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诗歌韵律之美

2019-09-10 08:55刘路
学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韵律节奏

摘要:诗的韵律与造型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凝结物,在浩浩荡荡的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中中国诗歌的韵律之美尤为突出,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就在它的节奏之中.

关键词:节奏;古代诗歌的美丽;语言张力;韵律

一、中国古代诗歌音律感

诗歌,之所以谓之诗歌,是指在它的语言和形式上,所表现出的音律感。正如音乐需要乐器、人声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必须在吟唱中才能发挥它独特的艺术效果。诗歌的音乐性可以让诗人“新诗改罢自长吟。”让读者感受到含英咀华,口角噙香,慢慢咀嚼让人有一种穿越回古代,一览前朝风光的感觉。

诗歌具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代的诗歌在还没有成为一个很体系的存在时,是以人们的歌唱来传唱的,“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①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是诗乐共生,在古代,凡是不能配乐咏唱的叫做“诗”,凡是能陪乐咏唱的叫做“歌”;而大部分的诗都能配乐咏唱。所以,“诗”“歌”始终结合在一起。从汉乐府的诗歌到唐朝的格律严谨的诗词,就是人们从音乐中规范出来的诗歌。至于宋词,元曲,都是诗歌音乐化大众化的一种衍生。古代诗歌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歌”如:在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这样一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还有《楚辞·九歌·山鬼》中:“风飒飒兮木萧萧。”读起来有十足的音律感。作为以诗歌的形式来直接表现的咏乐诗,是演奏技艺、乐器、音色、以及妙悟之心的契合。是音乐的诗性与音乐性的和谐相融。

二、唐代诗歌的音乐感

咏乐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甚至更早,到唐代走向了繁荣的巅峰。

白居易的《琵琶行》被称作“千古第一音乐诗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水上隐约听闻琵琶声,吸引着主人、客人忘归,“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倾诉平生不得意。”②听得琵琶声想得诗人自我的感受,忽而感到悲伤 ,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境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演奏已结束 ,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 , 周围都没有人说话,似乎都在刚刚的音乐中流连,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首词,不仅仅在诗歌音律上富有特色、创造性,最重要的以情感人,诗歌情感联系当时的音乐和当时的作者心情,以诗歌表达自我情感,又以诗歌表现出艺术上的音律感。在双重的艺术特色上,表现了高超的艺术特色。

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十二门前融光冷 ,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是一样的,都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具有双重的艺术感情特色,将诗歌中描写的音律和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音律感情相互交融。语言节奏音律十分优雅,似乎是能够听到当时的乐章和实际的场景。

借乐抒情,借物抒情也是这几首描写音乐的诗作的共同特色。它们都运用想象、比喻,引进视觉形象,将无行化为有形,同时具有十足的诗歌音律的美感。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无一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将诗歌和音律的美感放在一起。曲折而明朗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情感。

对于唐代咏乐诗,受到了当时唐朝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氛围的影响,对于当时的唐朝是一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当时的国力强盛,百姓安定。所以诗歌得到了有利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飞内容特点和审美风格。

唐代咏乐诗在内容上可以分成对音乐形态进行具体描摹的以及抒情感怀的两大类。在诗境与乐境的交叠相合中,唐代咏乐诗形成了典雅冲和、清新淡泊、雄奇险绝、萧瑟凄寒等不同的审美风格。咏乐诗典型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本特点,它对诗、乐关系的巧妙处理、对诗歌体式内在规定性的尊重、对诗人心性修养的要求等,都可以给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起到有意义的启示。

三、诗歌韵律

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体系化的音韵格式,出现了平水韵。由于诗歌进一步的规范化,使得诗歌在节奏感中体现了两种效应。

首先是听觉效应。诗歌本来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起点就是唱和听,而且归根到底要念(唱)出来让别人听。这就要求念(或唱)得清楚明白、悦耳动听、感人肺腑,乱喊乱叫一通决然达不到目的;它同念一篇文章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有韵律(音韵和节奏)。歌上面的东西,它是与诗歌生命同在的“天籁”。先民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只有匀称有节奏的动作才能省力持久;同时又发现,只有把匀称有节奏的呼吸(或呼喊)跟动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调节个人体力或协调群体劳动。鲁迅先生在《炙门外文谈》中所说的“杭育杭育”式的歌谣出现了。后来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诗歌的应用面越来越广,诗的韵律也越来越丰富完善起来了。

其次是视觉效应。自从人類发明了记录语言的文字工具之后,过去那些优美动听,但又难于流传保留的诗歌,便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在纸(秦以前无纸,这里是泛称)上的诗歌听不到声音只能用眼睛看。在没有妥善科学的记谱方法的情况下,只好让唱法失传。我想,这也许是诗歌在“文字造型”上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奥秘。

所以,我认为诗歌格律的韵律要素和造型要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实又是紧密关联的。韵律需要用造型来表现其存在,造型也要为表现韵律服务。纯粹做“造型游戏”,于诗歌的发展与创新并无裨益。

四、综述

综上所述,虽然说诗歌和音乐是不同的两个门类,故有神话玄鸟骨尺造就七孔骨笛,就其音律谱写诗词,保天下平安。在春秋以后,诗与乐的关系日益疏远,但是诗歌的音律之美一直存在,加上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便是抒情性,因此,具有深厚的音律感是自古以来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著,中华书局版

[2]《诗词曲语词例释》,王瑛著,中华书局版

[3]《诗文声律论稿》,启功著,中华书局版

[4]《词学概说》,吴丈蜀著,中华书局版

[5]《古代汉语·下册·附录》,王力著,中华书局版

注释:

①《礼记·乐记》 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7页

②高中语文必修

③《琵琶行》人教版 65页

作者简介:刘路(1997.04-),女,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人,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16级在读大学生,大学本科,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西方美术方向。

猜你喜欢
韵律节奏
大狐猴也懂音乐节奏
书的国度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节奏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轻快漫舞
偶感
写诗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