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意义解构

2019-09-10 07:22罗悦绮
广告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点赞微信

罗悦绮

摘要:新旧媒介日益更迭,微信成为人际传播的便捷工具,构建“半熟人式”的朋友圈社交网络,朋友圈的点赞与互动赋予受众信息交互新体验,“点赞”文化亦兼具两面性,适应着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的社交需求,同时也显现出一些惰性社交文化的消极色彩,本文基于传播学角,运用符号互动论、使用满足论,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传播学视角下的朋友、受众心理及行为机制、惰性社交的影响因素及思考三方面进行朋友圈“点赞”现象解读,去更好探析一个小小“点赞”引发的社会现象及趋于惰性的社交文化后的反思。

关键词:微信“点赞”;符号互动;惰性社交

信息多元海量化、新旧媒介交替传播的时代下,虚拟化的网络社交逐渐变为一种大众生活常态。微信作为21世纪比较新潮的,集日常社交、办公、支付、休闲娱乐于一身的APP,可谓国民生活必需品,其出现为受众间的人际传播提供新途径,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方式,使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人际互动更加及时广泛,赋予了大众传播更多的新内涵。

来自中商情报网讯:“今年首季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1.12亿,同比增长6.9%。其中,微信活跃高峰分别是午饭前和下班后。朋友圈中,男性更爱分享工作、游戏,女性更爱分享美食、情感……”以上论述中可见微信使用人数大致占中国总人口的80%,受众之广较之惊叹,受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日常聊天社交,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成为人际社交新模式,朋友圈发布者与点赞者可实时进行信息的“编码”与“译码”互动,拉近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构建“半熟人式”社交网络;朋友圈“点赞”现象逐渐从单纯信息交互衍生出了更多传播意义,受众对朋友圈的“符号”解读出现多元化观点,本文将基于传播学视角,结合符号互动论、使用满足理论,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受众心理、互动行为、影响机制三方面展開,解读当下朋友圈“点赞”现象背后符号互动的传播意义,为当下社群理解朋友圈“点赞”文化提供新思考。

1.传播学下的微信朋友圈“点赞”现象

处于快节奏生活的现实世界、碎片化泛阅读的信息时代,微信成就人际现实与虚拟交替的社交模式,延伸人对符号交流与信息解读的语言感官,逐渐具有社群化的媒介特征。朋友圈的及时点赞与评论互动较好维系了社群正常人际网络,朋友圈信息传播从简单的面对面交流向一对多的模式延伸,受众对于信息的“解码”与“译码”具有了更多传播学视角下的意义。

1.1朋友圈“点赞”是一种人际共享与互动的新模式

传播是共享与互动的过程,朋友圈的出现提供大众人际信息共享与双向互动的新模式。学者巴赫金认为传播就是传者与听者“对话”的过程,“对话性是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强调受众对话过程的双向对等性,朋友圈为人们分享日常生活、心情动态提供便捷,为用户提供“半隐私式”的信息分享空间,用户可对朋友圈动态进行喜好选择,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进行“点赞”或者加以评论,对动态发布者进行一个信息互动与反馈,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大众信息传播互动往往会融入很多“噪音”,人们基于个人喜好的信息分享和互动行为逐渐趋向于传播多元复杂化。

1.2“点赞”逐渐显现出仪式感的符号互动传播现象

朋友圈“点赞”互动逐渐显现出受众“仪式感社交”,美国学者詹姆斯·卡里基于杜威的传播定义提出,“传播就是仪式”,朋友圈分享者希望点赞者通过这种信息的交互,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体验,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通过传播获得了传者与受者的内在联系,获得对现实共同的理解。对朋友圈动态的“点赞”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肯定,以及信息交流的人文化关怀,“你若喜欢我的内容,那就会点亮右下角的爱心”,用户可得到信息交互肯定的满足认可感,通过受者对动态的符号内容解读加以反馈实现良性互动;然而“点赞”行为逐渐从单纯喜爱向惰性的社交文化转变,社交的仪式感趋于扩大而人际交流的功能被逐渐弱化,“点赞”背后的受众心理,行为动因的解读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2.朋友圈“点赞”现象的受众心理及行为机制解读

本文基于朋友圈相关文献研读,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合,以随机问卷法的数据为基础,加之个案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对有效数据的补充研究,去探析受众朋友圈“点赞”行为的受众心理、行为机制以及影响受众因素,去更好解构一个小小“点赞”引发的行为动机及文化意义。

