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彪 刘嘉慧
摘 要: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短板。文章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展开研究,以“项目导向”模式为线索,分析了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如何以项目制研究性学习为载体,以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学术交流中心的搭建为路径来实施项目导向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项目导向;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项目制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153-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s a shortcoming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Taking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project-oriented" model as a clue, and expounds how to use the project-based research learning as the carrier, the related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The center is built as a path to implement a project-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project orientation;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project research study
一、概述
自十九大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相应地,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也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大背景。众所周知,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更是教学中的难点和盲点。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等应用型学科,大多数本科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取各类证书以丰富自己的简历,却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和学术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自身原因之外,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它往往只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理论的导入,却不作形成原因和相关背景的深入探究。这直接导致了本科生有很强的识别和记忆能力,探究和创新能力却十分欠缺。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实际上就是量变与质变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解决“学而不思”的普遍问题,培养本科生的学术探究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与“思”并行。因此,本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探索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相关制度建设——项目制研究性学习——学术交流中心建设”这一递进式的结构为主线,揭示项目导向式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现过程,从而为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术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独立思考和反思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发现和研究事物客观规律,对知识本身有着强烈兴趣,同时具备学术共同体观念、学术自觉精神以及学术道德品行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和专业点增长较快,专业规模不断扩大,称得上为热门专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各大企业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已经从理论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高校为了适应这一大背景,对本科生的培养也转变为重视动手实践,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育问题逐渐淡出了视野。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注重表象要素,忽略本质要素。大多数本科生在大学生涯中都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他们追求各种表象要素——教师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证等等数不胜数,看似学识广泛,实则样样都是泛泛而已,诸如此类应试类证书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人在该方面是否合格,但是对自身能力提升并无太大帮助。相反地,他们忽略了最本质的要素即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愿意通过动脑钻研学术问题来提升自我;二是注重教学要素,忽略科研要素。高校的教师团队大多都以课程教学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什么和怎么做,却少有涉及为什么,更不用说带着学生做学问、钻研学术问题了。而实际上,科研要素不仅仅是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中也只有及时穿插科研成果和学术理论,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教学的价值;三是注重实践要素,忽略理论要素。实践是将现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理论知识是实践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目前的学校和国家的层面来看,高校争相举办各类实践类赛事项目,国家政府大力鼓励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二者都侧重于实践要素,却忽略了最根本的理論要素。
笔者以为,在本科生培养阶段不仅要采取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也要穿插学术研究的新型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的普遍做法和主要经验。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热门的大需求专业,在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如何在继承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引入研究型学习理念,发展项目制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学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本科生应该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多阅读专业相关书籍或者与老师探讨专业理论,切忌盲目随大流,各种证书乱考一通;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求,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专注于传道授业的身份,以一个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发现并探索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与“思”并行;第三,高校应该完善相关制度,组建学术交流中心,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制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实以项目为导向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国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激励和奖励政策,提供项目经费,鼓励本科生做学问、做研究,为学术型人才的养成提供制度保障。
三、“项目导向”式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框架
项目是指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内,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指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师生协力完成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活动。目前,有关“项目导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有一些文献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例如,周慧珺(2009)分析了项目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对职业院校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李良宝(2013)等人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并为推动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喻夜兰(2017)将项目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引进独立学院,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上述文献均是围绕“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项目导向模式”进行的研究即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然而,围绕本科生的“科研体系建设”而进行的“项目导向模式”的研究比较少见。显然,前者属于“项目导向”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而后者则是“项目导向”在学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学术型人才培养与项目导向的结合,是本文的尝试性创新。因此,本文从相关制度建设、学术交流中心建设和项目制研究性学习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力争为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框架。
