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傅斯年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给学生的信。他在信中痛骂自己小心眼,没有胸怀……
事情还得从他的学生杨向奎说起。杨向奎是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他在北大读书时,曾是傅斯年的学生。抗战爆发时,杨向奎从日本留学归来,赴甘肃任教。傅斯年对杨向奎十分挂念,可战火连绵,通联受阻,二人断了联系。
这一年,时任民国教育部部长的杭立武要去兰州。傅斯年得知此事后特意找到他,对他说杨向奎在校时非常不错,可到了甘肃后就没有动静了,是不是失业了,或是生活不如意,请他打听一下杨向奎的下落,如杨落魄,请他为杨向奎安排工作。
杭立武到了兰州,还真找到了杨向奎,并得知他在甘肃学院任教,生活尚可,回来后便将情况如实反馈给了傅斯年。傅斯年得知杨向奎过得还好,便安心了。可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觉得杨向奎很失礼,既然聯系上了,也不来信问好,于是他不再理杨向奎了,并在许多场合骂杨向奎不懂礼数。
可没过多久,傅斯年便收到了杨向奎寄来的一大堆西北特产和一匹布料,里面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上次托杭部长秘书带的东西,是不是不合老师胃口,一直没有收到回信,再寄出一些……”傅斯年接信后,急忙联系杭立武的秘书,对方一拍脑门,连声道歉,说带的东西太多,忘记了,都堆在库房里。当天下午,杭立武的秘书便把一封信和东西送来,傅斯年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许久未联络,实在是租住处发生火灾,把地址搞没了……特此道歉,顺寄一些东西给老师……”傅斯年看信后,非常自责,执意在报纸上发表那封信,检讨自己。(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