本次收集的有效问卷样本量为200个,调查对象涉及80与90后这两个群体,其中90后的学生占本次调查的大多数,问卷设计从动态发布者、点赞者、点赞情况、频率、点赞内容等展开去了解受众使用朋友圈基本状况及对于“点赞”行为的持有看法,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内容解读如下:

2.1受众使用朋友圈的状况:经常浏览与偶尔分享生活成为常态

受众浏览朋友圈的频率有消息更新就看的占比40%,一天至少浏览三次以上36%,三次以下16%,基本不看8%,受访者小A表示手机已然成为他生活中比较依赖的工具,在学习与工作疲累之余,就无意识的刷朋友圈浏览大家的动态,看他人分享的美文感悟、旅行日志成为体味生活的另一种美好,可见浏览朋友圈已经逐渐成为了大多数受众分享互动的生活常态。

受众发朋友圈的频率表现为83.44%的大多数人会偶尔发一下圈,有小部分人会经常发,而7.98%的人群属于从不分享的,受访者小C属于喜欢看但不喜分享的类型,他表示刷动态算是一种生活的消遣,但大部分趋于表面化的动态难引发他的思想共鸣,他更喜欢高质量的社交分享……对于发圈与浏览亦是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有人认为快乐,难免他人持不一样的观点。

2.2 受众点赞对象显现出多元重叠的“半熟化”的社交场域

受众点赞对象为占比14.11%的亲人,占比60.12%的朋友,17.18%的同学,0.61%的同事,7.98%的不太熟络的人,观之可见人们经常点赞的人为朋友,亲人与同学、同事次之,还有一部分限于点头之交的人群,小D表示浏览朋友动态能及时掌握朋友近况,可以较好的进行时效性互动,有时基于工作需要可通过朋友认识新的朋友,彼此建立工作联系……朋友圈点赞互动现象显现出“熟人与半熟人化”的社交模式,处于不同“场域”的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建立社交联系,微信社交模式也为处于“半熟人”场域的人群提供信息交互的机会,人们的交流从单一的“熟人场域”向多元重叠的“半熟人”场域转变,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联系。

2.3 优质日常动态吸引关注而“过度”集赞微商动态消耗社交资本

点赞较多的朋友圈类型表现为点赞他人生活动态占72.39%成为大部分受众选择,有部分9.2%的人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学科专业信息等,有7.98%的人会为朋友圈微信集赞活动点赞,微商或代购发布产品信息占了1.23%,其他内容占9.2%,数据显示大部分人还是喜欢朋友日常生活的动态分享,当然朋友圈也可以成为知识传播、观点交流的平台,还有一小部分的人会为朋友的集赞活动点赞,满足他人的集赞需要,某种程度来说,集赞活动就是消耗熟人情谊的社交资本。受訪者小B电话访谈中谈到,她比较喜欢朋友旅行类的日志或照片分享,还喜欢一些朋友搞笑日常的分享,对于朋友圈的微商信息可能偶尔会反感,在朋友需要集赞时也会适时帮助,但她更喜欢简单纯粹的社交体验。对于受众喜欢的朋友圈当然注重内容生产的“质者”能够更吸引关注,有时候“点赞”也渐渐流于形式化的社交。

2.4 点赞是基于“使用满足”心理的情绪表达与交往反馈

51.53%的点赞他人朋友圈的心理状态基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可见高质量的动态可吸引受众的社交冲动,26.38%的点赞表示对他人的关注,这也是一种日常社交的认可,13.5%与8.59%点赞处于的则是习惯性点赞与无聊的心理,点赞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社交心理;对于朋友圈被点赞时的41.1%的人会感到心情还不错,27.61% 的人感到开心并表示自己得到了关注,31.29%的人表示感觉不大且心情很平静……点赞与评论的互动俨然成为了受众心情表达及观点的反馈,朋友圈的内容就如同各色佳肴待受众根据个人喜好挑选,选择符合胃口的动态并会附上动态的感观与反馈,而一部分的“点赞”评论逐渐流于了乏味无趣的惰性社交,甚至有的人对于点赞互动的行为表现出反感情绪。