(一)相关制度建设
从现有的建设经验来看,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落实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合和监督。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奖励和监督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来促进学术交流中心的搭建,为挖掘具有研究潜力的本科生、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提供制度保障。相关制度应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出发分别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1. 学校层面
改革考核制度和学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必修课的数量和课时,并将有关学术科研的课程增加到选修课的行列中去;同时设置科研训练的学时学分并给予经费和场地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教师层面
对于从事学术指导的教师,学院应该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按照其指导学生获得学术成果的多少(如发表论文的数量等)分等级给予一定力度奖励和资助;同时,也可以将其纳入教师工资标准的评定之中;在教学等级评定和职称评定方面,也可以将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这一标准加入其范畴之内,作为其评定的加分项。
3. 学生层面
对于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科研成果的本科生,各学院应该给予公开的表彰和奖励,如颁发奖励证书和奖励金等;在年度评奖评优方面,应该将科研成果作为一项评定标准,实行一定比例的加分;在保研和出国交换方面,也可将其作为加分项以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学术问题。
另外,在勤工助学模块中,设立学术研究助理一职,招募有意向有潜能的贫困生担任,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位指导教师配备一位助理,辅助教师完成日常科研工作。
(二)项目制研究性学习
本文“项目导向”的培养模式来源于乔海莲等(2009)在《基于本科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到的“项目制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项目制研究性学习是以科研项目为牵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培养一批兼具技术力和领导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项目导向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以项目制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的方式。
1. 学生遴选
在校内开设学术班并下发通知宣传到位,吸引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邀请经验丰富的学术类教授作为主讲老师,讲解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课程结束后安排结课测试,从测试结果中选出30%的学生参加后续的面试;面试由五位资深的教授组成考官团队,对通过结课测试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评定分数,最终成绩是五位教授评定分数的平均数,按最终成绩的高低遴选出30名学生进入下一阶段。
2. 师资配备
选派对科研工作很有经验并对人才培养积极热心的教授作为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将第一阶段筛选出的30名学生随机分为4-5名学生组成的小组,然后为每一小组分别配备一名导师和学术研究助理组成最终的科研团队。
3. 开展项目研究性学习
每一团队可以进入项目中心选择心怡的项目并领取项目经费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知网等各方面渠道获取各种有关项目的信息并进行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有完整的初步想法之后再与导师进行汇报和交流,确定最终想法后方能动手做项目;同时,导师需要跟进项目的整体进程,多方面全方位的参与到项目中去,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三)学术交流中心建设
学术交流中心建设是整个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科研团队对外展示其项目成果的窗口。學术交流中心实际上就是实验室基地、学术创新论坛和案例资料库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线下学术互动平台。
1. 实验室基地
搭建开放式的实验室平台,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项目的开展。其一,所有校内学生和教职工都可凭一卡通刷卡进入实验室基地,使用实验室装置和设备;其二,实验室平台实行线上数据的共享,所有校内学生和教职工都可登陆校园账号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免费下载保存;其三,各团队成员均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基地展开研究,推动项目的实施。
2. 学术创新论坛
与实验室基地不同,学术创新论坛侧重于营造本科生学术研究的氛围,吸引和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学术创新论坛可以实行定期讨论交流的方式(如一月一次),每一期邀请一组本科生科研团队的负责人或者主要成员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设置博士生导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学术交流互动环节。同时,活动结束后,相关负责人需要将相关资料上传到学术交流中心的“学术创新论坛”官方频道。
3. 案例资料库
案例资料库的建设是整个学术交流中心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所有的项目在完成立项之后都必须在相应团队成员和导师的配合帮助下由学术研究助理收集整理,按相关程序和要求录入案例资料库,以备后续项目的参考和借鉴使用。
四、结束语
本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始终是目前教育教学中的短板。从目前来看,大学本科生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获取各类证书等表象要素上,而不是學术能力这一本质要素的提升上。究其根本,是因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存在一定的缺位和空缺。因此,本文以“项目导向”模式化为切入点,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的相关制度建设为落脚点,以“三位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建设为辅助点,力争为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韦丽银,刘远杰.论现代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机制[J].高教论坛,2014(11):106-110.
[2]陆小毛,高贵临.探索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高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7(09):26-29.
[3]卢向南,朱祥松.浅议项目导向型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04):77-78.
[4]周慧珺.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01):39-41.
[5]李良宝,鲍婷,翟凤勇,等.普通高校本科生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02):114-118.
[6]喻夜兰.项目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112-113.
[7]高顶,徐桂云,张爽.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型开放式高校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125-127.
[8]乔海莲,张华,易辉,等.基于本科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西南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04):81-83.
[9]于博,植率.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育机制研究——以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6,29(03):76-80.
[10]白日霞,陈兴文,付杰,等.项目制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0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