。教师是负担的承载者,也是减负的重要实践者。对于教师而言,要及时感知、评估自身的负担状况以及负担对自己身心产生的影响。当感知自身负担过重时,要主动调控,及时寻找缓解或减少负担的渠道与途径,保持一种较为健康的身心状态;还可以通过周末或假期参与健身、运动、旅游、娱乐等休闲与爱好活动,及时调整自身身心状态;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工作负担问题,要及时反思,寻找更为科学的方法与策略,增效提质,体验教书育人之乐,让教育教学累并快乐着。
如何有效推进教师减负
当前,为教师减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议题。但是,教师减负会不会像学生减负那样,越减越重呢?在明晰了教师减负的主体之后,更迫切需要在机制上创新,以科学、有效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
建立目录清单机制。教师负担在本质上涉及教师职责的内容边界问题。之所以教师不堪重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诸多填表、考评、评估等工作超出了教师与学校的职责边界。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开展专项研究,在与其他政府部门沟通协商的前提下,全面清理与规范涉及学校的各类检查、考试与评比活动,建立目录清单制度与机制,对于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各类检查、考核与评价活动不得进入学校,努力将教师从诸多的社会性事务中解脱出来,还学校一片清静的天地,让教师有时间与精力安心教书育人。
強化监督问责机制。要将教师减负工作落在实处,还要强化监督问责。要积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与学校是否将教师负担目录清单制度认真执行,要通过定期调研与基层学校反馈,了解教师负担状况。对于妨碍教师正常工作的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必须零容忍,加大对相关主体的问责力度,重振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保障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权益,让老师安心执教。
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要加强政府、学校、社会与教师等诸多主体的携手合作。政府部门要严控下放到学校的各类通知、文件、方案权限,在开展相关进校园活动时,要尊重学校教育规律,主动倾听学校的意见,不主动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学校管理要转变观念,整合校内各条线的通知与任务下发,因校施策,切实减负;社会媒体要加强正面典型教育事迹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尊重教育的规律,与学校、教师密切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者刘世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刘婧系上海嘉定区教育学院干训部主任)
责任编辑: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