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芳
作曲家孟卫东的名字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曲一起被载入史册的。这首短短16秒的乐曲自从被《新闻联播》采用为开始曲之后,便以每天一遍的频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金牌栏目里播放,至今没有更换过。按理,《新闻联播》的开始曲与课题研究是联系不上的,但笔者就是从《新闻联播》的开始曲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课题研究。
看当下各校的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曰“高”。有些学校确立了课题以后,并不是在开题工作上做好充分准备,而是想尽办法,希望把课题再推上一个“新台阶”,冠以更大的名号。
二曰“大”。我们常说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可有些学校,确立课题不是从本校现状、本校实际出发,而是费尽心思搞“大”课题,诸如“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状及策略研究”“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等。似乎是课题研究的外延越大,这个课题就越上档次。试想,一个学校,要在3至5年时间里通过所谓的“研究”,让学生的“三观”实现质的飞跃,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个彻底的改观,会这么容易做到吗?
三曰“空”。有些学校的课题研究,有“开头轰隆隆,中间一团空,结题成果丰”的现象。开题“排场”很大,请来了重量级的专家,他们对课题的选题、研究的价值、研究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但是开题后课题组成员慢慢地就由当时的“激动”变成“不动”了。结题了,专家又会评价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丰硕”。我们说,这样的研究过程,其实很空。
四曰“短”。有些学校的课题研究,开题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一转眼就到结题的时候了,其时间跨度不过3年。我们说课题研究是一件“慢工出细活”“大器晚成”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此“多快好省”,其研究的“成果”、推广的“价值”就很值得怀疑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探寻教育规律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而学校的课题研究又与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有些不同,它必须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文化基础、学校的现状特点确立各级各类课题,然后作螺旋式、上升式的研究。研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曰“小”。所谓小,就是所选的课题“主题”要集中,不能把课题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如:针对班级学生写字质量比较差的情况,可确立“提高学生写字质量”的小课题研究;针对班级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情况,可确立“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小课题研究;针对班级学生怕写作文的情况,可确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小课题研究;等等。这样的课题,切口小,研究目标明确,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比较容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而均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效。
二曰“实”。这里的“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选定的研究课题一定要是全校或班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研究的过程要扎扎实实。研究的课题应是所在学校中的突出问题,应是班级学生中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是紧贴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按照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实施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曰“簡”。有道是“简单生活,自由精神”。同样,对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来说,课题研究操作越是复杂,研究的兴趣往往越是会逐渐降低。课题研究操作越是简便易行,研究的兴趣不但不减,反而还会提高。比如,“提高班级学生写字质量的研究”这样的小课题,笔者的“操作策略”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坐姿的训练;2.汉字基本笔画的训练;3.仿影的训练;4.临帖的训练;5.“提笔即是练字”的训练。这样两三个学期坚持不懈地训练,90%以上的学生会养成写字的好习惯,写字质量会明显提高。
在一次聆听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报告时,有一句话深深地镌刻在笔者的心上:“做课题研究,要像打一眼井一样,铆着一股劲,往下挖,往下挖,这样得到的泉水才会越来越甘甜。”但是,有些学校常常是在一个课题结题后,就又 “标新立异”地筹划下一个课题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结题的课题滚动发展,获得更好的效果。就拿“提高班级学生写字质量的研究”这个小课题来说,结题后,课题组成员完全可以再把这个课题滚动“做深”:通过写字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写字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写字怎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汉字文化?……课题研究真是“一口井”,越打越深,越深泉水越甘甜。
但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努力克服“高、大、空、短”的问题,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到“小、实、简”,如《新闻联播》的开始曲一样,尽量让课题研究结题后继续“滚动”下去,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