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机隔绝世界的当代青年

2019-09-10 07:22
电脑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音量噪声耳机

你有“无耳机焦虑症”吗?出门如果没带耳机,会感到坐立难安;忘带手机尚能接受,但耳机决不能忘;无论挤公交、乘地铁,还是上课、走路、骑车,一定要用耳机堵住耳朵。耳机能给予你的安全感或堪比“把手塞进有口袋的衣服”“出门时手机电量满格”以及“冬天睡觉时捂紧了棉被”。

现在随处可见年轻人挂着耳机,把自己隔绝在汹涌的人潮里。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年轻人离不开的耳机#。

关键词:社交恐惧

从有线到无线,从蓝牙到降噪,再从音频设备到不可或缺的“人体器官”,耳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过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人中,有约11亿人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而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成为了听力下降的“第一杀手”。

如果不积极干预的话,预计到2050年,有超过9亿人患残疾性听力丧失。

很快这个话题便登上了微博热搜,然而,微博点赞最高的留言不是对耳聋的担忧。“有时候用耳机主要不是听歌,只是用耳机绝缘世界”,一句话道出不少人的心声。

有多少人戴着耳机但耳机里什么声音也没有?又有多少人假装听歌,却连耳机线都没插?所以小崔姐在此奉劝一些好奇心很重的朋友,千万不要随便拽下周围戴着耳机的人的耳机,或许TA戴着耳机只是为了营造出“我很忙别跟我讲话别跟我对视”的气场。

有人把这种行为定义为社交恐惧所带来的一种逃避行为,“社交恐惧”仿佛已经取代了“内向”,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争相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这种情形下,耳机已经不只是一种数码配件了,有句话形容得很贴切:摘下耳机跟人打招呼是21世纪的脱帽行礼。的确,如果有人愿意为你摘下耳机,那么足以说明你对TA的重要性。

可无论你的社交恐惧有多严重,或者多么想享受独处,也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

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到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另外,入耳式耳机容易滋生细菌,耳朵有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炎症,建议每周用75%的酒精对耳机进行清洁消毒,尽量不要交叉使用,避免感染。

关键词:回避噪声

除了线下社交能力下降之外,年轻人离不开耳机还有一个原因:回避噪声。因为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开外放,耳机成了回避噪声的避难所。

想象一下,在你乘坐的地铁上,多种声音同时向你袭来——电视剧、综艺、微信语音、斗地主、抖音等交相辉映,呈3D环绕立体音效,震耳欲聋。细数下来,小崔姐在地铁上被迫看过的电视剧已有十来部了,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点是,左边小伙外放看着《延禧攻略》,右边大爷也开到最大声的音量看着《如懿传》,二位不戴耳机还能看得津津有味,真的不会串台吗?

为什么他们不喜欢用耳机呢?除了自身的素质问题,不排除这类人或许还有收听广播的习惯,过去在家常听广播,现在则把这种习惯延续到了公共场所。从这个角度看,“外放党”的肆无忌惮也是导致“耳机党”增加的原因之一吧,备受手机外放音困扰的人只得配一副耳机隔绝噪声。

上述種种现象解释了为何在当代青年身上,耳机成为继手机后人体的第二大体外器官,可以大胆猜测,我国未来搭载主动降噪功能的智能耳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加。

一般来说,传统耳机的降噪主要依靠被动降噪,利用耳机耳罩物理结构设计和物理材料的选择极大减少外界声音的进入。而智能耳机则可以通过配备的微型扬声器和芯片,通过产生与噪声相反的声音消除噪声的影响,智能耳机的价格自然也比传统耳机更贵了。不过小崔姐仍有个心愿,2019年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耳机!

前不久,小崔姐把这个话题放到电脑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与大家进行了探讨,文中所述现象引发不少读者的共鸣,长时间挂着耳机不是本愿,都有着不得已的苦衷,看看离不开耳机的读者是怎么说的:

“能戴耳机解决的问题,就不算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们会抱怨不得不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场合之类的事情,有了耳机,似乎就不需要抱怨了。”

“耳机是一种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工具,就跟游戏一样,并不是我们多爱玩游戏,只是为了缓解寂寞,或者不想被他人打扰。”

“站在一堆不认识的人中间只能不停地刷手机,祈祷他人不会注意到自己不要跟自己对话。戴耳机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不戴耳机会觉得下一秒就会被自己的恐惧杀死。”

“早高峰的地铁里人都要挤变形了,还是有人拼了老命要撑出一片空间公放电视剧,求求你们买个耳机吧。”

“我倒是觉得耳机是在宿舍睡觉的保障,要不然你得天天听他们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的猪叫声。”

猜你喜欢
音量噪声耳机
“白噪声”助眠,是科学还是忽悠?
实用小技巧Windows 10音量调整更智能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全面管理应用程序音量
唠叨过滤耳机
要减少暴露在噪声中吗?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
有些噪声能让你深睡眠
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双模噪声中信号检测