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
组建于国难之时的西南联大,聚集着全国的精英头脑,但略微让人惊讶的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里,不同风格的衣服,奇妙而和谐地出现在校园中,个人的品位也由此外化了出来。
女生们的耀眼夺目且置一旁,联大的男生们似較劲般地尽显风流。北大的男生喜穿长衫,文质彬彬,如同乡村学究;清华学生不乏西装革履者,如同归国华侨或时髦商人;南开学生则多穿夹克,头戴软底的小礼帽,有的还戴一墨镜,如同美国电影中的侦探,既神秘又威严,用北京话说很是唬人。不只是学生,教授们的服装也各有其特色。金岳霖先生常年戴在头上的呢帽;朱自清先生的“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曾昭抡先生“齿窦大开”的布鞋……师生们的穿着各具特色,恰似多味调料,为西南联大这道菜肴增味添色。
联大的多样性促成了其学术的发展。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的校歌回旋在世人的耳畔,联大师生的服装共存相生,恰是一道独特风景。北大的斯文,清华的睿智,南开的新潮,这不仅是外表的百味纷呈,更是他们关于学术与生活的心灵晤谈。朴素的外表之下,是卓越的学识,是相异的灵魂;独特的衣着之下,是相似的拳拳报国之心,是虔诚的中国之梦。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们的信念是坚定的,纵然条件艰苦,却依然能够怀抱希望,这样的民族又怎会被征服呢?
杨绛先生曾睿智地总结道:“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世间本是一个大戏台,各色人物于戏台之上嬉笑怒骂,相融共生。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方针和陈寅恪先生借悼念王国维以示后人的“独立之精神”仍在耳畔回响,我们何尝又不需与他人调和呢?
向外与他人调和,向内坚守自我。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敢于与他人调和,主动与他人调和,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下,能够与他人共存相生。
正如昔日傅斯年“观陶某不爽久矣”,却仍能相安无事,共讨互商。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智者,化身掌勺之人,将五味调入佳肴,使联大有了味道和境界,使中国有了希望。
指导老师点评
这是一篇层层推进的述评式议论文。开篇以一个有趣的由头——西南联大学子与先生们“争奇斗艳”的服饰引入话题,然后述评结合,着力描述和评价联大不同大学“各美其美”的特色和各个先生互不相让的特性,以及其相互的碰撞、融合和提升,较好地突出了本次作文“百味调和”“共存相生”的立意,并高度赞美了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苏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