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一凡 刘学哲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平面广告设计在市场营销中发挥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面广告设计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沟通的桥梁。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广告设计,了解产品的种类、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更方便、快捷的使消费者购买适合自己的商品。经营者通过广告设计,可以提升产品宣传和促销,增加产品在消费者中认可度。本论文从应用角度和对市场营销的作用论述平面广告设计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关键词:平面广告;市场营销;应用
一、平面广告设计和市场营销的概述
(一)平面广告设计概念
平面广告设计是以加强销售为目的所做的设计。也就是奠基在广告学与设计上面,来替产品,品牌,活动等等做广告。最早的广告设计是早期报纸的小布告栏,也就是以平面设计的形式出来的。用一些特殊的操作来处理一些已经数字化的图像的过程;它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是一种工作或职业,是一种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1]
平面广告设计是广告设计的一种模式,它是在二维的平面中通过视觉的方式将产品所具有的诸多要素巧妙的组合在一起,通过电视、收音机、网络报刊等媒体将产品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所进行的设计活动。
(二)市场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既是一种职能,又是组织为了自身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创造、沟通、传播和传递客户价值,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在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中,包括了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即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关系营销和营销网等基本要素。市场营销的主要作用就是既满足产品生产者卖出产品,更好的扩大再生产,又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
二、应用角度
(一)应服从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
目标市场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集中企业的主要资源,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使企业在这些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形成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产品优势和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还应根据企业整体营销战略把消费者加以区分,和目标市场战略相对应,广告成功的根本在于有的放矢。广告必须符合目标市场战略,广告的格调、语言、画面、音乐及营造的氛围都必须符合目标群体的文化和审美需求以及接受和理解能力,广告投放的媒体和时间也应该符合目标群体的收视和阅读习惯。
很多人都攻击脑白金的广告恶俗,但其销量却让人大跌眼镜。实际上脑白金广告就是拿准了市场定位,锁定了消費人群,才有了这样的效果。还有乌江榨菜亦是如此,通过有意的策划和不同的广告设计才成就了它的辉煌。
(二)应体现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
企业的营销战略不能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违背。同样,广告作为营销战略核心理念的一种外在沟通方式,其主题、创意、表现都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理念。
我们在广告诉求中,还必须使营销战略中所追求的差异和个性丰满详实起来。海尔氧吧空调,有氧运动有活力与其说是产品设计的成功,不如说是概念创新的成功,是对消费者生活密切关注而诞生的满足需求方式的成功。海尔氧吧空调,通过产品(概念)的差异化设计,实现了又一次超越。在其它各空调品牌高举价格屠刀腥风雪雨地残杀时,海尔又一次通过-一个简单而伟大的创新产品(概念)独享高利润。
三、平面广告设计对市场营销的作用
平面广告设计是营销策略的缩影。优秀的平面设计不仅能展现产品的名称、产品的价格、产品质量等信息,还可以展示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品牌效益的形成。
(一)促进产品销售
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就是市场营销的策略。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在宣传中不单单起到介绍商品的总用用,还能在宣传中起到美化商品。宣传商品的作用。商品的销售者在日常商品的销售中要关注广告在这一方法面的应用。
销售者在商品的销售中尤其是在产品促销和特殊节假日进行的活动中,商品的销售者和消费中有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无论是个性化的文字还是有生动视频的广告设计,都对消费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们都可以帮助产品的使用者更加真实准确的认识产品的价值,满足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品味,帮助消费者做出公正客观的决定,最终使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二)提升产品的品牌效益
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往往在消费者购买产品中起主导影响。简单、明了、美观的广告设计能够给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意向。个性化、简单大方的产品形状和带有公司的图标和名称的广告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还可以使消费在购物过程中产生对所购商品的满足感,从而使消费者乐意向同伴或周围的人群宣传自己购买的产品,久而久之就会使好的商品深入人心,促进产品品牌效益的形成,提升商品生产企业的品牌效益,促进产品生产者做大做强企业规模,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茂中.广告人手记.[M] .北京联合出版社
[2]蔡罕, 戎彦. 广告案例分析 [M].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