关于点赞意义的解读44.17%的人表现出欣赏赞同他人之色,对于此种社交持积极欣赏态度,28.22%的人认为此种社交利于维持人际关系,是一种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25.15%的人认为纯粹点赞没有更多意义可言……点赞对于人际交往的认可起到一些积极作用,而高质量的社交与惰性社交的界限也成为了人们需要去把握的问题。

3.趋于惰性社交文化下的反思及建议

当某一种社交文化兴起时,一定也兼具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面性作用,对于微信朋友圈扩展受众的生活娱乐圈和维持受众一定的人际社交网络而言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基于使用与满足的最初社交体验逐渐向趋于仪式感的惰性社交转变,重新审视微信朋友圈社交文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基于上述情况提出几点思考。

3.1 群体的趋同压力及“沉默螺旋”心理

朋友圈点赞评论建立于熟人社交基础,在满足社交需要的同时可能存在群体压力以至于趋同性点赞,当某些具有“意见领袖”的人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发圈时,很多人可能往往忽略内容而去点赞,点赞动机带上了某种社会性,当看到熟人纷纷对某一动态点赞,少数人可能会隐藏自身想法而选择没入主流人群,趋于对内容感兴趣的“点赞”逐渐带上了变味的惰性社交色彩,源于群体的压力加重了正常人际社交的压力。

3.2社交文化的过度消费的陷阱

如今,朋友圈成为一个“电商竞争”的极佳平台,微商或代购这类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现在的朋友圈经常能刷到五花八门的微商或代购信息,这些信息带有“霸道的刷屏”气势,原本纯粹的社交平台带上了商业性的社交色彩;微商或代购的商品质量也良莠不齐,有的人可能也乐于购买,有的人则是选择屏蔽,是否购买这些产品需要用户慎重的考虑,基于熟人社交容易让人产生信任之感,还有当下很多朋友圈转发集赞活动获得某一产品,也充满了很多陷阱,这些活动一边消磨着熟人的社交资本,一边又借助熟人转发骗取信任……这些都是社交文化被过度消费的表现,无论是集赞还是商品购买都需要受众理性选择误入“陷阱”。

3.3把握现实与网络社交的“度”

朋友圈原本为维系社交和分享日常生活打通另一个途径,然而当“点赞成为一种习惯”时,点赞文化就逐渐显现出惰性的社交态势。过度的沉迷于刷朋友圈,惯性的点赞这些都是不利于受众正常的社会交往,缺乏对信息的过滤与自我的思考,更加容易使其产生媒介依赖感,或是加重社交的孤独感,享受与网络点赞的快感而不愿意去维系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经常发同质化的动态内容容易使观看者产生审美疲劳感,“过度的自我”动态呈现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遭受孤立,偶尔的新鲜内容与优美的文案搭配会让人眼前一亮。朋友圈点赞固然让人快乐但也不能忽视现实中的正常人际交往,把握好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度”,可以让受众获得 “使用与满足”的快感以及良性社交带来的舒适感,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4.结语

朋友圈点赞互动是新型半熟化的社交场域,把握好现实社交与网络社交是受众需要去做好的事情,朋友圈社交文化就如双刃剑,适应着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的社交需求,同时也显现出一些惰性社交文化的消极色彩,受众趋于群体压力、“沉默螺旋”或无聊消遣的心理机械的完成着点赞的活动,还存在一些基于消耗社交资本的集赞行为,关于“点赞”行为的讨论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还是要取决于受众当时所处的心理状态及自身的行为动机;再者,无论是以发圈者还是点赞者的身份进行朋友圈的互动,保持良性的互动社交还是必要的,对于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学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与思考,不过分沉溺于朋友圈的社交,保持良性的人际交往活动,让“点赞”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而非人际交往的压力。小小的“点赞”背后引发的社交文化是也是当代快节奏社会的一种产物,如何去更好的使用朋友圈的功能是每一个受众需要去理性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2019年一季度微信用户数量达11亿 2019年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分析. 中商情报网

[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5-37

[3]  魏宝涛.从“互动”到“运动”: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的意义构筑与弱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4(08):44-48.

[4]  汤娜,魏宝涛.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J].新闻传播,2014(04):214.

[5]  张鹏.从互动仪式论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J].新闻世界,2018(11):61-63.

[6]  马欣欣. 关系与互动:人际传播视角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C].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142-150.

[7]  张冠文,刘红心.微信朋友圈“点赞”的情感诉求与主体异化[J].编辑之友,2018(06):44-48.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专业)

猜你喜欢
点赞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