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介绍
沈嘉柯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进入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蝉联两届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已出版《愿你从容地生活》(清华大学出版社)《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人生是一场雅集》(江苏文艺出版社)《与岁月温柔相待》(武汉大学出版社)等50多本各类文学作品,畅销百万册。担任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湖北赛区评委、中国青少年写作营导师。现为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北省青联委员。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散文》《杂文选刊》《南方文学》《中华活页文选》《语文报》和加拿大《环球邮报》、新西兰《先驱报》、美国《侨报》等各国报刊发表数百万字散文、小说、诗词赏析、文艺批评、杂文随笔等,入选全国数百种最佳文学选集,最有影响力文库等。被中国之声、《中国青年》杂志、《青年文学家》杂志专访报道。在《高中生学习》杂志开有看图作文解析、古诗词赏析专栏。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教阅读、全国各地中小学语文考试均选用沈嘉柯文章作为阅读理解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先来讲讲这首诗描绘的内容。茅舍草堂的南北边,都有春水荡漾,那些鸥鸟每天成群结队地飞过来。长满花花草草的小路,很久都没有清理打扫了,因为没什么客人来。今天因为你的到来,我家用草蓬做的门才第一次打开。
飧是指熟菜,醅是指含有杂质没过滤的浊酒,古人以新酒为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意思是,我这里离集市太远了,盘子里的熟菜,也没有多少美味佳肴,因为家境贫寒,也只有拿出陈酿浊酒来招待客人。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您要是愿意跟隔壁的老人家一起喝酒,那我就隔着篱笆把他叫唤过来,咱们一起喝到尽兴。
这首诗大致的写作时间是在公元761年的春天。结束了长期的飘零颠沛后,杜甫在成都的西郊浣花溪头盖起了茅草屋,他称之为草堂。在这里,他终于可以稍微安定下来。天府之国气候温润,所有的植物都分外精神,绿意盎然。杜甫的草堂就在这么一个四周都是碧绿草木的地方。
当年的茅草屋舍,隔了千年,自然不会留存下来。后来,人们按照杜甫诗中的描写,复制还原了草堂,看上去特别的简陋。在这样的地方居住着,虽然风景上佳,但却远离市区,杜甫当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这一年,杜甫已经50岁了。昔日的壮志豪情,已消磨太多,他只能够住在四壁空空的草堂里,写出一首首悲叹的诗。既有忧国忧民,又有苦中作乐。
《客至》就是诗人苦中作乐的体现。这首诗的写法,充满了对照。他先从自然美景写起,虽然只是草屋,但是南北都有流水,春水潺潺,赏心悦目,吸引着那些白鸥,也天天跑过来饮水觅食。这都是因为成都属于盆地,水量丰富,得天独厚。
如此美景,主人家却分外寂寥。世人往往嫌贫爱富,因而杜甫的家里也没有什么客人来拜访,就更加没必要去打扫小径的杂草野花了。直到有人来探访他,草蓬之门才打开迎接宾客。这个人是谁呢?杜甫在诗旁注了一句: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是唐朝的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也就是探访的意思。
崔县令登门探访,杜甫非常欢喜,自然要热情款待。但是因为他家境贫寒,所以只能用简单的食物和普通的酒水来招待。
于是,最有趣的一幅画面出现了。这一处的描写,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只有主人和客人喝酒,人少不热闹,要不就把隔壁的老头也叫过来,一起喝干杯中酒。反正两家人也就隔着一道篱笆。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的诗圣杜甫,骨子里有着天真热情的一面,并不是一味地严肃痛苦。还说明他和邻居相处甚恰,如果不是关系好,彼此亲近,怎么会想到去叫邻居来喝酒呢?从风景写到人情,哪怕隔着千百年,也能想象出那幅画面。三个人一起碰着杯子,喝着酒,谈论诗歌或者国家大事,伴随着草堂外溪水流淌的声音,时而欣赏几眼鸥鸟翩翩翻飞。
