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珍平
在习作起步阶段,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会习作,认为学生习作水平差,写不出好文章。其实,这是教师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学生及习作的结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与指导时机。
一、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课标把作文界定为习作,习作应该姓“小”名“习”。习作姓“小”,是学生生活的反映,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需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表达属于自己的生活。习作是学生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的需要,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需要意识,把习作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让习作成为一种快乐和享受。教师要蹲下身子,从儿童视野出发,用儿童的眼光评价习作,心怀赏识,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习作名“习”,是一种练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而完成的习作练笔。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语言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呵护学生的稚嫩思想,让学生收获成功和快乐。
二、准确把握习作的指导时机
在起步阶段,学生习作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话可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所以,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
习作前的指导,以集体指导为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激发兴趣,二是简明扼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前的指导,一定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诱发学生习作的动机,为学生营造乐写的氛围,让所有学生激情饱满地投入到本次习作活动当中。指导的内容不宜过多,要简明扼要,讲究实在,大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范围,突出习作重点;二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选择素材,开拓学生习作思路;三是利用课文(范文),提供写法让学生借鉴,突破习作难点。范文利用得好,会省时高效,利用不好,既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
习作中的指导,以个别指导为主,也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适度性原则,二是尊重性原则。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发现学生思路不畅时可以给予启发与点拨,但一定要适度,不能把教师的意愿强加在学生习作中去,要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情境,提高认识,从而打开思路。由于学生智力水平、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习作能力自然会有差别,教师要正視这种差别但不能夸大这种差别,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尊重,耐心辅导。对其他学生也要给予尊重,尊重学生的语言方式与人格。
习作后的指导,主要落实在习作评改与习作讲评上,要遵循激励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评改习作,打分与写评语双轨并行,兼顾学生书写。打分时,应尽量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给出高分予以鼓励,当然也要有区分度。写评语时,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习作,以赞美之词为主,饱含真情。当然,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商量的语气委婉指出,评语要有针对性,不说俗话、空话、套话,要常写常新,尽量避免雷同。习作讲评时,以表扬为主,欣赏多于挑刺,欣赏的目光尽量顾及多数学生,可以是段篇,也可以是词句,优秀习作可以打印张贴并鼓励投稿。起步阶段评改、讲评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不足,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优势,不断增强习作自信心,永葆习作兴趣与激情。
【注: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90
8)】 ■
(作者单位:甘肃张家川县新建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