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性图片史料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2019-09-10 07:22:44李彬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婆媳年画人物画

李彬

“图,指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像。”[1]歷史教学中所使用的图片称为图片史料。有学者指出这些图片史料分“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前者指文物、文献、人物等的照片、拓片等;后者指后人根据史料想象而做的历史图画,如历史人物画像、历史地图、漫画等。”[2]近三年全国卷第31题(以下简称“第31题”),常用三种再造性图片史料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一、三种图片介绍

1.漫画

漫画,指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具有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漫画有很多类别,第31题使用的漫画为“新闻漫画”。其特点是以漫画为依托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表现出来。50年代初,中国新闻漫画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当时新闻漫画主要有两种,歌颂性和讽刺性漫画。”[3]第31题的漫画具体为歌颂性的漫画。

2.年画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画的一门独立画种,它源于远古时代的宗教。”[4]新中国成立初,年画艺术蓬勃发展,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新年画”运动。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有26个地区,创作了新年画420种,发行总数700余万份,参加画家200余人。[5]第31题中的年画,均为此时的作品。

3.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画科。“人物画包含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6]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的传入,中国人物画在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写实传统,形成这一时期以写实为主的现代水墨人物画。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写实人物画与政治相结合,反映新中国的社会生活。第31题中的人物画就属于这一类型。

1.歌颂性漫画

2018年全国Ⅰ卷第31题,题目使用了韦启美1953年创作的漫画《毛主席派人来了》。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题目以歌颂性漫画为题材,呈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年Ⅱ卷第31题,题目也是歌颂性漫画《两把尺》,作者江有生,漫画通过“奶奶的尺”、“阿姨的尺”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出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7]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以上两题以歌颂性漫画为材料,但对图片处理略有区别。Ⅰ卷没有交代漫画名称,仅对漫画中的钢、锰、煤、铁做了标注。原图画里,邀请函写着:“祖国即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恭请光临协助。”[8]Ⅱ卷利用括号将漫画中文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呈现给考生。

2.年画

2019年全国Ⅰ卷第31题,题目选用了尚沪生的年画《数他劳动强》。

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题目仅提供了该画的名称和创作时间,没有提供其它信息。该画创作背景是1953年以后,大多数画家转向其它类别的绘画创作。但尚沪生仍坚持深入到群众中去,跟随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到农村生活,创作了此画。图画戏剧性地揭示出农村姑娘自由选择劳动好的小伙子为对象。无独有偶,在2017年海南卷的第12题试题也使用了一幅年画,作者是李琦,画名《农民和拖拉机》。

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该年画创作时,中国农村拖拉机并不普及。作者说:“虽然今天的农村并不见有拖拉机,但现在开始让农民熟悉它,为将来的使用作思想准备是应该的。”[9]所以说该作品反映出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3.人物画

2017年全国Ⅲ卷第31题,题目使用了汤文选1956年创作的人物画《婆媳上冬学》。

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题目仅交代了“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没有提供其它信息。图中寒冷雪地里,婆媳二人不得不相互搀扶着行走,她们正手握着文化课本,沉溺在上学的兴奋和喜悦当中。[10]

三、对再造性图片史料的再认识

1.以图“证”史是目前试题的基本用法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但第31题的“证”基本上停留在“印证”这一层面,即考生解读图片,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将图画内容印证到某一历史时段。落实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三大目标。试题设计也包含了唯物史观水平1、2: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时空观念看,这属于时空观念水平1、2: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2.以图“证”史才能发挥其价值

再造性图片作为一种史料,其实还是要发挥它的史料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以图“证”史,这里的“证”应为“考证”,即考查验证。考证方法常用的主要有四种:证实、证伪、究人、究世。 [11]

证实,就是反复考订反映同一历史事实的各种记述,以之为基础,伴之以各种旁证,辨明历史事实是否发展及其确切时间、地点、参与人物、具体过程。

证伪,就是“勇于正视各种不同的乃至完全相反的历史记录,敢于否认各种虽异口同声肯定而实是作伪而成的历史记录。”

究人,代表考证的更高境界,即是对史料撰述者进行深入专门考察。

究世,即推究史料和史料撰写所处的时代,包括其实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应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观念即整个话语系统。

在日常教学中,其实可以选择再造性图片史料落实以上四种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张汉林教授就曾设计了七个问题来深挖一则史料,[12]这七个问题恰好囊括了证实、证伪、究人、究世四种方法。

以人物画《婆媳上冬学》为例,教学中可以设问“作者是基于什么原因而创作此画的(个人动机/政治动机/宣传手法等)?”作者曾说过:“在我记忆中1953年底就开始构思,1954年初创作完成了《婆媳上冬学》。那个年代思想要比现在人单纯得多,我们听毛主席的话,文艺为政治服务。当时的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但这还是不够的,农民还要在文化上翻身。旧社会一般来说婆媳关系很难处理,婆媳之间,往往水火不容。解放后应该有一种新时代的婆媳关系。于是,我就选择了婆媳二人相互搀扶着,不畏风雪上冬学这种题材。”[13]从近三年试题看,理解图片创作的背景极为重要,教学中如果通过上述方法深挖一则史料,更能落實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3.多图“证”史才能丰富再造性图片史料的使用价值

教学及命题中除了掌握“考证”的方法外,占有种类丰富的图片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使用漫画时,不仅可以使用歌颂性漫画,也可使用讽刺性漫画,甚至可以针对同一事件将歌颂性漫画与讽刺性漫画放在一起来“证史”。如1957年10月以后苏联发射了两颗人造卫星,此时美国的人造卫星发射失败。这一年《人民日报》多次以歌颂性漫画与讽刺性漫画对两则新闻进行报道:

《第一个客人》 方成

《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3日

《比赛》 华君武

《人民日报》1957年12月8日

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问题开展“史料实证”教学。这两幅漫画是从什么人的角度创作的?它是基于什么原因而创作的(个人动机/政治动机/宣传手法等)? 两幅漫画有多可靠?它的报道是公正、客观的,还是带有偏见的?两幅漫画所折射出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综上所述,再造性图片史料能丰富试题材料的类型,增加试题的可读性。使用时,如能结合“实证”的具体方法,或许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317页。

[2]陆万松:《2003年版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第48页。

[3]《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4]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5页。

[5]《当代中国美术》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美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6]张迤逦编著:《国学知识一本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第270页。

[7]黄远林编著:《百年漫画》下,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8]杨树山编著:《漫画学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9]李琦:《我的一点体会》,《美术》1950年第12期。

[10]鲁虹主编:《新中国美术60年:1949-1979(上)》,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2-23页。

[11]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0-121页。

[12]详细见张汉林:《基本史料:思考“史料教学”的新视角》,《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8期。

[13]廖羽、纳禾雅:《汤文选与<婆媳上冬学>》,《中国美术馆》(网络版),2006年3月,http://www.namoc.org/cbjy/cbw/qks/qk2006_2557/qk200603/201303/t20130319_177256.htm。

猜你喜欢
婆媳年画人物画
牛年画牛
幼儿100(2021年7期)2021-04-10 06:32:16
年画
心声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08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缸鱼年画之旅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老年教育(2018年5期)2018-05-30 02:24:10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5:05
婆媳冲突性话语中回应策略的语用分析
电视类型的话语生成与运作:以婆媳剧为例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51
关于婆媳剧热传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