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与浙江道教

2019-09-10 07:55何勇强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天台唐玄宗道教

何勇强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人。唐代著名道士、道教学者、书法家,是上清道教的代表人物。当时由上清派发展而来的茅山宗,发展极盛,超过其他道派,一跃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道派。司马承祯虽非浙籍,但他以及他的弟子长期在驻足天台传播上清教义,对浙江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司马承祯及其门人的活动,从唐中、后期起,浙江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道教传播的中心区域之一。

一、司马承祯生平

司马承祯相传为晋朝宗室后人。[1]兄载其少时笃学好道,无意仕宦。司马承祯于s21岁入道,拜著名高道潘师正为师,学习符箓、辟谷、导引、服饵等术,并受《金根上经》、《三洞隐书》等道经。潘师正对承祯很器重,说:“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2]司马后来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号“天台白云子”。

司马承祯曾先后多次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诏入京城讲经说道。武则天把他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当时司马承祯与文学之士也有很多交往,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相唱和,因大家都信道教,一时号为為“仙宗十友”。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司马承祯再次被召入宫中,问以阴阳数术,司马承祯用《道德经》回答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目所见者,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 而增其智虑哉!”睿宗问:“治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承祯回答:“国犹身也。老君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天下才能治理。《易经》说:“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听后说:“广成之言,何以加此。”司马承祯后坚志回山,唐睿宗乃赐宝琴一张,公卿赠诗以送者百余人。[2]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又派遣使者将司马承祯迎入宫中,命校正《道德经》。唐玄宗又亲受法篆,问以养生延年之事。翌年,玄宗临幸洛阳,命司马承祯随驾东行。开元十一年三月,年近八旬的司马承祯坚请回转浙江天台山。

开元十三年,司马承祯路过江陵,恰好李白也到达此地,专程拜谒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得当即写就《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序云:“余昔于江陵見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广。”赋中写道:“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网;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扬。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从此两个人结为忘年交,多有诗赋往来。

开元十五年(727),司马承祯又被召入宫中,唐玄宗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台观居住,并让其妹玉真公主跟随宗师学道。此后唐玄宗经常派人去司马承祯那里祭祀、请教。著名宰相张九龄经常去拜谒司马承祯。司马承祯的传道活动主要在唐玄宗时期,他的无为思想对玄宗初年的政治起了积极作用。史书载:“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而释老之流,颇以无为请见。上乃务清净,事薰修,留连轩后之文,舞咏伯阳之说,虽稍移于勤倦,亦未至于怠荒。”所谓贤臣当国,即指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等人而言,所释老之流,主要就是指司马承祯。这时期的唐玄宗不仅崇尚简朴,下诏毁去所有华丽、豪奢的器物,也不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可以说,无为而治是开元之治的思想基础。及司马承祯去世之后,朝廷中崇佛势力增强,唐玄宗渐渐接受佛教,开元之治也一去不复返了。

司马承祯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元月十八日去世,终年89岁。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

二、五渐门与七阶次的修道理论

司马承祯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坐忘论》一卷,《天隐子》八篇,《修真秘旨》十二篇,《修身养气诀》一卷,《服气精义论》一卷,《修真精义杂论》一卷,《修真秘旨事目历》一卷,《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上清含象剑鉴图》一卷,《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登真系》,《采服松叶等法》一卷,《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素琴传》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一卷,《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一卷。在这些众多的著述中,最能代表其道教义理和修真秘要理论的是《坐忘论》和《天隐子》。

《天隐子》是司马承祯养生修道学说的理论专著,一卷,凡八篇,依次为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具体阐述了道家养生术的过程和方法。司马承祯对此书自视极高,认为该书“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3]《天隐子》认为神仙是一种特殊的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保存了出生时禀得的虚气,即“精明通悟”的“神”。人们可以通过精神的修养和锻炼,渐修成仙,“《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司马承祯把渐修分为五个阶段:(1)斋戒;(2)安处;(3)存想;(4)坐忘;(5)神解。此即为“五渐门”。斋戒,就是吃素食,沐浴净身。安处,就是要居于静室,去除事虑。存想,即收心冥想,凝神专一。坐忘,就是通过静坐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神解,要通过前面渐修的四渐门达到通神的境界。

《坐忘论》是司马承祯又一部论述坐忘修炼的理论专著,在书中司马承祯吸收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全书分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部分,也就是生命修炼的七个阶次、七个步骤,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

《坐忘论》七阶次理论与《天隐子》五渐门理论大体无异,相比之下,五渐门着重在日常生活的方面,简单易行,似乎是对一般道教信徒的说教,而《坐忘论》七阶次理论则有比较深入的理论阐述,体现了司马承祯的生命哲学思想。

