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世界中,戏曲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特别是梨园戏,已经历经千年的传承与传播,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人们应积极将其传承下去,被更多的后代人们所熟知,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梨园戏发展背景,提出梨园戏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途径,希望以此文能够为相关梨园戏艺术者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梨园戏;闽南文化;传承;传播
前言:
梨园戏作为当前我国福建地区的一项传统戏曲文化之一,最初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地区,梨园戏与浙江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人们也就亲切的将其称为是“古南戏活化石”,当前梨园戏在我国福建泉州、厦门、港澳台等地区广泛传播。
一、梨园戏发展背景
梨园戏的发展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作为一项比较古老的戏曲剧种,当前还保存着很多南戏剧目以及音乐。在明朝嘉靖时期,已经有了潮泉二部推出的《荔镜记》刊本,这也就从侧面体现出梨园戏在当前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戏曲;到了清朝末期,高甲戏在泉州地区非常流程,随之歌仔戏在漳州、厦门也获得广泛流传,另外打城戏也已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以上种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梨园戏的发展,班社数量也因此不断减少,流行范围也不断缩小,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梨园戏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
二、梨园戏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途径
(一)官方与民间相结合
只要对泉州地区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明白梨园戏在泉州的文化地位,同时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要想真正推动梨园戏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官方与民间两者共同推动。就当前梨园戏传播现状来讲,已经逐步得到国家、泉州地区政府部门的重视态度和推广。其一,在硬件方面,国务院批准梨园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二名,切实将梨园戏特有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展现出来;2006年建设梨园古典剧院,促使其成为梨园戏生产剧目、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展示的重要场所,而且该项目自启动至今,已经出演了《陈三五娘》《郭华》等很多经典的梨园戏剧目。通过以上,保护梨园戏的同时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了解泉州梨园戏以及闽南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二,在软件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泉州地区民俗文化活动非常多,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尤为重视,其中举办最为丰盛的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时候梨园古典剧院就会向市民表演剧目以供观赏;另一方面,泉州市通过开展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现出梨园戏特有的魅力之处;例如2013年泉州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这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艺术爱好者等都从中体会到了梨园戏的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梨园戏的传播范围。
综合以上足以看出,官方对梨园戏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官方主流意识没有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意识中,就会使得梨园戏失去在其民间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无法得到传承。但从整体上来讲,虽然梨园戏无法恢复其在宋元时期的繁华,但不断走向社会大众视野中,与泉州地区的民俗活動、民间信仰相结合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梨园戏也逐渐传播出去,因此梨园戏要想活得长久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自身与官方的结合。
(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将梨园戏特有的传统韵味与现代意识两者相融合,以此来适应当代大众对文化的审美需求。而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于福建剧坛最优雅的古典诗人王仁杰,其创作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枫林晚》以及《节妇吟》并称为“寡妇三部曲”,以上三个梨园戏剧目获得非常多的奖项和殊荣,主要在于王仁杰懂得什么应该进行创新,什么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真正将梨园戏在文化中特有的传统韵味与现代意识结合在他的作品中,为此,之后的梨园戏工作者可以借鉴王仁杰,对梨园戏进行创新,真正为梨园戏的传承和发展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民间艺术团体与学校、学术研究等相结合
从梨园戏发展至今,其就已经和闽南地区的宗教文化、民俗活动等有了很大关联,每逢重大节日、宗教活动,很多民间戏剧班就会和社会团体开展有关梨园戏的活动,为观众展示出梨园戏的魅力,直到今天,闽南群众对闽南戏曲演出活动依旧是热情高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福建梨园戏实验剧团在2008年到2010年供给进行了三百场以上的下乡演出,特别是《陈三五娘》仍是当前深受闽南地区群众喜爱的一部梨园戏。
当前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影视传媒的发展对梨园戏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性,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有两方面体现:其一,梨园戏的艺术传承缺乏后代接班人,现阶段,戏剧文化受到一定的冷落,观看梨园戏的群众也是急速下降,以上也就使得,当前学习梨园戏艺术的演员也大幅度减少,就当前泉州地区专门培养梨园艺术的演员来讲,多数都集中在艺校学习梨园文化,而且每年专业演员人数不断减少无法接替老演员补缺该行业中的空缺处;其二,当前梨园戏演出缺乏在常规性的场地进行演出,而且剧团资金也非常短缺。就当前福建地区来讲,专业梨园剧团只有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对于民间中的梨园戏剧团几乎没有,除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期间,政府部门会拨付资金请梨园戏表演者进行一些商业性的演出之外,剧团中的经费多事来源于地方民族的邀约或者是信仰活动获取的,梨园戏剧团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根据上述梨园戏发展出现的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改善现状:其一,与中小学教育联合起来,培养专业的梨园戏人才。就当前我国泉州地区中小学校而言,已经在音乐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有关闽南音,再此基础上设立梨园戏的表演技能班,这样做能够在年轻一代人心中埋下对梨园艺术的喜爱之情,这样梨园戏的发展就不会受到受众群年龄因素而出现断层问题;其二,根据梨园剧团中资金紧张这一现状,可以采取“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在确保政府部门提供的资助资金到位的基础下,剧团中的管理工作者还要和一些地方性的文化机构、企业等保持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剧团演出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剧团资金不断;除此之外,剧团还应该与地方性的教育院校、学术团体等搭接桥梁,一方面积累梨园戏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在理论上、表演上得到提升;其三,常规活动与海外交流活动共同进行,梨园戏不仅仅要有国内群众基础,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知名度,深入全国乃至世界;其四,梨园剧团要想真正获得发展,不仅仅要遵循当代社会中国的商业发展途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自己,扩展受众群体,提升自身在当代大众视野中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特有的戏曲艺术本性。
总结:
综上所述,梨园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方面带来的冲击也更突出,因此人们在解决梨园戏传承与传播的同时,还应结合当代社会背景以及发展要求进行,真正推动梨园戏的发展与壮大,本文通过分析梨园的传承与传播途径,以此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亚婷. 井边流泪付君看——浅议梨园戏《井边会》李三娘人物塑造[J]. 明日风尚,2019(3).
[2] 王柏霜. 我从未离开母语的怀抱(创作谈)[J]. 泉州文学,2019(6):37-37.
[3] 刘富琳. 论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特色[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0).
作者简介:李兴务(1974.07-)男,汉族,福建南安人,本科,四级艺术管理,研究方向为:闽南文化艺术演出管理与传承。
(作者单位:南安市人民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