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殿栋 杨辉 郑要权
前 言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中首先得到发展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在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教育上起步较晚,目前仍没有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1]。近年来社会对具有领导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显著提高,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中承担大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中进行探索与实践[2]。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主动提升自身领导力的意识较弱,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领导力对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根据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群体中,只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了提升领导力的意愿,这部分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而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积极主动的争取担任职务,在活动中只是被动的接受任务,没有充分激发自身的领导力意识[3]。
2、高等学校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
在“大学生领导力”概念引入中国后,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对大学生领导力展开研究与实践[4]。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先后启动了培养大学生的领导意识专题项目,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很少有高校将领导力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多数高校普遍缺乏对领导力的培养,从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来看,除管理、教育类等少数专业外,其它专业的课程基本上不涉及有关领导力的理论知识。即使是管理学的课程,学生也只能学到一小部分领导力的知识。虽然每所高校都会开设选修课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然而这些课程只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领导力的知识,缺乏系统的领导力知识体系[3]。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1、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组织协调能力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组织协调能力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对资源进行配置并协调、激励群体活动的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一般包括组织能力、任务分配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四方面。组织能力是组织人或者资源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它是组织协调能力的基础;任务分配能力是对工作职责合理分配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协调冲突、误解、关系的能力,在完成工作中起到润滑剂作用;激励能力是指对参与人员进行激励的能力,使各方面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
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要面临各种人际关系,这些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在书本上学不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同时也是影响他人、增强自身影响力的过程。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因此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质是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影响他人的能力”[5]。
3.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精神之一。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在学会做事、注重大局上有所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并有所成就。当前,大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很淡薄,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提高竞争力的认知还有不足。
4.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并管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积极的情绪能使大学生充满自信,在社会交往,生活学习中使对方感到心情愉快,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消极的情绪会使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畏缩不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在普遍会面临考试压力、情感困惑、就业压力等负面情绪,学会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对每一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三、辅导员在大學生领导力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应该是全员的培养,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有条件针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作出实践探索。笔者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中做了以下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
大学生普遍认同“担任学生干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领导力培养的有效途径[6],根据全员领导力培养的目标,在班级内采取了以下实践方式。
(1)班级扁平化管理。大学班级人数普遍在30-60人之间,在宿舍内设置社长,每两个宿舍或每10名同学为一组,设置组长统筹管理,加上班级班干部、团干部,使更多的同学在班级、学生会担任职务,有利于领导力全员培养的实践,
(2)班级设置轮值班干部。班级内各类班干部除班长外,每2周轮换一次,以每学期20周计,每学期可以使班级内所有学生轮值担任班干部,实现全员领导力的培养。
(3)加强考核。对每名班级干部进行严格考核,在轮值期间布置任务,使每名学生在担任班干部期间能够独立负责班级事务,在实践中锻炼领导力。
2、在教学中增加领导力教育的元素
在领导力教学元素中注重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特点是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其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在案例教学中,师生不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而是把自己当作案例中的领导者或参与者,在“领导活动”中进行分析和决策。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主力军,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领导力的培养对大学生适应社会,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辅导员有责任利用自身优势在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中,贡献自身力量,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艳梅,李园.新时期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9-5
[2]吴新菊,高鸿.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作用[J].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19期
[3]刘哲.河南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培养路径[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年5期
[4]陶思亮.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历史考察[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12期
[5]张恒龙,张书磊.发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瓶颈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5期
[6]唐凯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以广州9所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8年6期
作者简介:
宗殿栋(1989-),男,汉族,山东德州人,中共党员,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