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张越
党对城市基层的领导,首先是通过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来实现的。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重在把社区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为重要抓手。北京市各社区通过探索创新,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社区党建工作法,不仅有效化解了群众之间的矛盾,更在服务群众中主动作为,创造了和谐向上的社区氛围,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线下 + 线上
扩大服务“朋友圈”
一大早,西城区红居南街社区网格员小王像往常一样在辖区内巡查,走到7号楼下,小王发现5层朱师傅家的窗户玻璃破损,这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小王赶紧爬楼敲开了朱师傅家的门。经过多次劝说,朱师傅同意更换窗户。
“多亏了社区及时发现解决,现在我们带孩子从这儿走不用担心楼上坠物了。”很多社区居民都为社区高效解决问题点赞。
社区党组织把社区切块,分成若干个“网格”,形成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架构。依托社区党组织链条,落实党委书记负责社区、支部书记负责网格、党小组长负责楼栋,实行岗位权责阶梯式管理。每个“网格”配置相应的“力量”,即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助理员、网格督导员等。通过“网格”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化解矛盾纠纷、排除案事件隐患、为民服务做实事。建立楼门党小组,把基层组织的“根”扎进楼栋。每个楼栋配备党小组长、楼栋长和卫生委员、治安委员、文体委员、物业房管员“两长四员” 。
“网格化服务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问题反映通道,这是一种精细化管理。”红居南街社区党委书记王春玲说。
楼门是社区的“神经末梢”,社区把威信高、口碑好、乐于奉献的热心居民推选为楼门长,充当社区“两委”班子的“眼”“腿”“嘴”,打通了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有突发事件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有家庭纠纷必到;社区困难家庭必访、住院病人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孤寡老人必访,楼门长的“三必到、四必访”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线下,一个个网格零距离服务群众;线上,一个个楼栋微信群成为社区网格服务的补充和延伸。
现代城市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高楼大厦代替了平房院落。与此同时,一户户成为一个个陷入陌生人环境中的孤岛,多年的邻居相见不相识。现代都市社区,和谐邻里关系如何构建?如何让社区居民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顺义区宏城花园社区党组织通过建立楼栋微信群,敲开了邻里关系的第一扇门。
“从知道停电开始,我就联系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帮我解围,把社区居委会的冰柜腾出了40升的空间放东西,这么一件小事儿,让我看到了社区不断完善服务、温暖居民的那份心意。”
这是一位“90后”妈妈在朋友圈晒出的一条微信,微信刚一发出,就获得了众多朋友点赞。
2019年7月12日,宏城花园社区工作人员在“楼栋熟人圈”微信群发布了老旧小区电力设施改造需停电10小时的通知。一位“90后”妈妈为自己不满百天的宝宝冷冻了两大包母乳,冰箱没电,宝宝的“口粮”就保不住了。社区书记李霞与这位年轻妈妈多次沟通,“如果你不嫌弃,就把母乳放在社区居委会的冰柜里吧。”年轻妈妈非常感动,立即在朋友圈发出了微信。服务的区域细化了,居民投诉总量下降。连续几个月,宏城花园热线投诉都为零。
社区书记、物业经理、网格党支部书记、楼门长、楼门党员等相聚到一起,形成了楼栋微信圈。通州区玉桥东里社区党组织也建立了楼栋微信圈,通过在群里发布社区通知、信息等内容,搭建了与社区联系的桥梁。“居民利用微信群互帮互助,解决邻里的问题。楼栋微信圈将社区居民形成一个‘熟人圈’,实现社区‘生人’社会到‘熟人’社会的转变。”通州区玉桥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平说。
支部 + 居民
打造协商“和谐圈”
社区居委会会议室里,20多位居民围坐在圆桌周围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我觉得这个方案艺术性高,但可行性差点儿。”“还是有一个完整的篮球场比较好。”“步道还能为路过的上班族提供锻炼场地,挺好。”……居民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出各自意见,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工作人员认真做着记录。
这是昌平区龙泽苑社区议事厅就改造文体活动公园方案征集民意。
“社区议事厅是我们解决矛盾纠纷和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收集居民的意见,可以更有效地将绿地改造的‘民声’传达给相关部门。”社区党支部书记伊然说。
由党支部牵头、党员主导、多方参与的社区议事厅,是纠纷协调、矛盾处理、居民自治的平台。
现在,社区议事厅从线下转到线上,通过党员建言献策、居民畅所欲言,在环境保护、文明养犬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协商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集中解决各种社区难题,从而不断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居民的事由居民商量。在西城区广外街道以“友邻家”为代表的居民自治社会组织,以邻里情为纽带,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中来,为实现社区的共商共治共享做出了有益探索。