唐人崇道,多信烧炼之术,好几个皇帝都因服用丹药而死。而且烧炼外丹的药材寻求不易,火候难以掌握,不易成功。道教要成仙得道,便开始修仙方术的失败中寻求新的途径,从外丹学转向内丹学。这是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宣告了企图通过药物烧炼方法的外丹学的破产,道教转而寻求服气、导引、辟谷、存思等寻求成仙之路。这一变化肇兴于隋唐,确立于唐末五代,到宋元时成熟。司马承祯的渐修理论正是这一变化的先驱者。司马承祯在内丹修炼方面,他主张将入道、修道、得道,依次分为“五渐门”和“七阶次”,循徐而渐进,正是他这种修道思想的体现。

三、司马承祯在浙江的传承与影响

司马承祯是河南温人。他虽然出身北方,但长期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并在此创立茅山宗的南岳天台一派,号为天台白云子。从司马承祯后天台一派的历代传人看:司马承祯的弟子薛季昌是河东人,二传弟子田虚应是齐国人,三传弟子冯惟良、陈寡言、徐灵符分别是相州人、越州暨阳人、钱塘天目山人,四传弟子应夷节、叶藏质、左元泽是汝南人、处州松阳人、永嘉人。可以看出,这一道派的传播越到唐末越向南方地区倾斜。以传道地点而论,虽然司马承祯立足天台,但他的二代、三代传人薛季昌、田虚应一直在湖南地区活动,而从冯惟良这一代起,其传道的重心重又转移到以天台为中心的浙东地区。直到应夷节的弟子、处州人杜光庭入蜀,才在蜀地形成另一个传播中心。

田虚应,字良逸,齐国人。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司马承祯在南岳衡山传道给薛季昌,薛季昌又传道与田虚应。薛、田二人开始都在湖南,到宪宗元和中,田虚应入天台,回到司马承祯传道的故地。

冯惟良,字云翼,相州人也。开始时与薛季昌、田虚应一样学道于湖南衡山,授三洞秘诀。唐宪宗元和中,与其师田虚应一样入天台、会稽,适元稹任浙东观察使,常向他请教道教。天台山桐柏梧观自司马承祯之后,废弃已久。冯惟良重新建造,作上清阁、降真堂、白云亭、鯈闲院。宪宗诏,不赴。桃源金陵,常鯈然独往。年九十岁去世。传授弟子仅百数,唯应夷节、叶藏质、沈观外,他无得其要。[5]

陈寡言字大初,越州暨阳人。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曾整理道教科法。[6]

徐灵符号默希子,杭州天目山人。精通儒学,无意名利。居天台云盖峰虎头岩石室中,凡十余年。唐会昌初,武宗诏浙东观察使起用,未果。八十二去世。著《玄监》五篇,注《通玄真经》十二篇,及撰《天台山记》、《三洞要略》。门人得其道惟左元泽。[7]

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为唐前期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后人。开元间,叶法善舍宅为观,唐玄宗赐名曰淳和观。随后,淳和观逐渐成为浙西南着名的道观。中唐元和年间,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而改名安和观。叶藏擜始为松阳安和道观道士。诣天台冯惟良授三洞经录。於玉霄峰选胜创道斋,号石门山居。日诵《道德》、《度人》二经。晚年精于符术。叶藏质平日交往较广泛,与之有交往的官员是浙东观察使李绾和水部员外柳韬。前者为感谢他为其修斋授箓,特将高二尺、重百余斤、相传为夏禹所铸的古钟赠予玉霄宫。后者,馈赠玉霄宫老君像一幅。与道士和文人交往则更多。会昌(841—846)中,叶与高道刘处静、应夷节为林泉之友,与和尚贯休也有接触,与诗人方干、皮日休、陆龟蒙等有诗作唱和。年七十四去世。[8]

应夷节字适中,汝南人。十三岁入道士籍。后游天台、龙虎山,为冯惟良弟子。唐武宗会昌中,就天合桐桥观之西南别建冷坛以居,浙东观察使李褒常来问道。唐昭宗乾宁中去世,年八十五。罗隐为之作赞。[9]

左元泽,温州永嘉人,徐灵府弟子,亦居天台山。[10]

在唐前期,浙江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葉法善,重视符术。到唐盛唐之后,随着司马承祯、吴筠等著名内丹派道教人物来到天台,使浙江道教走上了内丹之路,也顺应了唐宋时期道教从外丹向内丹的转变趁势。吴筠长于诗歌,虽负盛名,但没有传下什么弟子。而司马承祯传下一的比弟子,源远流长,对浙江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浙江在唐之后成为中国的道教传播中心之一。

参考文献:

[1]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司马承祯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见《全唐文》卷304.

[2] 《旧唐书》卷192《司马承祯传》.

[3]司马承祯《天隐子·序》.

[4]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田虚应》.

[5]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冯惟良》.

[6]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陈寡言》.

[7]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徐灵符》.

[8]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叶藏质》.

[9]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应夷节》.

[10]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0《左元泽》.

猜你喜欢
天台唐玄宗道教
唐玄宗戒酒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
道家道教研究
唐玄宗以饼试太子
唐玄宗买字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