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师生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聚焦于信息化与整本书阅读两个热点,笔者以《青铜葵花》整本书阅读为例,从“借助信息技术融合,提升整本书阅读定位”“建构信息技术运用,实现阅读过程可视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丰盈整本书阅读成果”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阅读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为学生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创建多样的阅读活动是提高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与推进,让课堂教学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精彩、实用的教学资源。聚焦信息化与整本书阅读两个热点,笔者以《青铜葵花》整本书阅读为例,通过借助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兴趣,把阅读延伸到生活中,从而构建灵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实现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借助信息技术融合,提升整本书阅读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整本书阅读俨然已成为师生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一)于学生而言,学习好词好句,丰富写作积累
不一样的读者会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而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风格。《青铜葵花》整本书都洋溢着清新、纯朴的气息,在作者曹文轩的笔下,我们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这一份气息。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无不让读者惊叹于作者的细腻用笔、巧妙构思。学习其中的好词好句,无疑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于教师而言,大胆地放手让课堂更有活力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会更加凸显。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引方向和思考路线的参考,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环节和合作分工。在整本书阅读环节的层层深入下,课堂的效果也愈发明显,学习的气氛也更加活跃。
(三)于课堂而言,给传统教学注入信息技术的气息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建微信群和电子笔记小组等。班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充分的纸质资料进行展示,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交流,实现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学习效率的更优化。
二、建构信息技术运用,实现阅读过程可视化
新时代的学习理念促进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基于课程改革,借助“互联网+”的辅助,在本次阅读开展过程中,笔者运用了以下技术辅助:
1. 兴趣激发环节。为了激起学生阅读《青铜葵花》的兴趣,笔者在该环节设计了前置研学、自由读本、分享见闻三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源的方式初识文本,利用网络QQ群、微信群等平台开设分享群实现文本的渐进式学习。
2. 整书通读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收集书中歌谣、展示读书笔记等形式,继续进行群内交流。该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收集歌谣编成小册、手写读书笔记,通过音频录播来展开文本的角色朗读,通过课件的制作、百度云盘等资源的分享来促进整本书阅读。
3. 深入研读环节。基于文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样化体验,让学生由字里行间跳进文本深层,延伸理解文本内容。利用网络投票的形式让学生对立足文本产生的问题进行投票,最终教师整理出班级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电子笔记实现网络共享,仿写好句好段实现动笔能力的提高。
4. 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实现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获、有所长进。教师通过制作视频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一个回味、反思,在学生进行了一定语言表达训练、准备后,让其达到真情实感流露的学习目标。
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丰盈整本书阅读成果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作为独立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收获。整本书阅读更是如此,学生从书中自主地提取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但同时,我们意识到在共读一本书的同时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全过程的每个阶段,让学生及时记录所获的点滴,信息技术无疑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一)兴趣激发阶段
在初读整本书环节,笔者构建了QQ群、微信群等空间,建立了“《青铜葵花》——走进阅读”分享群,让学生把初步阅读的收获分享在空间里。分享的形式多样,有录音式分享,有视频录播分享,有文字分享,还有通过拍照上传进行思维导图、图文并茂文段式的分享。分享的同时,鼓励生生间互相学习,及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利用网络资源,不仅能实现整本书阅读的素材积累,还能实现班级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交流。
(二)整本书通读阶段
此阶段我们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了基于全文本的三个教学环节。
1.“走近人物”。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自制人物卡片的形式去接触主人公,以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把资源上传到班级群,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回顾。
2.“收集歌谣”。学生通过音频录播的形式来朗读歌谣,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在听中融入角色,让大家会听、善听、乐听。
3.“分享交流”。在对书本有一个初步阅读和理解后,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一个小型的分享会,让学生把前期的收获进行集中交流。展示人员由小组进行安排,展示形式可以是课件,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现场的板书。学生充分利用前期收集到的网络、书籍等资源进行展示,该环节结束后学生还能有意识地对已有的资源库进行补充、整理。
(三)深入研读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此阶段以学生自主理解为辅,以合作学习为主,师生共同研讨文本。在收集大家想探讨的问题后,我们通过投票,归纳确定研学问题组织班级学生展开思考。之后通过设计“问卷星”的形式来实现更有效的信息统计。
除了自主学习的基本形式,班級内还充分地实现小组合作的学习和交流。小组成员间进行问题的探讨分工,主要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创建QQ群相册记录学生学习的点滴。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研究的问题,小组交流实现共学。
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通过作品集的形式,随时随刻记录学生的学习心得,记录制作思维导图时学生遇到的问题,记录学生在小组分工与合作时的有效方法,记录学生在深入阅读、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等等,融进过程性学习的反思,为下一次整本书阅读铺垫。
(四)拓展延伸阶段
让学生结合文本实现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获、有所长进,以视频制作、“我手写我心”为主要方式展开升华学习。基于整本书阅读收集到的网络资源的感想开展探讨,我们进行了视频制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部分开展升华阅读环节。小组内分好工:写稿、修改、演练、视频录制、展示分工,以视频制作、视频记录展示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让文本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为课堂教学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又一来源。
四、结语
由于阅读整本书所需时间长、课外指导方式受限,因此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学生的阅读收获实现了可读、可视、可听,此外,微信平台、公众号、APP等都可以成为实现整本书阅读目标最优化的渠道。基于整本书阅读,我们的教学设想是:1. 组建班级阅读分享APP,实现“家校共读”“亲子共读”;2. 分期围绕整本书进行小主题探讨阅读,利用微课教学,让文本阅读更细化,让学生体验更全面;3. 选择优秀学习成果投稿,实现优秀资源的共享。在研学后教升级版的课堂模式下,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在整本书阅读的领域中,相信我们定能借助信息化技术融合教育教学之风再往更高处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