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游记式手卷

2019-09-10 07:22高原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高原

摘 要:长卷,是中国画特有的创造,它非常适合用来表现河流两岸延绵不绝的丘陵景致。手卷是长卷的另一种称谓,是供文人雅士交往时把玩鉴赏品评之用。这种绘画形式往往具有“于咫尺之间,展千里之外”的功能和效用。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著名的手卷画作。而本文解读的黄公望晚年之作《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手卷形式的山水画巅峰之作。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代虽然短暂,不到百年,但绘画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陈传席评价道:“元代山水画是继五代山水画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又一个高峰,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一格的最高峰。”1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洞庭东山图》、《吴兴清远图》以及“元四家”所画的《天池石壁图》、《清卞隐居图》、《富春山居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高居翰表述:“继赵孟頫1302年完成的《水村图》之后,第二幅具有决定性的创新之作,当属1350年完成的《富春山居图》。”2元以后画家也对《富春山居图》无不顶礼膜拜:清邹之鳞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董其昌惊呼连连:“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迵出尘埃之外者。”董其昌将黄公望奉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范,可见《富春山居图》在后世眼中尊崇的地位。

黄公望注重游历写生,每逢外出便将“皮袋中置描笔在内”,做好随时记录美景的准备。《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其实更像是一幅“游记”式手卷。“游记”一词来源于文学,它原本是用来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这种“文学化”的处理方式,为山水画本身增加了趣味性和文化底蕴,使得绘画告别了单纯“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的阶段,进入了“文学化”的时代。画卷集合了他游历于富春江畔时所记录景致的精华,此画山水之间或高耸、或曼妙、或婉转、或平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一幅完美的“游记”之作。无用师卷里的每一笔触都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每一笔触通过与形象的巧妙结合,形成富有淡雅高贵的气势、节奏和韵律。黄公望是后世公认的“师法造化”的画家之一,可这并不意味着他要将真山真水的一切依葫芦画瓢般“写真”到画作中去。奇山奇石,特别是那些具有美的姿态的自然景象,经过画家反复提炼和精简,形成既具有自然界本身的特质又概括而不失其灵动性的图式。将山石反复概念化、抽象化、个性化的提炼,正是艺术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艺术创新性的必然结果。

如何将富春山景色浓缩于二丈有余的画卷之内,黄公望做了长时间的精密部署。面对复杂的布局,需要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个是“胸有成竹”,是指对形的熟练把握;第二个是“九朽一罢”,是指反复修改直到精准的造型和布局。这两点往往要结合起来用,相辅相成。恽南田《南田画论》中讲到:“子久《富春山居卷》,全宗董源,间以高、米,凡云林、叔明、仲圭诸法略备。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3可见黄公望集众家所长,不仅吸收了董源山水画的特征,还能将其他画家的优点吸收进来,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他说过:“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4只有将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熟记于心,方可下笔如有神胸中有成竹。此画始于至正七年,到至正十年还未完备,总时间超过了三年。它验证了杜甫的那句“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5,一水一石都经过了严密的审度和推敲。无论是从充分详实的采风来看,还是他不厌其烦的反复推敲造型来看,黄公望如同他的道号“大痴”一般,醉心潜与此道。

如果将整幅图卷以水为隔断,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或一组主山(群),独立且完整。在每一部分主山的左右兩边,视平线都不同,产生了一种景色或升或降的移动感,就像著名的《蒙娜丽莎》一般,人像主体两边的风景,由于有了高度的差异而产生上下位移的错觉,这是绘画布局之道带给人视觉上的一种幻术。画家突破了自然法则的限制,达到灵活处理时空的效果。

“画之道,所谓以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碎,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知命,赵吴兴止六十余。仇与赵虽品格不同,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门庭耳。”明代莫是龙的《画说》中,详细论证之后指出“寄乐于画”是从黄公望开始流行起来的。先不追究黄公望画山水的初衷是为何,就后世画家、评论家对《富春山居图》的痴迷程度来看,显然是从画作中得到了许多绘画之外的“东西”:“情”与“乐”。从赵孟頫开始,元代绘画进入属于自己独特审美价值的新的篇章,总体来讲他们变描为写,化静为动,还将书法引入中国画的审美体系,使得中国画成为“诗书画印”一个整体,成为具有独特中国审美品质的的艺术形式。

总而言之,《富春山居图》是山水画图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在经过北宋、南宋、元初的山水画图式发展演变过程中,绘画形式语言不断丰富完善,笔墨技巧融会贯通乃至日臻成熟。《富春山居图》更像是一本元代山水画手卷的“百科全书”,包涵了当时流行的大多数经典山水画图式语言。后世画家对《富春山居图》无不顶礼膜拜,正如清代邹之鳞所言:“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足以见得其受人尊崇的地位。《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流传下来众多山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是整个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参考文献

[1]《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 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237页。

[2]《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高居翰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4页。

[3]《瓯香馆画跋》恽格 著,载《黄公望史料》温肇桐 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60页。

[4]《写山水诀》黄公望 著,载《中国名画家全集·黄公望》崔卫 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3、134页。

[5]《中国美术家全集·黄公望》崔卫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猜你喜欢
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愿君读读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的旅行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旧事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火烧《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