“这几栋楼都是30多年的老楼,住户八成以上是老人。加装电梯这好事儿能落地,‘友邻家’可立了大功。”社区党委书记王春玲指着社区的几栋6层老楼说。他所说的“友邻家”是以居民楼为单元的社区自治组织,由社区党员、老住户、社工、志愿者等人员组成。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友邻家”多次召开协商议事会,骨干成员根据各户不同的情况,分头上门做工作。最终,全楼居民百分百同意安装电梯。“我这腿做过手术,下楼特费劲,每天只能在家转转,现在有了电梯,我可以随时出门了。”年近80岁的王奶奶开心地说。
协商议事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相关事务成员、利益主体共同出席,围绕议题畅所欲言,协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协商分五步走,即确定议题、公示公告、组织协商、结果运用、协商评价五个步骤。
社区党委面对每个楼院不同的需求,将协商范围分为四层,即楼门协商、楼院协商、社区协商和街道协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社区还成立了协调小组、治安小组、卫生小组等多个小组。遇到小事,组内开会,提出问题,请社区解决;遇见普遍性的大问题,则定期召开“友邻家”分层议事会,居民自治管理。
“我们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会通用规则,规定协商会议遵循主持中立、表明立场等14条通用议事规则,确立了协商会议的开会礼仪和发言规则,使协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礼可尊。”红居南里社区党委书记王春玲说。
开放 + 延伸
扩大组织“活动圈”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清晨,在顺义区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活动广场,传出嘹亮悠扬的歌声。随后,戴着红围巾的党员、志愿者、小朋友们走到广场中央,清唱起《我和我的祖国》。紧接着人群中的几组家庭也陆续参与到合唱队伍中,用歌聲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这是顺义区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党总支组织的“幸福宏城·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文明主题“快闪”活动,大家用歌声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激昂的音乐旋律,点燃了在场的所有党员、群众的热情。
在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创新的今天,谁是基层党组织生活的主角?宏城花园社区党总支用实践告诉我们答案:广大党员、群众是激活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源泉。敞开支部大门搞活动,让更多辖区内的各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参与到党组织的活动中,扩大了党组织的教育面。
开放型党组织生活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包括社区大讲堂、主题实践、共驻共建和零距离直观教育。
社区大讲堂主要是围绕社区党员和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邀请有关专家到社区进行专题讲座,为社区党员群众解疑释惑,以扩大社区党组织教育的覆盖面。
主题实践活动是根据不同阶段工作特点,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共驻共建是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充分调动驻地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驻地单位的人财物等优势,以社区党建推动社区发展。同时,根据在职党员的特长和志愿等情况,结合社区群众的需求,组建社区环境卫生、治安巡逻、文艺宣传、扶贫助残等志愿服务队。
零距离直观教育是开展爱党爱国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文体活动等,融教育与娱乐为一体。
在北京市各个社区,这些方面的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为社区自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通州区玉桥东里社区党组织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们定期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通过老党员与青年们的交流分享,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实践者;东城区福祥社区党委在重大节日组织书法绘画比赛、乒乓球比赛、社区邻里节、趣味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活动中居民互相切磋、互相支持、互通信息,共同愉快地发展……
“基层党组织就像我们身体里最基础的细胞,只有基层党建做好了,才能让群众切实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让群众踊跃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东城区福祥社区党委书记李德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