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花
摘要: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取和别的知识的获得截然不同,它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课堂当中生成的。换一句话来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体验新的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数学;经历;知识形成
数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的载体,它必须依存于学生所亲历的数学实践活动。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容易错的地方,虽然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三番两次地讲解,但是学生依然还是做不来。而有些知识,即使教师运用很生动的情境去呈现,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能感悟其内涵和本质。诸如此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恰恰是缺少给予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悟、亲身积累的机会,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
小学数学学习的时间跨度长,内容涉及面多。在不同时段学习不同内容,其学习方法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出合理的选择。以数的认识为例,在低年级认识整数时,数数活动是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重要活动,无论是数域的拓展,还是数概念的理解都离不开数数活动。
比如我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新课的时候,创设了有挑战性的数数活动过程。在学生“探究1000”这个过程当中,我精心安排了三个不一样地数数活动:(1)一十一十地数,从450数到560。(2)一个一个地数,从889一直数到999。通过数让学生去想一想如果再加一个是多少呢?(3)数数的要求是一个百一个百地数,从100开始数,学生开火车数到1000这个数。第一次数数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在十位上满十需向百位进一。第二次数数活动再次让学生感受满十进一的同时,“999再添一一个是多少”的追问,引导学生自主借助计数器探索连续进位后产生的1000,第三次数数活动针对性地感受百位上的满十进一。关于1000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认识,这节课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上述的数数活动产生的1000。学生体会到的是由十进制计数规则下产生的“新数”。从某种意义上,在这里学生获得的是对1000内涵的再发现。
二、直观操作,让学生经历做数学
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取和别的知识的获得截然不同,它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课堂当中生成的。换一句話来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直观操作能把知识难点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孩子们亲眼能看见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使活动、思维、表达有机结合,有效的突破难点。
例如,我执教“分类”这节课,通过让学生把扣子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方法。我安排了两次“分一分”的活动。第-次的分类结束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继续观察每一类,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还可以接着往下分,所以又进行了第二次“分一分”活动,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发现后,学生得出了一个规律,用同一样的分类准则,如果顺序不一样,结果还是一样的结果。这节课我创设了很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给了学生很多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学生的两次动手活动,不单单是形象、直观的手指头的活动,更是学生积极地思维活动,有效的将知识点化难为易。让难点在动手操作当中迎刃而解。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交流讨论,让学生经历说数学
合作学习也是落实过程性目标的一种非常紧要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要学会互相合作、相互搭配的技巧、口头表达的能力等。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究性学习这几个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数学课堂上要创设一些学习的条件,选取适合的内容和机会,开展富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合作交流中,有一些教学知识可以使用合作探究,经常用的,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的方式是四人一个学习小组或坐在一起的两人合作讨论。通过开展这种交流过程,一方面培养交流的能力和意识,另-方面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在活动中学生一起解决了很难解决的知识点,并经过合作使学习成果多样化。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让学生经历了如下的交流过程。经过独立试学“18×12”后,展开小组讨论。生:“我是这样算的:18×12=18×4×3=72×3=216。”生:“这个想法非常的棒,把其中一个两位数12写成4×3的形式,最后再用这4×3乘18。”生:“这种方法对有些题目是不能用的,比如17×13能拆出来吗?”生:“18×12=18×(2+10)=18×2+18×10=36+180=216。这种方法对所有题目都适用。还是用竖式好,竖式也适用所有题目,但我做竖式时不知道怎样对数位?”生:“第一步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和以前一样的,第二步乘完以后的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生:“是的,竖式的道理和我横式那种方法的道理是相同的。”经历了一阵"七嘴八舌”地讨论过程后,学生的认知活动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续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应用,让学生经历用数学
加强数学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认识,是将知识转变为实力、实力内化为修养的主要方法。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应用过程的综合性特点,更加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关联。要结合应用过程引发学生更加积极和富有个性的数学思维,吸引学生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真正体会数学学习所应有的乐趣,更好地助力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还应适当注意问题本身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考,以提升思维水平,培养创新意识。
在上“可能性”这节课的时候,我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活动,再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第一次感受这种比较容易的的随机现象。初步学会辨析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转盘游戏”。提供一个圆形转盘,将盘面均分成10个同样大小的扇形区域,并分别标注0-9这10个数字。我将学生分成了两个小组,每组让一个学生过来,把转盘转动起来,而且要转2次。指针指在哪里,就将这个数字放在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或个位上,比一比哪个组转出的两位数会更加大一点。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希望凭借好的运气转出理想的数字,另-方面也需要应用合理的策略决定将转出的数字放在哪个数位上。这个过程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随机现象的基本特点,也有助于学生锻炼思维,进一步体会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启发学生独立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来,体验新的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当中学会推敲、在推敲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全方面多角度的建立知识,真正的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