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文中以辩证系统思维视角审视了文化何以自信。辩证地看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增强文化自信度,处理好传统与创新关系。从整体上建构文化体系,把握核心要素,理清文化层次,互塑共生,增强对外传播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辩证思维;系统思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一目了然。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之路该怎样走?本文从辩证系统思维角度讨论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的辩证思维审视
1.1 把握好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解决好文化发展自身面临的矛盾,处理好同一性即趋同性和斗争性即差异性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趋同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民主、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与儒家经典表述的民本、诚信、正义、仁爱、和合、大同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关于公平、正义,《论语》写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中内含的“均平”观念,对当代社会发展仍有启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有差异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伦理为起点,规范协调“五伦”,靠宗法制度维系,家国同构,在今天已经不适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观念表现出的盲目排外等不良心态,不利于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伦理道德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四德”建设。
1.2 把握好文化自信度,促进产业繁荣
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文化自信要求适度的足够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一度东学西渐,“轴心时代”文化精神曙光照耀万方。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工作者共同呼吁,人类若要在下一个世纪能生活和发展,必须学习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才能安享人类和平美好的生活。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文化自信要讲清自信的理由和底气,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度。文化自信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现当代积淀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所体现出的软实力来源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
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差距,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达。美国的文化产业目前已经占本国GDP总量的30%以上。据此,文化产业应跨越式发展,进行文化赶超,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展骨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使之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
1.3 把握好传统传承与创新创造关系,增强软实力
唯物辯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扬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用辩证思维考量,不厚古薄今,不厚今薄古。不搞绝对主义两级思维,全盘接受、全盘抛弃。坚持不复古、不拘泥于古人,学而化之,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传承,弘扬国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成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传统文化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像“旧瓶装新酒”,而创新性发展就像“老树开新花”。其中的过程包括挖掘、整理、改造、补充、拓展、丰富、完善等环节,其结果是传统的东西通过融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手段获得新生,呈现形式和内容更具有民族性、更具有现代感、更具有生命力。
2 文化自信的系统思维审视
2.1 从整体上把握好文化体系
文化自信源于体系的完备、完善。例如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个传承层面。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从整体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庞大。从区域性来看又有各自的特色。区域性应该受到足够重视。不同地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丰富、具体。比如黄河流域形成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文化。长江流域形成的: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赣州文化、江浙文化。体系不能割裂,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通,比如周礼与现代礼仪文化的融通。
2.2 把握核心要素,理清文化层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文化自信的体系。其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核心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由其核心价值体系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成分是核心价值观。
又如中国精神也有层次性和时序性。民族精神是主体,时代精神又不断被赋予内涵。时代精神体现在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中。从建党初期红船精神到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长征、苏区精神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时期延安、西柏坡精神等。新时代精神又提出了钉钉子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精神,“上海精神”、丝路精神、塞罕坝精神等。
2.3 从文化交流互鉴中,互塑共生,加强控制力,增强传播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文化多元并存、竞相发展的时代,文化格局在调整、文化形态在变化,处在汇聚、交锋、冲撞、融合之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我们要坚决抵制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抵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抵制“唱衰”中国,增强文化控制力。
同时,增强对外文化传播力,改变“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重点是讲好中国梦。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输出中国叙事范式。
参考文献
[1]刘佳仪.系统思维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内在逻辑探析.大庆社会科学,2018(3):30-31.
[2]胡建兰.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哲学思维.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6):21-26.
[3]薛秀军,杨丽.文化自信:中国道路的文化基石.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8(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