有客人来,就有友情的温暖。崔县令愿意来看望没有飞黄腾达的杜甫,这就说明他重感情,不是一个势利之人。
这首七律,洋溢着一片温暖之情。这一刻的杜甫,就是个享受闲趣的老头儿。这是他的另一面。
同样是在成都,杜甫住进草堂的第二年,他去了武侯祠,写下了另外一首著名的怀古诗《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这首怀古诗中,杜甫借咏史来抒发他当下的心情。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刘备病死后,刘禅软弱无能,蜀国基业最大的依仗,就是诸葛亮。当诸葛亮伐魏失败后,因病离开人间,后世人为了纪念他,建了武侯祠。
这首诗题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指明了当时的地理位置。开篇就直接交代了,杜甫专程去寻访蜀国丞相的祠堂。所谓锦官城,就是成都的美称,柏树乃是忠贞高洁之树,森森指的是茂密之意。杜甫以他的非凡手笔和景仰之心,渲染出武侯祠的庄严肃穆。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很直接地道明自己的心意。这迷人的春色,这婉转的黄鹂声音,都不是重点。杜甫来到这祠堂,就是为了怀念诸葛亮的。发古人之幽思,正是浇今人之块垒——也就是杜甫自己心中的郁结。
诸葛亮是古代文人从政的极致。在功劳上,他辅佐治国,建国有功;在道德上,他忠于君王,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当年刘备带着张飞和关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了报答“三顾”之恩,诸葛亮付出了毕生心血,用自己的文韬武略为刘备打下了江山。从刘备到刘禅,从开国到守业,诸葛亮一直尽心尽力。
作为老臣子,辅助两代帝王,这份忠诚,足以青史留名。然而,诸葛亮最大的遗憾,是晚年伐魏出师未捷,这位盖世英雄,只能泪洒衣襟,抱憾遗恨。
杜甫的性格特點是,对待投缘的人,他会以诚相待。正因为这样,杜甫的诗充满了闲趣戏谑,但不流于轻浮。因为他的内心庄重诚挚,有着最端正的价值观。
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赏析,其实是有原因的。一首写生活小事,极为微小;一首写宏大的家国情感,上升到了英雄人物的共鸣境界。这一大一小,恰好构成了完整的杜甫。大可以忧国忧民,谈论大人物诸葛亮,小可以唤来隔壁老翁一起喝酒。由此可见,杜甫内在的性格是一致的,非常真挚,并且是一以贯之的。
诗的品格,就是作者的眼界。作者的眼界,来自内心深处的世界观。如果是汲汲于名利,只关心个人的浮沉,那心态最终会走向狭隘,从怨到恨,从恨到毒。杜甫感受着个人的痛苦,又把视线看向广阔大地上的众生——万万千千的寒士,才能写得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诗句。
如果一个人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大商人,那他最终想要获取的就是赚取天下人的钱,成为首富。如果一个人的终极目标是诸葛亮,那么他最终想要达成的是匡扶社稷,令黎民百姓过上好的生活,辅助君王成就名垂青史的事业。
杜甫心里想着的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肉身虽然困在贫病中,处于卑微的官职上,但他的灵魂,却升得很高,升到天空,俯瞰着大地苍生。这也是他的视角壮观博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杜甫虽然在当时地位不高,但后世却被尊称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活着的时候,说过自己“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他的诗,不像盛唐的诗人那样充满仙气,那样浪漫。因为王朝强大,诗人们也会傲气十足。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退,战乱纷争导致民不聊生。浪漫主义淡化,现实主义崛起,杜甫诗歌的优点,就越来越被人欣赏。从北宋到南宋的内忧外患,积弱偏安,再到元的侵占,一直到明朝,杜甫终于封圣。
物质世界的财富是有限的,但精神世界的财富却是无穷的。杜甫的肉身早已化为灰烬,然而他的艺术生命却能青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