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蕊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全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较少关注中学生的生涯规划。部分中学生不懂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尤其在学习上缺乏动力,这不利于中学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十分必要。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己
我们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生活,旨在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和爱好,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初中与大学相隔还远,但此时树立的大学目标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本课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大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正在为独立处理事情做准备。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正处在青春期,往往会比较叛逆,如果没有积极应对的措施,学生们往往不会接受教育。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引导学生克服自身薄弱环节,积极发展自身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了解学生兴趣爱好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霍兰德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数据统计,形成了“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
他经过多年实验研究,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相关理论。我们借助其理论,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对大学专业的向往,制作了相关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在课前进行问卷调查。
三、帮助学生确立目标
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课,我们帮助初中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大学的具体专业和分类、大学的课余生活、如何选择大学以及进入大学的途径等。学习分为实践、理论和调研表三阶段。
课程的第一阶段,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参观一所大学,了解其相关内容,并完成“我的大學”实践调查表;第二阶段进行理论的学习,学生归纳整理自己的调研内容,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提炼,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数据;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再次填写实践调查表。教师将第一、三阶段的实践调查表对比,统计出课程前后学生所了解的内容的差异和确立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未来的大学目标,明确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同学们,在你的心中,是否对未来要进入的高等学府有美好的憧憬?对于它,你了解多少呢?请利用这个假期,通过网络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见表1)。
四、邀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
课程中,我们邀请往届毕业学生“现身说法”,采集了他们现就读大学的视频和照片,并以视频形式远程与学弟学妹对话,受到了我们在校初中学生的一致好评。这一教学形式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更是高效地验证了课题的实效性。
课后,我们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比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经比较,课前,86%的学生对大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有,也随意性较大,对于大学相关内容的了解,仅占22%;而课后,100%的学生都了解大学的专业、进入大学的途径以及大学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98.5%的学生都树立了大学的目标,明确了自己在初中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完成了“大学梦想树”,将自己对大学的梦想粘贴在了树上。
通过本课程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学生并没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知道现在的学习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老师、家长和其他同学沟通不畅,逆反心理表现突出;还有部分同学,放弃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努力,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
通过课程,我们大大提高了学生规划人生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提升了他们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兴趣。
在中学开展生涯课程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并适应社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涯规划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李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